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南稻赤斑黑沫蝉发生与为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r Fabricius),属同翅目,沫蝉科,别名雷火虫,泡泡虫。1986年汉中地区发现该虫为害水稻,现已成为陕南巴山浅山、丘陵地区水稻上的一种新害虫,对我省水稻生产构成新的威胁。一般受害田减产10-20%,重者可达30%以上。 为害情况 稻赤斑黑沫蝉主要为害水稻,其次为害玉米、黄豆及其它禾本科植物。 该虫在我省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部分浅山、丘陵稻区。1986年只在扬河区个别村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通城县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近年来稻赤斑黑沫蝉在水稻上的为害越来越严重,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稻赤斑黑沫蝉吸食稻株茎、叶汁液,造成水稻减产15%~4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稻赤斑黑沫蝉也为害玉米、甘蔗、油菜等。据观察,个别玉米田也受害较重。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13.5mm,黑色狭长,有光泽,前翅合拢时两  相似文献   

3.
稻赤斑黑沫蝉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泉 《植物保护》1985,11(6):44-44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ix versicolor Fabricius),俗名泡沫虫,是局部稻区间发性害虫,我县历史上无此虫发生的记载,但近3年来,桥头乡早稻受害颇重。 桥头乡是丘陵山地单季与双季混栽区(坡田只插一季早稻),每年插早稻4500亩左右,1983年赤斑黑沫蝉突然大发生,近年每年的发生面积在1100亩左右,严重受害的有300来亩。一般减产5—10%,严重丘块减产20%以上。 1985年7月中旬调查其为害征状及损失程度。此虫寄主有  相似文献   

4.
通过2a时间的系统观察,初步发现稻赤斑黑沫蝉每年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并观察到稻田改为旱作的蕹菜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也出现羽化高峰。据此推断稻赤斑黑沫蝉每年可发生2个世代,与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稻赤斑黑沫蝉1a发生1个世代的结论不同。并提出铲除杂草是控制该虫发生为害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植物医生》1996,9(1):8-9
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王彬(四川省宣汉县植保站636150)稻赤斑黑沫蝉Csllitetixversicolar(Fabr)俗称雷火虫、泡沫虫、花腰杆。50年代在川东南低山区及丘陵区危害较重,以后被控制,但80年代以来逐渐回升,已成为川东南地区水稻...  相似文献   

6.
水稻赤斑黑沫蝉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飞 《植物医生》1998,11(4):4-4
近年来,一种较为少见的害虫,在我县西部稻作区迅速蔓延,受害水稻叶片呈火红色。不少农户由于对此虫缺乏了解,一时束手无策。笔者调查确认为“水稻赤斑黑沫蝉”。一、主要特征水稻赤斑黑沫蝉属同翅目,沫蝉总科。成虫体长9-12毫米,明显大于一般叶蝉。全体黑色,有...  相似文献   

7.
稻赤斑黑沫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r Fabricius),别名稻沫蝉、赤斑沫蝉,俗称雷火虫.该虫在大关县原是水稻的次要害虫,近年来已上升为主要害虫,造成大面积成灾.2003年在本县部分乡(镇)发生极为严重,玉米、水稻、甘蔗、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均受到严重为害.据调查统计,发生范围涉及7个乡(镇)32个村(办),发生面积达1 562.3 hm2.其中造成减产50%~80%的313.4 hm2,造成减产80%~100%的149.7 hm2.仅玉米、水稻两种作物减产达1 984 t,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摸清该虫在大关县的发生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2001~2003年,笔者开展了稻赤斑黑沫蝉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稻赤斑沫蝉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沫蝉(Rice spittle Bug)学名Callitettix versicolor Fabricius,又名稻赤斑黑沫蝉、稻沫蝉,俗称雷火虫、泡泡虫等,属同翅目、沫蝉科(Cercopidae),是水稻、玉米等作物叶片的刺吸性害虫。分布在日本、东南亚各国、印度和中国。20世纪50年代发生较重,60年代以后零星发生。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栽培措施的改革,稻田昆虫群落发生着相应的演变,目前稻赤斑沫蝉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湖南、安徽、陕西、四川、重庆等地都有该虫猖獗成灾的报道。该文研究稻赤斑沫蝉造成的危害症状及产量损失、探讨其发生规律、分析其爆发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在生产实践中对该虫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稻赤斑黑沫蝉 Callitettix versicolor(Fabri-cius),属同翅目,沫蝉科。在我地属常见次要害虫,常年零星发生,但1990年以来,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发生量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地水稻重要害虫。近年我县每年发生667 hm2~1334 hm2,造成粮食损失在1000t以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田间调查结合笼养观测,对稻赤斑黑沫蝉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稻赤斑黑沫蝉发生危害及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ix,versicolorFabricius)近年来在我县危害面积逐年增加。1984年只有两个乡发生15亩,1987年发展到10个乡3100多亩。受害的稻田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的减产60%以上。以卵在泥缝中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开始孵化。若虫在泥缝中吸食杂草、豆、桑等植物的根汁。初孵若虫腿部分泌白色胶质泡沫,各龄若虫及成虫仍藏于泡沫内2—3小时,才飞入稻田危害。成虫主要危害水稻,其次危害玉米、高粱茎叶吸取汁液,水稻剑叶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11.
稻赤斑黑沫蝉与刘氏长头沫蝉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赤斑黑沫蝉是山区水稻常见害虫、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刘氏长头沫蝉是最近在安徽省发现危害水稻的又一种类,国内报道仅见形态描述。本文根据3年资料对这2种沫蝉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并针对其生物学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稻赤斑泡沫蝉的发生与防治江金明重庆市丰都县植保植检站408000)稻赤斑泡沫蝉又名赤斑黑沫蝉,俗称雷火虫。成虫体长1.2~1.4厘米,黑色略带光泽。前翅黑色,近基部处各有2个大白斑,翅中央稍后侧有一个肾形红斑。据1995年~1997年调查,全县累计发...  相似文献   

