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瓢虫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疆尉犁县4种棉花品种的棉田调查,利用棉蚜数量和时间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其种群动态,应用棉蚜数量和瓢虫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棉田棉蚜种群与瓢虫种群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的棉田中,棉蚜种群数量基本呈指数规律上升与下降。在尉犁县孔雀农场的中棉35和军棉1棉田中,从2001年5月31日至6月28日棉蚜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6月28日至7月26日棉蚜种群数量呈指数下降。在尉犁县达西村的抗虫棉9和新陆中11棉田中,棉蚜种群数量开始发生和发生高峰期均比中棉35和军棉1推迟1周左右,其中抗虫棉9棉田的棉蚜发生高峰期数量最多,而新陆中11棉田的棉蚜发生期数量最少。在不同品种的棉田中,瓢虫是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对棉蚜起控制作用,它与棉蚜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跟随关系,发生期比棉蚜滞后1周左右。 相似文献
2.
3.
4.
通过田间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和网罩棉苗测定其不选择性,采用Duncan’s多重极差检验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着落量和种群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蚜对8个棉花品种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对徐州142、鄂棉6号表现为明显的不选择性,对33B、SGK抗虫棉、新高抗5号的选择性较强;棉蚜在8个供试品种上的种群数量差别明显,徐州142和鄂棉6号上的蚜量远远低于33B、新高抗5号和SGK抗虫棉;同一季节不同棉花品种上的蚜量增长速率不同,33B、新高抗5号和SGK抗虫棉上蚜量增长速率明显较快。在相同的棉花生长阶段,33B、新高抗5号和SGK抗虫棉的蚜害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供试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5.
6.
棉花抗蚜性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可溶性糖含量与棉花抗蚜性的关系,在室内人工接蚜为害和田间自然蚜群两种条件下,测定不同抗蚜性棉花品种受棉蚜为害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其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受棉蚜为害时,抗性品种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感性品种,棉蚜为害胁迫后,抗蚜棉花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感蚜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棉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的相关,可溶性糖与棉蚜若蚜历期呈正相关,与内禀增长率呈负相关。本研究说明可溶性糖含量对棉花的抗蚜性有一定的影响,转基因棉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常规棉品种可能是导致非目标害虫棉蚜猖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干旱胁迫对棉花害虫种群增长影响的评价方法,本研究设置1%、3%和5%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处理4叶期棉花苗,分别模拟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系统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棉花植株生理特性及棉蚜种群密度。结果显示:随着PEG-6000浓度增加,棉花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而棉花植株上的棉蚜种群增长能力和平均密度明显下降。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不利于棉花植株生长,进而对棉蚜种群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为后续系统研究干旱胁迫对棉花-害虫-天敌互作关系的长期影响及其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十一星瓢虫种群动态及其对棉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一星瓢虫是南疆棉田棉蚜的优势种天敌之一,田间调查表明:棉田中十一星瓢虫与棉蚜的变化关系密切,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不断增加,7月15日瓢虫数量达1163头/百株,为全年最高峰;瓢蚜比由7月10目的1:305.94下降到7月15目的1:91.36,其发生高峰出现在棉蚜高峰后5d。麦田是十一星瓢虫重要的早期虫源地,应加以保护利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棉蚜密度下,幼虫及成虫对棉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反应,当N→∞时,1~4龄幼虫和成虫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7.42、46.73、96.15、151.52和144.93头,表明十一星瓢虫对棉蚜捕食潜力很大,尤其是3、4龄幼虫及成虫对棉蚜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不同棉花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抗蚜性的关系,为早期鉴定棉花抗蚜性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新疆棉区主栽的9个棉花品种进行了蕾期抗蚜性鉴定,测定了不同品种非受害与受蚜害条件下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正常棉株与蚜害棉株蕾期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高抗品种‘新海21号’和抗蚜品种‘新杂棉2号’的游离脯氨酸含量较高,棉株在受蚜虫刺吸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度增加,感蚜品种增加的幅度不如抗蚜品种明显,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蚜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认为棉株中的游离脯氨酸是重要的抗蚜物质,在棉花品种固有抗蚜性及诱导抗蚜性中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田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使用化学农药后天敌控制能力下降[1],使得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暴发,成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加强天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近几年新疆棉区对棉蚜不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大面积防治,大多是在棉田出现中心蚜株时进行点片防治,棉虫基本上处于自然控制状态[2]。新疆尉犁县棉田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种群数量大,繁殖速度快,是控制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本文报道在新疆棉田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棉田十一星瓢虫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1年5月15日至9月17日系统调查了不同棉花品种的棉田十一星瓢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尉犁县棉田瓢虫主要为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它是控制棉田棉蚜危害的优势种天敌,占棉田瓢虫总数的81%。十一星瓢虫在棉田中的消长规律为:越冬代成虫5月底开始进入棉田取食棉蚜;卵期5月29日至7月14日,6月下旬进入产卵盛期;幼虫期6月5日至7月31日,高峰期7月7日左右;蛹期6月20日至7月21日,高峰期7月7日左右;成虫期6月20日至9月中下旬,高峰期7月7日至7月14日。