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红曲霉产红曲色素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红曲米生产工艺,提高红曲米红曲色素含量。[方法]以加水量(A)、灭菌温度(B)、灭菌时间(C)、浸泡时间(D)作为试验因素,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米饭制作方式。[结果]4种因素均对红曲菌产红曲色素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最优组合为A_1B_2C_2D_2,即加水量30 m L、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23 min、浸泡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红曲色阶达2 884 U/g。[结论]该研究对红曲米生产企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直接分离法和稀释平板分离法,成功从市售红腐乳和实验室保藏的红曲米中分离三株红色色素产生菌,编号为H1、H2、H3,其发酵液色价分别为17.32、14.37、10.47U/mL,其中菌株H1的发酵液色价最高。  相似文献   

3.
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曲色素是天然色素,具有营养、无毒、多功能等优点。固态发酵是红曲色素生产的传统方法,与液体发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对国内外近期关于红曲色素研究的报道进行了综述,对影响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条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可为红曲色素固态发酵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研究红曲霉的发酵过程中碱溶液和抗氧化剂对红曲霉生物量和红曲色素色价的影响.发酵液的最佳起始pH值为6.0.在发酵后期加入碱液,红曲色素色价的D值提高了20.42%,生物量几乎不变.在发酵液中加入抗氧化剂维生素E,红曲色素色价的D值提高了47.57%,生物量增加了29.92%,抗氧化剂的最佳用量为60 μg/mL.  相似文献   

5.
碳氮源对红曲霉S产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态培养,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碳氮源对红曲霉S产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碳源和氮源种类对色价及色调的影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碳源的添加浓度为4%~5%时最适宜红曲霉S产色素,而氮源的添加浓度为2.00%~2.40%时最适宜红曲霉S产色素.以甘露醇为单一碳源产生的色素其色价最高,为119.6...  相似文献   

6.
红曲及红曲霉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综述了红曲、红曲色素和红曲霉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筛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最利于红曲色素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发酵培养基选用的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等组分作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较佳发酵培养基配方(g/L)为:葡萄糖33.18,蛋白胨13.36,MgSO_4 0.66,MnSO_4 0.1,ZnSO_4 0.1.该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红曲色素色阶达到203.4 U/mL,比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中的初始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50 g/L,蛋白胨10 g/L,MgSO_4 1.0 g/L,MnSO_4 0.1 g/L,ZnSO_4 0.1 g/L)下的红曲色素色阶(145.6 U/mL)提高将近39.70%.  相似文献   

8.
对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硫酸铵、茶渣、大豆油添加量为影响因素,以红曲色素总色价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数学模型,优化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影响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的因素大小依次为硫酸铵、大豆油、茶渣;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硫酸铵添加量1.66%、茶渣添加量35.37%、大豆油添加量2.4%以及接种量3%,根据模型预测的总色价为(1 076.4±30.2)U·g-1。进行重复验证试验,经测定实际所得总色价为1 063U·g-1,总色价实测值与回归模型的预测值相对误差1.26%,说明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红曲霉色素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18-322
以红曲米中筛选到的紫色红曲霉Mp-41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农杆菌介导T-DNA插入转化技术,构建了含有983株红曲霉转化子的T-DNA插入转化子库。用紫外-可见光扫描方法等从转化子库中筛选出10株红曲色素色价稳定高于原始Mp-41菌株的转化子,薄层层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10株转化子发酵液中桔霉素的含量;其中,转化子62的红曲色素色价较高,为95.4 U/m L,是原始Mp-41菌株(色素色价50.7 U/m L)的1.88倍,桔霉素含量稳定低于原始Mp-41菌株。以原始Mp-41菌株和转化子62为试验材料,进行5 L发酵罐发酵并定时取样,HPLC等方法分析生长量和发酵液中各种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显示,转化子62生长速度稍快于原始Mp-41菌株,红曲色素色价和莫纳可林K的含量分别为120.76 U/m L,63.72 mg/L,是原始Mp-41菌株的1.5倍和1.21倍;而桔霉素含量为1.172 4 mg/L,是原始Mp-41菌株的35.08%。因此,利用T-DNA插入的方法对红曲霉进行育种,能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在红曲霉资源的利用上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1.
高产红曲色素菌株的复合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曲霉MAC-8(Monascus anka)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UV)、亚硝基胍(NTG)和60Co多重复合诱变,选育到一株生产特性有明显改善的变异菌株MACF6.发酵试验表明,菌株MACF6发酵液色阶平均达到242 U·mL-1,菌丝体色阶达1.09ⅹ104 U·g-1,分别比出发菌株MAC-8提高了22.8%和19.8%.连续传代试验表明该菌株在遗传上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贾君  童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05-13607
[目的]对红曲霉JF-02液体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起始pH、培养时间、不同农副产品、氮源对发酵液中红曲霉色素含量的影响,同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最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结果]红曲霉菌种产色素最优培养基组成为大米粉200 g/L、番薯粉30 g/L、葡萄糖10 g/L、谷氨酸钠15 g/L、硫酸锌0.1%,硫酸镁0.1%;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0℃,起始pH 6.0,发酵时间72 h。但是24-L发酵罐培养时,培养时间延长到84 h。[结论]该研究可为红曲色素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红曲色素提取的工艺条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固态发酵红曲大米为原料,探索红曲色素的浸取工艺,确定最佳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最佳浸取温度为60℃。还对红曲色素对热、光、酸、碱、药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150℃以下相对稳定;红曲色素对紫外线稳定,而对太阳光敏感;另外对于不同药剂,红曲色素的稳定性不同,少量NaCl、CaCl2对其几乎无影响,而Cu2+、Zn2+等离子对其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红曲色素在pH3~11范围内可保持稳定的红色。  相似文献   

