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眼蒂蛀虫是荔枝、龙眼的主要果蛀害虫之一。该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实,造成大量落果;也可蛀食花穗和嫩梢、幼叶,造成落花枯梢等。据调查,龙眼蒂蛀虫在惠安县各乡镇龙眼果场发生严重,重发年份常造成"十果九蛀",对龙眼的产量和质量均造成较大损失。由于幼虫孵化后直接从卵壳底钻入植株组织蛀食为害,隐蔽性强,防治困难。选择最佳防治适期及时进行防治,成为控制该虫危害的关键工作。  相似文献   

2.
妃子笑荔枝上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笼罩、排除天敌等生物因子的作用,建立了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产卵期可持续11d,荔枝蒂蛀虫雌虫产卵量因幼虫取食寄主器官不同而不同,以妃子笑果实为食的可产卵160余粒,以嫩梢为食的仅产卵99粒,且卵孵化率较低,果期、梢期分别为80%和81%,果期幼虫死亡主要是生理性和钻蛀荔枝果皮过程死亡所致,死亡率在10%以下,蛹期不羽化率均较高,果期、梢期分别为15%和33%,在妃子笑果期和梢期,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43.68和25.12。  相似文献   

3.
荔枝蒂蛀虫是荔枝、龙眼常发生性重要害虫.该虫可在花穗、果实、新梢和嫩叶上产卵为害.大发生年常造成大量落果和虫蛀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近年,化州市荔枝蒂蛀虫为害呈持续偏重发生趋势,造成年落果产量损失约10%,虫果率20%,给荔枝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为害,提高防治效果,笔者结合生产实际,总结多年来的一些防治经验,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4.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y)属鳞翅目细蛾科,在我国荔枝种植区均有分布.荔枝蛀果害虫呈逐年加重危害趋势,其中荔枝蒂蛀虫是蛀虫的主要害虫.其幼虫危害新梢、嫩叶或花梢,也蛀食幼果及其种核而导致落果;在果实发育后期果壳着色后,则蛀食果蒂内种柄,并遗留虫粪于蒂内,造成果蒂处有虫或充满虫粪,严重影响果实品质.该虫已成为发展荔枝、龙眼种植业的一个障碍.当前生产上常用的药剂有40%乐果EC、90%敌百虫晶体、18%杀虫双水剂、20%杀灭菊酯EW、40%氧化乐果EC等常规农药.由于多年的连续使用,蒂蛀虫抗药性增强,防效明显下降.为了明确防治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我们选用了几种药剂进行防治荔枝蒂蛀虫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又称爻纹细蛾,隶属于鳞翅目细蛾科,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以幼虫钻蛀荔枝和龙眼的果实、花穗、新梢和嫩叶[1,2,3].一般年份,荔枝、龙眼的虫果率为10%~20%,严重年份达60%~90%.为害嫩梢可造成嫩梢枯萎死亡,幼果期和成熟期受害,造成大量落果;转色成熟期受害,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影响果品出口外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4].飞机草等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良好的产卵驱避作用[5],常规浓度下机油乳剂对于介壳虫、螨类、蛀果虫类等多种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替代广谱性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有利于果园天敌的生存、繁殖,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果园生态环境[6].  相似文献   

6.
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荔枝果肉、荔枝果皮的水蒸气提取物、荔枝嫩梢和龙眼嫩梢的正已烷提取物的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随提取物种类不同和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交配前的荔枝蒂蛀虫对各提取物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而交配后荔枝皮提取物对雌虫的活性最大;荔枝皮和嫩梢的提取物体积混合比不同,触角的电生理活性也不同,以荔枝皮和荔枝嫩梢的提取物按体积比4:2混合后活性最大;在不同时间段,触角电生理活性变化明显,在23时到凌晨1时之间呈现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毒·氯乳油防治荔枝蒂蛀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属鳞翅目细蛾科,主要为害荔枝和龙眼.该虫以幼虫钻蛀荔枝、龙眼的果实、花穗和新梢、嫩叶,是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8.
