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春少雨干旱是制约我省旱地甘蔗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子,本文根据我省蔗区的自然条件,结合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从选配良种、利用植期、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充分利用云南蔗区的生态资源、实现旱地甘蔗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宿根蔗俗称“宝贝”蔗,具有节约种苗、节省劳动力、提早成熟、加快良种扩繁推广、抗逆力强等优越性,是实现甘蔗种植节本增效的一种栽培制度。分析云南弥勒蔗区宿根蔗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宿根甘蔗的生长特点,结合弥勒蔗区生产实际,提出宿根甘蔗丰产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孟连县加快发展甘蔗生产技术要点黄应昆张为林朱学贵(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000)孟连县于1994年初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发县。我所受省人民政府委派挂钩孟连开展扶贫工作。孟连县具有发展蔗糖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而且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年云南甘蔗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面积的统计研究,阐述了当前云南甘蔗品种及栽培技术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云南蔗区品种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云南蔗区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今后品种栽培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云南泸水县创新扶贫方式,把扶贫工作重点转向龙头企业、能人带动,发展产业,保护生态。经过3年努力,全县核桃、草果、甘蔗、咖啡、乌骨鸡、黑山羊等种养基地初具规模,部分产业初见成效,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50元,解决2589人温饱,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闯出新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云南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甘蔗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食糖产量、企业效益、蔗农收入、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年均产糖200万吨,蔗糖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制糖工业实现利税30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甘蔗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5吨,在近80%的旱地蔗区亩产仅为3.5吨,甘蔗糖分14.8%,甘蔗单产和糖分还有很大潜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甘蔗  相似文献   

7.
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都是通过农业发展实现脱贫,近年来,西盟县按照"良种推广、全膜覆盖、深耕深松、控缓释肥"的提质增效思路,逐步扩大甘蔗新植面积,鼓励低产蔗园换桩,加大蔗区道路建设力度,加快引种试验基地建设、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甘蔗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针对甘蔗产业对西盟县扶贫工作的影响,从西盟山区甘蔗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产业扶贫的整体效益,找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研究分析了云南省蔗区37个甘蔗主产县(市)建设水利设施的种类、可行性和效益。结果表明,云南蔗区适宜发展沟渠、小水池、小水窖、灌溉站、塘坝等小型水利设施,水利设施改造后对云南甘蔗产量和种蔗综合效益都有大幅提高,预计水利设施建设后覆盖蔗区面积46.2%,云南蔗区每年甘蔗单产可提高7.548 t/hm2,甘蔗产量每年增加300万t以上,种植甘蔗每年新增产值10~16亿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阐述旱地蔗区甘蔗生产的“三高”问题。认为旱地蔗区甘蔗生产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商品经济的观念;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发展蔗地主体农业,发展甘蔗生产的规模经营;搞好糖厂的综合经营;要保护农民利益,不断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根据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及旱地甘蔗生产经验,认为旱地甘蔗“三高”工程的技术主要是推广良种;推广地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提早下种,延长生长期;深种或深松;因土配方施肥;病虫鼠害的综合防治;推广涂层尿素、复硝钾和稀土等科技新产品。各地应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组装成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三高”综合技术,更好地促进旱地蔗区蔗糖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记者近日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获悉,由该所育成的两个甘蔗新品种云蔗94-375、CP85-1308通过国家甘蔗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云蔗94-375是云南省首次育成的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为云南发展能源甘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甘蔗是云南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20万hm2,年产糖150万t,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各蔗区种植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使我省旱地甘蔗面积增至80%以上,而旱地蔗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完全靠雨水滋养,加之管理粗放,产量低而不稳.要实现旱地甘蔗高产高糖,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垦甘蔗生产集中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垦区,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主产垦区大力实施“科技兴蔗”战略,实行种植科学化、管理标准化,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糖料基地。“十五” 期末,农垦甘蔗面积92.34万亩,总产量470.18万吨;亩均产量5092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7公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  相似文献   

14.
<正>"云蔗08—1609"最高蔗糖分达19.2%,目前已在全国蔗区推广。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直领先全国。依托该所建设的国家甘蔗种质  相似文献   

15.
以政策保面积,用科技促发展福建省莆田糖厂出台甘蔗生产优惠政策和科技兴蔗新举措吴文雄,吴国华(福建省莆田市蔗糖办.福建省莆田市农委,莆田351100)莆田糖厂位于我省甘蔗主产区莆田市境内,是个日处理甘蔗4500吨的大型糖厂,近几年来,在面临全国性甘蔗糖...  相似文献   

16.
景东甘蔗象甲调查研究魏文品(云南思茅景东县糖业总公司,云南676200)近些年来,在景东县蔗区发现一种危害甘蔗根茎的象,它以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在甘蔗的地下茎(蔗头)内危害。据调查甘蔗受害后,一般减产7.5-45吨/公顷,严重的灭产无收,影响了甘蔗生产的...  相似文献   

17.
重振“全国蔗乡”雄风福建省莆田市近几年来,由于受政策不完善,收购价格偏低,宏观调控不力,科技兴蔗资金不足,砍、运、交蔗“三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甘蔗种植面积逐年“滑坡”,他们将采取以下几条措施,重振“全国蔗乡”雄风:1.加强领导,理顺体制,根据市...  相似文献   

18.
大理州种蔗历史悠久,属甘蔗种植次适宜区。1991年前,宾川、鹤庆两个蔗区原料茎平均亩产仅4.6t,远远满足不了两个糖厂对原料茎的需求。1991~1992年“两万亩甘蔗丰产栽培技术”项目的实施,实现原料茎亩产6.02t,达省内先进水平,获省政府星火科技三等奖。1993年起组织“甘蔗亩产吨糖配套技术研究”,初步实现高产高糖的结合。到1997年,宾川、鹤庆两蔗区实现亩产吨糖面积1378.4hm~2,其产量、技术达“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获大理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相似文献   

19.
1宿根甘蔗的重要意义和生产现状砍收地上部蔗茎后,以留在土壤中的地下部“蔗桩”(蔗头)所具有的侧芽(或蔗笋)萌发成长出新的一茬蔗株,称为宿根甘蔗(俗称“老头蔗”、“旧头蔗”)。由于它具有早生快发,提早成熟,省工省种苗,错开农时和耐旱耐涝等许多优点,因而成为甘蔗生产的主要栽培制度之一而存在,在甘蔗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湛江市五县三区甘蔗种植面积达14-16万公顷,其中宿根甘蔗面积占45-50%,种好、管好宿根甘蔗,对夺取甘蔗大面积平衡增产,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南蔗区、湛江蔗区…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是全国主要的蔗糖基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甘蔗主产区,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有利于甘蔗产业的发展。笔者作为耿马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一名农艺师,在不断的工作探索和积累中,总结到围绕延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甘蔗产业,实行"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甘蔗产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