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豳风·七月》叙写了公刘时代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歌颂新中国的洮岷地区一年十二个月农业生产过程。同属于民歌,同是农事诗,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和新时代的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在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看出我国民歌创作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胡衍铮 《农业考古》2002,(3):221-222
《诗经·豳风·七月》中的粮食作物考@胡衍铮!江西省吉安市。343000$井冈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的稳定关乎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此,做好气象监测预报格外重要,气象预报对农民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千百年传承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以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对气象与农业的关系有了不断的深入认识,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划分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  相似文献   

4.
大豆古今考     
大豆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分栽培种和野生种。栽培种是由野生种经过人工栽培选择演变而来的,直至目前野生大豆在我国各地还常见到。大豆起源于我国大豆在我国栽培已有几千年历史,至于起源于我国何地,目前有几个学说,但尚未定论。我国东北有野生种、近野生种和栽培种,且因古书中有“齐侯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因而主张东北是大豆原产地。有人认为黄河流域野生大豆、近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均有。古书诗经中《豳风·七月》(豳是地名在今陕西)和《鲁颂·閟宫》(鲁指山东)篇里,描写大豆生于山东、陕西;周礼夏官马篇述说河南、山西也是大豆主要分布地区;周书  相似文献   

5.
作为周代社会生活反映的《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农业伦理思想与观念,主要包括"重农劝农""顺天守时""量地尽利"。"重农劝农",指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特别重视农业而非其他产业,将劝农制度化。"顺天守时",指时人主动顺应自然节律,积极因循农时节奏,以安排农事与生活。"量地尽利",指时人主动顺应地域风土,积极辨识与改良土壤,以进行农作生产。这些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关键要素,《诗经》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发展的奠基期。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形成的,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中国最早涉及到天象变化及农事活动的诗歌,《诗经》中的《七月》可谓是"二十四节气"之滥觞。本文将《七月》作为以时令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范本,对其中的农事进行解读,揭示了彼时的农业生活面貌、农业生产经验和先人们循天时、重人伦的农耕智慧,力图对当今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相关史料佐证,彰显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瓜的历史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种植瓜类作物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无数农书、史志、诗文中,关于瓜类作物的记载和吟咏,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豳风》中的“七月食瓜(指甜瓜),八月断壶(指葫芦瓜)”,《大雅》中的“绵绵瓜瓞”,《邶风》中的“匏有苦叶”,《曲礼》中的“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都是指的瓜。瓜类的历史,以甜瓜、葫芦瓜种植年代最为悠久,瓜类中的西瓜、黄瓜、冬瓜等,则比甜瓜、葫芦瓜晚出现二千多年,而南瓜的出  相似文献   

8.
石华  张法瑞 《古今农业》2006,6(1):19-27
农业是稳定政权的基础,元朝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相当重视,颁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和措施,这在《通制条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其中又以卷16《田令.农桑》“劝农立社事理条画”所载更为详实,给元代后期乃至后世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通制条格》“劝农立社事理条画”对元朝中前期农业所起的作用,成为元代农业管理纲领性文件的原因;并且还就这一时期蒙汉杂糅的二元体制对元代的农村、农民、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本源考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已产生了农业。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的作用地位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观念。农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脉络之一。一、早期的重农观念相传上古时期"尧谨授时,禹勤沟恤,稷播嘉种"(《农政全书·卷之三》)。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关心农业被视为一种美德。商朝国王高宗武了"旧劳于外,爱暨小人"(《尚书·无逸》),记述了他重视农业生产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史实。周朝建立后,周公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指责商末数代商王"不知稼稿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周公高度称赞…  相似文献   

10.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稻米最多的国家之一,栽培稻谷的历史非常古远。先秦的古籍中有许多地方讲到种稻的事,当时把稻米当作珍贵的粮食,有的地方还用稻米做酒。讲得最多的是年代较早而又比较可靠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如《小雅·白华》中说:“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豳风·七月》中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丰年》中也说:“丰年多黍多稌”。稌是稻的别称,有人认为是糯稻。这三条讲的都应  相似文献   