13.
竹山县水稻发生的稻沫蝉为赤斑稻沫蝉Cal-litettixversicolorFabricius属同翅目蝉亚目沫蝉科。1997年以前就有此虫,但不危害成灾。1997年以后危害水稻逐年加重。2005年全县6500hm2水稻发生稻沫蝉危害666·67hm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mm,全体黑色具有光泽。前翅革质化程度高,黑  相似文献   

14.
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成因和控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稻赤斑黑沫蝉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铲除田埂山边杂草,搞好品种布局,注重预测预报,选择呋喃丹防治若虫、三唑磷防治成虫的控防对策,具有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5.
套袋式和非套袋式黄板粘虫量大,对中稻飞虱、叶蝉、卷叶螟、稻赤斑黑沫蝉、矮缩病等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套袋式黄板成本较低,推广的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6.
赤斑黑沫蝉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斑黑沫蝉[Callitetix versicolor(Fabricius)]又称稻沫蝉,为同翅目沫蝉科害虫,是河南省近十年来新发生的玉米害虫。1986年在伊川县白沙乡下么村的玉米制种田发现该虫,当时只见到几头成虫,属零星发生。2000年彭婆镇的彭婆村有1.3hm^2玉米田受该虫危害,造成玉米叶片大部分干枯。2001年在各在乡的各在村南岭有10hm。玉米田因赤斑黑沫蝉危害造成玉米叶片干枯,减产严重。我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1.79万hm^2,2001年至今赤斑黑沫蝉危害玉米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我县玉米田新的主要害虫。2008年对该虫进行普查,该虫在我县所有乡镇均有发生,全县发生面积达1753hm^2,发生田一般被害株率18%。25%,百株虫量80~140头,产量损失20%左右;严重田块被害株率达60%~100%,百株虫量400~800头,产量损失5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绝收。根据近8年的观察和研究,基本摸清了该虫在我县的发生规律,摸索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我们在检疫对象普查时,在商南县湘河镇发现一种同翅目昆虫成虫为害玉米叶片,以前从未见到,带回室内鉴定确认为稻赤斑黑沫蝉(CalitetixversicolorFabricius)。该成虫体长11~13.5mm,全体黑色有光泽,狭长,前翅...  相似文献   

18.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山区林地面积逐年扩大,熟地面积逐年缩小,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使山区的农业生产出现一些新问题,如病虫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言虫,如赤斑黑沫蝉出现危害,并逐年加重,已上升为咸亍山区水稻上的主要言虫之一。  相似文献   

19.
白翅叶蝉Erythroneura subrufa(Motschulsky)成虫与若虫均以刺吸口器刺进水稻叶片组织内吸取叶汁和叶绿素,被害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小白点,随后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斑条,受害严重的稻叶上满布白色斑纹,叶绿素丧失,叶片干萎。在稻叶蝉中除一点小叶蝉被害状出现小白点外,其他叶蝉为害水稻时,并不直接破坏叶绿素,亦不呈现白色斑纹,而是直接吸食叶液,使禾苗发黄而死。因而纠正了过去认为黑尾叶蝉、白翅叶蝉为害水稻后,都会造成叶片出现白色或褐色斑纹的报道。白翅叶蝉在湖南一年发生三代,在晚稻收割后以成虫迁向麦田、杂草等场所越冬,因其寿命很长,故长期不同世代交错。白翅叶蝉除为害水稻外,在初冬与早春还为害冬小麦。近年在湖南及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稻赤斑黑沫蝉近年来逐渐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提出了“灭除田埂杂草,搞好品种布局,以呋喃丹防治出土若虫,按防治指标适时用药,选用一遍净等防治成虫”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