14.
江丹  杨玲  陈盛杰  朱明军  梁世中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987-15988
[目的]优化红曲黄色素浓缩液的喷雾干燥工艺。[方法]利用喷雾干燥机进行单因素干燥试验,进而筛选出适宜的助干剂及其添加量和热风量、进口温度、进料流量的适宜范围。[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最佳助干剂为麦芽糊精,其适宜添加量为10%;当热风量为1.00、1.10和1.20m3/min时,产率分别为20.50%、24.82%和18.64%;当进口温度为90、100、110和120oC时,产率分别为21.34%、26.62%、24.50%和20.08%;当进料流量为0.02、0.04和0.06cm3/min时,产率分别为22.58%、24.68%和18.26%。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红曲黄色素喷雾干燥工艺的最佳条件是:添加10%麦芽糊精,进口温度为100℃,热风量为1.10m3/min,进料流量为0.04cm3/min。【结论]该试验为喷雾干燥工艺在红曲黄色素干燥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紫外线、60Co-γ射线对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Went)进行复合诱变,获得一株突变株,其发酵色价达到48.4U/mL,是出发株的3.67倍。该突变株色价提高幅度明显,传代稳定性良好,可作为生产红曲红色素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6.
从红曲粉中分离筛选高产红色素的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离筛选出产红色素能力强的菌株,采用不同培养基,以稀释倒平板法及平板划线法从红曲粉中分离纯化,再以红色素含量为指标,进行摇瓶发酵试验,优选出产红色素的菌株。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3株产红色素霉菌M1、M2和M3;发酵试验表明,M1菌株在黄豆芽汁发酵液和M3菌株在马铃薯发酵液中产红色素能力都较强,经形态学鉴定证实M1和M3菌株是红曲霉菌,且对酸和乙醇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玉米红曲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玉米红曲色素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波频率、提取温度和时间对提取率影响显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液料比20∶1,超声波频率为28 KHz,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玉米红曲色素提取率为95.4%。  相似文献   

18.
李慧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60-6363,6366
[目的]确定红曲霉产生红曲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方法]采用改变单一变量的方法,测定红色素色价的变化规律,确定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试验确定了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酵母粉2%,CaCO30.2%,NaCl0.1%,MgSO4·7H2O 0.1%,KH2PO40.2%,吐温200.05%;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pH 6.0,装液量为60 ml/250 ml三角瓶中接种10% (1/6)种龄为72 h的液体种子,30 ℃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转速为180 r/min,发酵6d,红曲色素色价可达19.2 U/ml.[结论]该试验可为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红曲红色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