11.
自古四业以农为本。但历代王朝"重农"而农民负担益重。以重农为名抑商,不只是打击民间工商业,而且窒碍农业发展。为了避免"重农而农益轻",王夫之等曾力主"轻自耕之赋"甚至"有田者必自耕,……不为农则无田",对于借口重农而抑商,叶适也曾提出尖锐批评。今日中国仍需重农。维护家庭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并积极扶持务农人走向富裕,是在农业和农村落实"以人为本"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吴天钧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52-14155
作为元代农业思想集大成者,王祯在《农书》中提出了“方、物、器的思想”、“农林牧综合经营思想”和“重农思想”等.在此试图通过探析王祯的农学思想,并结合当今中国的农业现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镜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思想,对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经验与教训有着深刻的总结.“以农为本”是《淮南子》农业思想的核心内涵,充分体现出重农以安国的政治理念.富农以利民,自然以治农是《淮南子》农业思想的重要组成,反映出显著的经济意识与生态意识,是《淮南子》对西汉农业发展的现实反思.以“农家”思想为基础,以“黄老”之道家思想为本,融通儒、法、阴阳等思想因素,形成多元化的理论内涵,这是《淮南子》农业思想之特色.追求自然而和谐,国富而民安的农业发展,这种《淮南子》的农业理想,对当代中国农业的科学发展,社会的和谐繁荣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百科全书,《授时通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知识谱系和统治者的思想世界。该书的"本朝重农"包括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和耕织图,是农业与政治、礼仪、文化的结合,体现"致用"特征,彰显清代皇帝丰富的农学思想:一是重视农田功作之法和颁布谕旨劝课农桑的"实用"思想;二是祈谷上帝、亲耕耤田的以身垂范的"礼农"思想;三是宣扬嘉禾瑞谷、赋诗以咏耕织的歌功颂德的"致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科技》2011,(3):74-77
《诗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十多篇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充分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状况。《诗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十多篇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充分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状况。《豳风?七月》就是一首完整的农事诗。诗中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女工及采集、狩猎等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下面简称《农史卷》)的筹备工作作准备,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邀集了北京和外地部分农史研究工作者进行座谈。参加座谈的有:西北农学院李风岐,华南农学院彭世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郭文韬、闵宗殿,农业气象研究室陶毓汾,江西省博物馆陈文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范楚玉,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北京农业大学杨直民、董恺忱,中  相似文献   

17.
历代《耕织图》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进,但不同时期《耕织图》中展现的耕作技术与当时实际耕作技术并不一定重合,即会出现时空错位。从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部分,一方面可以找出《耕织图》由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成为官方宣传工具的原因,了解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历程,及其所反映的《耕织图》从片段性到系统性再到片段性的流转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耕织图》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的缘由,以及阐释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阐明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一部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重要典籍。刘向《六艺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都把它列为杂家。以往的研究虽对该书“兼儒墨、合名法”的思想特点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但对其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管理的“上农”思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对《吕氏春秋》的“上农”思想略作探讨。一、农业与农民并重的重农意识在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我国古代社会,农业不仅是先民们赖以生息、繁衍的生存条件,而且是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礼记·王制》指出:“国无…  相似文献   

19.
正"农者,天下之本也。"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进基层、进主体、进院校,进一步揭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制度底色,讲好中国"三农"故事,中国农业出版社联合"三农"领域名家,出版了"大国三农"系列丛书,以期珍惜以往成就,关注当下问题,期待未来辉煌。在大国小农的背景下,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  相似文献   

20.
金代的瓠种     
瓠,一名(月葵)姑,俗日葫芦。甘者为瓠,味美可食,利水道,止消渴。苦者为匏,有毒,不宜食。瓠,至少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对它有了认识。《尔雅》:“瓠栖瓣”。《卫》诗:“匏有苦叶”。《豳风》曰:“八月断壶”,注曰壶即瓠也。《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都有关于瓠的种植和秋后八月摘瓠作酒器和剖开为瓢以盛水的记载。但不管是食用和盛装饮料都莫过于“瓠种”和人们的生产关系最为密切。所谓“瓠种”就是用葫芦作为播种器点种谷物。瓠种的起源只少在汉代。《农政全书》引《齐民要术》”两耧重构。窍瓠下之。以批契维腰泄之。此旧制”耧车是从汉武帝时期就盛行的一种播种器,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这里耧、瓠并提,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播种工具互为配伍的使用情况。耧车适用于大面积播种,所谓“一人将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