正荔枝蛀蒂虫又名蒂蛀虫、爻纹细蛾,是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荔枝蛀蒂虫以幼虫蛀食果实,一旦蛀入果内,现有的杀虫剂均无法将其杀灭。蛀入果内的蛀蒂虫一方面直接引起小果脱落而减产,另一方面造成大果"虫粪果"使果品质量下降乃至整个果园的荔枝失去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夜晚光照影响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广州市天河区罗通山脚龙眼果园荔枝蒂蛀虫危害特别轻的原因,采用荔枝落地果在室内开放式饲养荔枝蒂蛀虫,研究荔枝蒂蛀虫对夜晚光照的反应变化,观察到蒂蛀虫在不同虫期都对夜晚光照有异常的反应:幼虫推迟了脱果爬行成茧的时间:蛹延后羽化;成虫的活动减少或时间规律紊乱;部分成虫长睡不醒;成虫蛰伏高度总体降低;生存率低于对照等.试验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没有"趋光性".讨论了利用夜晚人工光照等物理防治方法来建立果园新的生态平衡.辅助控制或减轻荔枝蒂蛀虫危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荔枝蒂蛀虫是为害荔枝果期最主要害虫,其为害不仅造成减产,同时也严重影响荔枝品质。本文根据近年对荔枝蒂蛀虫调查监测,提出经济、安全、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尖细蛾,又名爻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以幼虫为害叶片、嫩梢、花穗,但不为害果实,这是与荔枝蒂蛀虫为害特征上的本质区别.荔枝尖细蛾幼虫除蛀食叶片中脉外,还蛀食叶肉,留下表皮呈枯袋状,在荔枝、龙眼秋梢抽生期常同时混合发生为害,造成花枯死梢、叶片变枯破裂.海南省自90年代开始荔枝、龙眼规模种植,虽然发展比较晚,但受其危害却愈来愈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湿度对荔枝蒂蛀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控制养虫环境的湿度,初步探讨了荔枝蒂蛀虫幼虫、蛹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生存情况,观察到荔枝蒂蛀虫在幼虫脱果爬行成茧期、蛹期都受到湿度的强烈影响,发现荔枝蒂蛀虫具有"厌湿性",即养虫环境的湿度越高,蒂蛀虫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就越高,提出了在挂果期持续保持地面潮湿、辅助控制荔枝蒂蛀虫危害的可能性.讨论了其他可能具有"厌湿性"的昆虫,如桔小实蝇等是否可以通过持久保湿土壤,从而减轻害虫危害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初步调查了2007年和2008年蒂蛀虫对荔枝果实的危害率,发现蒂蛀虫在多雨潮湿的2008年上半年,总体危害较轻.平均危害率为21.9%,而在相对少雨干燥的2007年上半年,危害相对较重,平均危害率为42.5%.说明潮湿多雨的环境不利于荔枝蒂蛀虫生存繁殖,即蒂蛀虫具有"厌湿性"文章讨论了利用昆虫的"厌湿性",通过淋水、薄膜覆盖或生草覆盖等的加湿保湿的措施,减少荔枝蒂蛀虫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环境龙眼园中荔枝蒂蛀虫危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初步调查了荔枝蒂蛀虫在不同环境龙眼园的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受果园湿度和夜晚光照的强烈影响,地面环境湿度高的、夜晚路灯光照的果园,蒂蛀虫危害时间推迟且危害率低。指出荔枝蒂蛀虫具有"惰光性"和"厌湿性",并提出了在龙眼开花坐果期利用地面保(加)湿或夜晚人工光照等物理防治措施来辅助控制荔枝蒂蛀虫危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嗅觉反应与驱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荔枝蒂蛀虫成虫对国际有机常用的印楝素、迷迭香、薄荷、薰衣草、柠檬、尤加利、木酢液、木酢液 大蒜和木酢液 辣椒等9种植物保护剂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成虫对9种植物保护剂有明显的负趋向反应.其中,荔枝蒂蛀虫对0.3%印楝素和迷迭香的气味反应较强.0.3%印楝素流量为50、100 mL/s时,荔枝蒂蛀虫的活跃程度相当.9种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室内测定影响结果表明,9种有机植物保护剂处理后24 h的驱避率在65.38%~93.59%之间、处理后48 h的驱避率在47%~83%之间,以0.3%印楝素的效果为最佳,其驱避率分别为93.59%和83.33%.