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红曲霉产红曲色素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红曲米生产工艺,提高红曲米红曲色素含量。[方法]以加水量(A)、灭菌温度(B)、灭菌时间(C)、浸泡时间(D)作为试验因素,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米饭制作方式。[结果]4种因素均对红曲菌产红曲色素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最优组合为A_1B_2C_2D_2,即加水量30 m L、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23 min、浸泡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红曲色阶达2 884 U/g。[结论]该研究对红曲米生产企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伟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3):1-2,7
采用直接分离法和稀释平板分离法,成功从市售红腐乳和实验室保藏的红曲米中分离三株红色色素产生菌,编号为H1、H2、H3,其发酵液色价分别为17.32、14.37、10.47U/mL,其中菌株H1的发酵液色价最高。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首先对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筛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最利于红曲色素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发酵培养基选用的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硫酸锌和硫酸锰等组分作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曲霉JR产红曲色素的较佳发酵培养基配方(g/L)为:葡萄糖33.18,蛋白胨13.36,MgSO_4 0.66,MnSO_4 0.1,ZnSO_4 0.1.该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红曲色素色阶达到203.4 U/mL,比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中的初始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50 g/L,蛋白胨10 g/L,MgSO_4 1.0 g/L,MnSO_4 0.1 g/L,ZnSO_4 0.1 g/L)下的红曲色素色阶(145.6 U/mL)提高将近39.70%. 相似文献
8.
对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硫酸铵、茶渣、大豆油添加量为影响因素,以红曲色素总色价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数学模型,优化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影响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的因素大小依次为硫酸铵、大豆油、茶渣;茶渣固态发酵产红曲霉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硫酸铵添加量1.66%、茶渣添加量35.37%、大豆油添加量2.4%以及接种量3%,根据模型预测的总色价为(1 076.4±30.2)U·g-1。进行重复验证试验,经测定实际所得总色价为1 063U·g-1,总色价实测值与回归模型的预测值相对误差1.26%,说明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18-322
以红曲米中筛选到的紫色红曲霉Mp-41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农杆菌介导T-DNA插入转化技术,构建了含有983株红曲霉转化子的T-DNA插入转化子库。用紫外-可见光扫描方法等从转化子库中筛选出10株红曲色素色价稳定高于原始Mp-41菌株的转化子,薄层层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10株转化子发酵液中桔霉素的含量;其中,转化子62的红曲色素色价较高,为95.4 U/m L,是原始Mp-41菌株(色素色价50.7 U/m L)的1.88倍,桔霉素含量稳定低于原始Mp-41菌株。以原始Mp-41菌株和转化子62为试验材料,进行5 L发酵罐发酵并定时取样,HPLC等方法分析生长量和发酵液中各种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显示,转化子62生长速度稍快于原始Mp-41菌株,红曲色素色价和莫纳可林K的含量分别为120.76 U/m L,63.72 mg/L,是原始Mp-41菌株的1.5倍和1.21倍;而桔霉素含量为1.172 4 mg/L,是原始Mp-41菌株的35.08%。因此,利用T-DNA插入的方法对红曲霉进行育种,能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在红曲霉资源的利用上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对红曲霉JF-02液体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起始pH、培养时间、不同农副产品、氮源对发酵液中红曲霉色素含量的影响,同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最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结果]红曲霉菌种产色素最优培养基组成为大米粉200 g/L、番薯粉30 g/L、葡萄糖10 g/L、谷氨酸钠15 g/L、硫酸锌0.1%,硫酸镁0.1%;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30℃,起始pH 6.0,发酵时间72 h。但是24-L发酵罐培养时,培养时间延长到84 h。[结论]该研究可为红曲色素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优化红曲黄色素浓缩液的喷雾干燥工艺。[方法]利用喷雾干燥机进行单因素干燥试验,进而筛选出适宜的助干剂及其添加量和热风量、进口温度、进料流量的适宜范围。[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最佳助干剂为麦芽糊精,其适宜添加量为10%;当热风量为1.00、1.10和1.20m3/min时,产率分别为20.50%、24.82%和18.64%;当进口温度为90、100、110和120oC时,产率分别为21.34%、26.62%、24.50%和20.08%;当进料流量为0.02、0.04和0.06cm3/min时,产率分别为22.58%、24.68%和18.26%。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红曲黄色素喷雾干燥工艺的最佳条件是:添加10%麦芽糊精,进口温度为100℃,热风量为1.10m3/min,进料流量为0.04cm3/min。【结论]该试验为喷雾干燥工艺在红曲黄色素干燥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紫外线、60Co-γ射线对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Went)进行复合诱变,获得一株突变株,其发酵色价达到48.4U/mL,是出发株的3.67倍。该突变株色价提高幅度明显,传代稳定性良好,可作为生产红曲红色素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6.
从红曲粉中分离筛选高产红色素的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离筛选出产红色素能力强的菌株,采用不同培养基,以稀释倒平板法及平板划线法从红曲粉中分离纯化,再以红色素含量为指标,进行摇瓶发酵试验,优选出产红色素的菌株。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3株产红色素霉菌M1、M2和M3;发酵试验表明,M1菌株在黄豆芽汁发酵液和M3菌株在马铃薯发酵液中产红色素能力都较强,经形态学鉴定证实M1和M3菌株是红曲霉菌,且对酸和乙醇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玉米红曲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玉米红曲色素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波频率、提取温度和时间对提取率影响显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液料比20∶1,超声波频率为28 KHz,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玉米红曲色素提取率为95.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红曲霉产生红曲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方法]采用改变单一变量的方法,测定红色素色价的变化规律,确定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试验确定了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酵母粉2%,CaCO30.2%,NaCl0.1%,MgSO4·7H2O 0.1%,KH2PO40.2%,吐温200.05%;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pH 6.0,装液量为60 ml/250 ml三角瓶中接种10% (1/6)种龄为72 h的液体种子,30 ℃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转速为180 r/min,发酵6d,红曲色素色价可达19.2 U/ml.[结论]该试验可为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红曲红色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