十一星瓢虫的种群动态与棉田棉蚜数量有明显的跟随反应,棉田中的早播玉米带、棉田边缘的胡杨和沙枣树的树皮缝隙是瓢虫夏眠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棉花中5-羟色胺含量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不同棉花品种(系)中5-羟色胺含量的时空动态,并以添加外源5-羟色胺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分析5-羟色胺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中5-羟色胺的含量为5.0~20.8μg/g,其中蕾期与花期棉株叶片中5-羟色胺的含量均高于苗期与铃期棉株叶片,除个别品种(系)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饲喂添加外源5-羟色胺的人工饲料可导致棉铃虫化蛹提前、发育历期缩短以及蛹重增加。10μg/g和100μg/g的5-羟色胺对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或没有影响或降低死亡率,但是极高浓度(500μg/g和1 000μg/g)的5-羟色胺能够提高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表明常规棉花蕾期与花期较高含量的5-羟色胺可能有利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在抗虫品种(系)培育中可将低5-羟色胺含量作为抗虫种质资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外源因子对菜豆的诱导抗性及对西花蓟马的影响, 研究了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机械损伤诱导处理的菜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处理菜豆植株显著延长了西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时间, 较健康植株分别延长4.72、2.87和4.95 d, 也造成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不同程度的下降。西花蓟马在机械损伤处理和健康植株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均使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并且茉莉酸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因此, 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菜豆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且茉莉酸的诱导抗性要优于水杨酸甲酯。本结果对探索西花蓟马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Dewhirst SY Birkett MA Loza-Reyes E Martin JL Pye BJ Smart LE Hardie J Pickett JA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2,68(10):1419-1429
BACKGROUND: Two important pests of the swee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are the peach potato aphid, Myzus persicae, and the glasshouse potato aphid, Aulacorthum solani. Current aphid control measures include the use of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i.e. parasitic wasps, but with varying levels of success. One option to increase parasitoid efficiency is to activate plant defence. Therefore, sweet pepper pla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plant defence activator cis-jasmone, and its impact upon the behaviour and development of aphids and aphid parasitoid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Growth rate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intrinsic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of A. solani and M. persicae on sweet pepper plants treated with cis-jasmone (cJSP) was not affected compared with untreated plants (UnSP), but the positive behavioural response of alate M. persicae towards th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from UnSP was eliminated by cis-jasmone treatment 48 h previously (cJSP48). In addition, the aphid parasitoid Aphidius ervi preferred VOCs from cJSP48 compared with UnSP,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oraging time was also observed on cJSP. Analysis of VOCs collected from cJSP48 revealed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UnSP. CONCLUSION: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reatment with cis-jasmone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protection of sweet pepper against insect pests. © Crown copyright 2012.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of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寄主植物对棉蚜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棉蚜种群对灭多威的敏感性,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及灭多威对AChE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取食石榴和花椒的棉蚜AChE活性最高,是冬青上棉蚜(最低)的2.00倍和3.33倍,说明寄主植物可以影响棉蚜AChE的活性,灭多威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棉蚜个体的AChE进行抑制后,发现棉花和冬青上的棉蚜种群中AChE对灭多威不敏感的棉蚜个体多于花椒,木槿和石榴上的棉蚜种群,这与棉花及冬青上的棉蚜对灭多威耐药性较其它三种强的趋势近似,表明AChE敏感度的降低是棉蚜对灭多威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了解西北干旱区麦田蚜虫寄生蜂的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种群动态,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对宁夏中宁县麦蚜寄生蜂群落组成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其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应用Gaussian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拟合,并对寄生蜂优势种的个体发生量进行时间动态描述。结果显示,该地区共调查获得麦蚜寄生蜂标本919份,隶属4总科7科12属21种,其中初寄生蜂11种,重寄生蜂10种。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为初寄生蜂优势种,6月2日个体数达到顶峰,6月8日骤降,6月23日趋于平缓;重寄生蜂优势种为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宽肩阿莎金小蜂Asaphes suspensus和蚜茧蜂长背瘿蜂Alloxysta sp.,前二者个体数均在6月18日达到最大值,6月23日呈下降趋势,后者5月28日上升,6月2日达到顶峰,6月23日缓慢降至最低值。该地区5月初麦蚜初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较大,重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则在5月中旬开始上升,总群落多样性指数在6月上旬最高;Gaussian函数对寄生蜂群落多样性指数时间动态变化的模型拟合参数表明,复杂农业景观下的寄生蜂物种多样性发生期明显长于简单农业景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