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畜牧事业是山区的一项主要生产事业,但是在黄土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可食性牧草过少,过度放牧往往造成林牧矛盾,加剧了水土流失。为此,合理地营造护牧林,有计划地改善天然牧场,恢复植被,很有必要。护牧林不仅可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牧坡、草场免受水土冲刷,而且也是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山西省右玉县盘石岭村和偏关县营盘梁村营造护牧林,做到了以林促牧、以牧促农,迅速改变了自然面貌,效果很好。一般营造的柠条护牧林,5年后载畜量比一般草坡可提高10倍以上。3—4年生的人工沙棘护牧林,一亩半就可供一只羊全年的饲料,较一般草坡载畜量提高4.5倍,  相似文献   

2.
森林与农业     
森林与农业的关系极为密切。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一九三四年就指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建国以后进一步指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深刻地阐明了农林牧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植树造林是促进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毛主席教导我们:“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这一指示总结了整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大量事实说明,落实了毛主席的指示,农、林、牧就能得到全面发展,就会出现林茂粮丰的繁荣景象. 我省松嫩平原是主要产粮区.解放初期,由于缺树少林,森林覆被率还不足百分  相似文献   

4.
集粹     
建设生态经济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经济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即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以下几方面的结合:1、农林牧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首先要为农牧业的稳定增产服务,注意农、林、牧立体开发,形成复合式的绿色综合体。做到以林促农促牧,做到林茂粮丰畜旺的目的。2、土水林结合—  相似文献   

5.
<正> 建国三十年来,我省林业建设有很大成绩,成片造林保存面积二千二百万亩,四旁植树保存五亿株,森林覆盖率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用材林和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发展较快,造林面积达四百多万亩。森工方面先后开发了七个林区,共生产木材一千三百多万立方米,楠竹一亿根,木材综合利用、林产化工、林业科研和教育事业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是,在我省整个国民经济中,林业仍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多年来,由于农轻重和农林牧比例失调,不少地方,以粮为纲,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林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同样没有林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也就失去了保证。所谓林业现代化,就是:一个国家能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来武装林业生产全过程,并使其良种、育苗、造林、经营、林木生长量、木材利用率、森林覆被率、劳动生产率等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国家只用森林覆被率、林木生长量、木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重要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先进水平来定。我们认为:在山东除了实现以上要求外,还必须作到:以林促农,以林促牧,实现农、林、牧生态平衡,达到农、林、牧的全面发展。现仅就森林覆被率、林木的蓄积量和生长量,实现农、林、牧生态平衡,形成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等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为提高农、牧、林整体水平,兴安盟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如农业的"两田"建设、畜牧业的基本畜群和防灾基地建设及林业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等.提高了农、牧、林各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  相似文献   

8.
林牧互促共同发展庞林,李咏梅林西县南门外林场本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总方针,不断探索林场改革发展之路。他们从1987年开始,利用林场草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畜牧业,制定了种树种草、以林护牧护草;以牧养林、科技兴林兴牧的总体规...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临沂市林业局及农牧渔业局协作在山东临沂市建立了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三年来的中间试验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最近杨叶饲用中间试验在临沂市通过了技术鉴定。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在造林初期2~3年实行农林间作;林木郁闭后实行林牧结合,在林下利用杨树叶喂畜禽。平原农区大面积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在提供高额的木材产量的同时,也产出大量的其他生物量(叶、枝、树皮和根)。杨叶已被证实是一种有营养价值的饲料来源,在地少人多、资源有限的平原农区,杨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发展林业、促进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森林采伐利用和森林培育是以经营利用森林为基本对象,是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最基本的两个生产程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不仅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木材产品和人民生活必须的林副产品,更重要的是森林采伐和森林培育在农、林、牧业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生态联系和经济联系。正确认识和理顺这些关系,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持良性循环,是制定森林采育发展战略的总的指导思想。一、森林采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我省森林采育经过三十五年来的建设和  相似文献   

11.
<正>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湟水源头,北靠青海湖,南临黄河,是一个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的生态脆弱县,也是青海省少数民族聚集区之一。全县林地面积294.7万亩,森林覆盖率3.4%。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青藏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强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必须十分注意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的建设,坚决贯彻农、林、牧三结合的原则。林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畜牧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我国农业是过不了关的。如果听任目前有些地方严重破坏森林、破坏草原的情况发展下去,不仅整个农业的发展不可能加快,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关于这个问题,中央已多次强调过。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面的情况虽然开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在我们这次会议上,同志们讲了不少这方面的材料。为了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我根据国家农委以及有关地区和部门所反映的情况,再给大家讲一些这方面的事例。黑龙江、云南、福建等几个重点林区省,十几年来森林蓄积量减少了四亿三千一百  相似文献   

13.
湖南山地利用是以牧为主还是以林为主,争论已有八年之久。主张以牧为主者,认为山地草山草坡多,应利用来放牧牛羊,向山地要奶要肉,尽快改变人类食物结构;主张以林为主者,认为南方山地历史上是常绿阔叶林区,不存在历史性的草山草坡,现有草山草坡是森林破坏后的过度植被,自然条件有利于林业发展。那么,湖南山地到底应该怎样发展为好呢?现就几个问题提出主观看法和同行们商榷,供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是基础。毛主席教导我们,“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不仅是我们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方向,而且还揭示了自然生态平衡的根本原理。但是,至今尚有不少人对于森林和农业的关系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把森林的重要作用作一介绍,以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加速绿化祖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林木的树叶作为饲料资源的潜在宝库,具有丰富的贮量。以沙棘为例,甘肃省有林215.7万余亩,折合14.38万公顷。据报道每公顷4年生沙棘林鲜叶产量8314公斤,若以25%的鲜叶用来作饲料,仅此一项就可以得到30亿公斤青绿饲料。目前,我省有关部门在林木饲料资源调查、营养成分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林业与农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1934年就曾指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建国以后又进一步指出:“农、林、牧三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深刻地阐明了农、林、牧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伊盟地处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从地理和气侯、历史和现状看伊盟的林业对畜牧业发展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取决于林业的发展。一、林对草的保护作用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森林对草场(饲草、饲料)生长的保护作用,体现出了林业对畜牧业的促进。 1、森林能增加降水量,从而为牧草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森林是绿色的水库,蓄存着大量的水份。据测算,一片50000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10000立方米容积的小型水  相似文献   

18.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下种花、种草,在林下养鸡、养猪……依靠森林,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还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才能,把种养做大、做活,实现林、农、牧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在广西,已初步形成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产品加工、林下旅游等四大类型,以及林药、林茵、林花、林草、林禽、林蜂、藤芒加工、林下休...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就我省成过熟林资源统计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讨论。一、从森林资源的变化,看成过熟林资源统计的问题。卅年来,由于林区的建设和大量地进行森林采伐,使我省的森林资源和林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从一九六二到一九七九年我省以天然林为主体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0%,森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业是山区及草原上的一项主要产业,但在黄土地区、风沙区植被覆盖度较低,可食性牧草过少,过度放牧往往造成林牧矛盾,加剧水土流失及风蚀。为此,合理地营造饲料林、有计划地改善天然牧场、恢复植被很有必要。饲料林不仅可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持牧坡、草场免受水土冲刷和风蚀,而且也是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