结果还表明,供试的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的驱避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光环境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为荔枝蒂蛀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依据广西南宁市日出日落时间及荔枝蒂蛀虫常住地光照强度,在室内条件下研究6个光照时长及8个光照强度处理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影响;在荔枝收获前一个月开始果园夜晚亮灯,调查荔枝落地果及树上果的蛀果率变化.[结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全亮(24 h光照)条件下荔枝蒂蛀虫产卵前期为10.67 d,显著长于其他处理(2.00~4.67 d)(P<0.05,下同),卵期为1.33 d,显著短于其他处理(9.67~12.33 d),每雌产卵量为0.47粒/头,显著低于常规处理(136.33粒/头);在6:00—19:00光照强度500 lx、19:00—次日6:00光照强度10~900 lx时,荔枝蒂蛀虫产卵量为每雌0~0.47粒/头,显著低于常规处理(136.33粒/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夜晚光照强度为70~130 lx和2~70 lx时的荔枝蒂蛀虫平均蛀果率分别为2.91%和3.65%,均显著低于常规处理(25.87%).[结论]在荔枝收获前一个月开始果园挂灯,每日19:00—次日6:00光照强度2~70 lx的光环境可有效抑制荔枝蒂蛀虫产卵,进而极大降低荔枝蒂蛀虫蛀果率,可作为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龙眼梢、果5种害虫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龙眼梢、果5种害虫、(龙眼亥物、荔枝尖细蛾、荔枝蒂蛀虫、龙肯角颊木虱、荔枝蝽)生态位出发,通过对5各害虫在时间、空间上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的研究,探讨了5种害虫在时间、空间上的竞争机制,分析5各害虫地环境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试验表明,荔枝尖细蛾与荔枝蒂蛀虫、龙眼角颊木虱与荔枝春、荔枝尖细与荔枝蝽在时间、空间的一维生态位和时间-究竟二维生态位的重叠较大,说明它们的发生和分布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19.
荔枝周年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病虫害为害非常严重.其中害虫有60多种,主要有荔枝蝽蟓、蒂蛀虫、瘿螨(毛毡病)、叶瘿蚊、卷叶蛾、荔枝尺蠖、天牛类、介壳虫等;病害有10余种,主要有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荔枝溃疡病(干癌病)、荔枝酸腐病等. 1攻梢阶段(6-10月) 主要有荔枝蝽蟓、天牛、卷叶蛾、荔枝尺蠖、瘿螨(毛毡病)、叶瘿蚊等. 1.1荔枝蝽蟓 荔枝蝽蟓是以成虫或若虫吸食荔枝树的嫩梢、花穗、果实的汁液造成为害,被害部位出现褐色斑点,导致严重落花落果,这是导致荔枝坐果少、低产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年发生1代,平均雌虫一生能产5~10次卵,每次产14粒,共能产140粒左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浸渍法对三唑磷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对荔枝蒂蛀虫的联合毒力,测定共毒系数CTC为183.2~255.0,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据此确定最佳配比,配制成增效混剂21%乳油进行防治荔枝蒂蛀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效良好,用量168~210mg/kg的护梢效果达81.65%~86.87%.虫口防效达85.05%~88.11%,与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相当,显著优于40%三唑磷乳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