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昆虫颗粒体病毒,最早在1926年由Paillot发现,1948年Bergold用电镜观察了昆虫颗粒体病毒。该种病毒目前仅发现寄生于鳞翅目昆虫。1979年陈荟等发现寄生褐带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f Nietner)的颗粒体病毒(简称HcGV)。1982—1983年我们对该种病毒的形态、寄主细胞病变及病毒的复制等方面,进行了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
褐带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是柑桔卷叶蛾类中,发生数量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其幼虫在柑桔上为害嫩叶、花、果,经常吐丝将数张叶片和果实缀合在一起,藏于其中进行为害。经蛀食的果实大量脱落,造成减产。该虫一年发生4至6代,为害时期长,加之世代重叠,给防治带来了困难,急待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前言 柑桔上卷叶为害的害由在黄岩地区发现有四种: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eislertamm)、褐带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 Neitnar)、柑桔小灰娥(Psorosticha zizyphi stn)另一种尚未定名。但以前两种为防治对象;以5月底~6月底一段时间为害幼果,所造成的损失最大。如1959年6月下旬这二种虫大发生,幼虫发生面积达100%,幼果被害率一般达30%左右,严重的达80%,为害率在50%以上的面积约3050亩,占结果面积的  相似文献   

4.
正苹果卷叶蛾是在苹果园卷叶为害的一类害虫,陕西果区发生的主要种类有苹果小卷叶蛾、苹果卷叶蛾、黄斑卷叶蛾、顶梢卷叶蛾4种,隶属鳞翅目卷叶蛾科。1为害特点1.1苹果小卷叶蛾又叫棉褐带卷蛾、远东褐带卷叶蛾、茶小卷蛾等,寄主植物有苹果、梨、桃、杏、李、樱桃等。为害特点是幼虫吐丝将两三片叶连缀在一起,在其中取食,将叶片吃成缺刻或网状。还可将果面咬出许多不规则的小坑洼,  相似文献   

5.
<正>杨梅卷叶蛾包括褐带长卷蛾、小黄卷叶蛾与拟黄卷叶蛾等,属鳞翅目卷叶蛾科。食性杂,也可为害柑桔、茶叶、黄豆等作物。以幼虫在初展嫩叶端部或嫩叶边缘吐丝、缀连叶片呈虫苞,潜居缀叶中食害叶肉。当虫苞叶片严重受害后,幼虫因食料不足,再向新梢嫩叶转移,重新卷叶结苞为害。杨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平谷区桃园苹小卷叶蛾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ierstamm)属鳞翅目卷蛾科。又名小黄卷叶蛾、棉褐带卷叶蛾,主要危害桃、苹果、梨、樱桃、杏等多种果树。由于幼虫吐丝缀连叶片,潜居其中危害,形成果实后将叶片缀贴在桃果上,啃食果皮和果肉,致使药耕难以发挥药效,常造成大量虫伤果,严重降低桃果实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7.
苹小卷叶蛾又名棉褐带卷叶蛾,俗称卷叶虫、舔皮虫,属于鳞翅目卷叶蛾科,是苹果树主要害虫之一。在辽南地区1年发生3代,以2龄幼虫潜藏在树皮裂缝、老翘皮下、剪锯口周围的死皮中及一些病虫危害的暴皮等处做长形白色薄茧越冬。一般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为出蛰盛期。越冬幼虫先为害嫩芽,将嫩芽食成残缺不全并流大量胶滴,重者嫩芽枯死,影响抽梢开花。吐蕾后幼虫咬食并吐丝缠绕花蕾使之不能开放,影响坐果。幼虫可将叶片边缘卷曲,在其内舔食叶肉,还可吐丝缀合叶片或在果叶之间啃果。  相似文献   

8.
<正> 新褐卷蛾(Pandemis chondrillana H.-S.)属鳞翅目卷叶蛾科,是新疆果区新发生的一种果树害虫。此虫仅发生于新疆,与内地果区发生的褐卷叶蛾(P.heparana)极为近似。在新疆的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伊犁、库尔勒等地调查均有该虫发生,但以乌鲁木齐至石河子一带果区发生普遍,为害比较严重。1981~1982年,我们在本院及独立团果园对此虫作了一些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敏 《果农之友》2006,(5):52-53
苹果小卷叶蛾又称舔皮虫.又称小黄卷叶蛾、棉小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网纹褐卷叶蛾等。是胶东果区苹果、桃树、李树上的长发性害虫之一,幼虫食性很杂,对苹果危害最重,其次是桃、杏、李等。近几年来其种群数量、危害特性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成为胶东果区多种果树最重要的害虫种类。  相似文献   

10.
龙眼卷蛾种类及三种卷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卷蛾,也称卷叶蛾,属卷蛾科(Tort-ricidae)的一类小型蛾子,幼虫除卷叶为害外,还为害嫩梢、花穗及果实,致使花穗及果实凋萎脱落或腐烂。近年来在闽中、闽南龙眼产区发生较普遍,特别在龙眼新区为害较严重。1994—1996年我们在福州、仙游等地龙眼园,对龙眼卷蛾的发生及为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于室内对三种重要卷蛾种类进行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供生产上参考。(一)发生种类及为害特点福建省龙眼产区已发现卷蛾种类有以下8种:1.柑桔褐带卷蛾(别名;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cyrtosernaMeyrick,为害嫩叶、幼芽及幼果…  相似文献   

11.
7月份(小暑、大暑)物候期:幼果膨大、夏梢生长。病虫防治作业重点:果实锈壁虱和溃疡病发生盛期,第二代褐圆蚧、矢尖蚧和堆蜡粉蚧初龄幼虫的发生期,第二代卷叶蛾幼虫发生期。  相似文献   

12.
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的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延吉  任飞荣 《北方园艺》2007,(11):175-177
以软枣猕猴桃带芽茎段为试材,对其分化过程中褐变现象进行研究.经多次试验初步表明:接种MS 6-BA 1.0 mg·L-1 NAA 0.01 mg·L-1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的培养基,每隔10~15 d转换1次培养基可有效控制褐变并保持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性诱剂和糖醋液防治桃园苹果小卷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R slerstamm)又名棉褐带卷蛾,俗称舐皮虫,属鳞翅目卷叶蛾科,近年来成为国内桃树的主要害虫,在北京地区发生十分严重[1-2]。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及趋化性进行诱杀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机生产中防治苹果小卷蛾的主要措施[3-4]。在欧洲,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桃园和葡萄园中卷叶蛾的面积达到了50000hm2,另外也有通过性诱芯诱杀的方法来控制害虫[5]。然而性诱芯以及糖醋液必须定期更换和添水,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质成本,因而确定适合的诱杀方式及密度成为推广该技术的关键因素。本试验通…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陇东海棠离体初代培养中的褐化现象、提高培养成功率,研究了外植体类型、酒精消毒、低温处理、防褐化剂、暗培养时间和6-BA浓度对陇东海棠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用0.1%HgCl2灭菌处理12min,接种在MS+6-BA 0.5~1.0mg/L+IBA 0.2mg/L(pH值5.8)添加PVP 0.5~2g/L的培养基中,低温暗处理5d,对防止外植体褐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我县三甲区甲北公社光辉大队有桔园120亩,1974年幼桔丰收,总产10万斤以上,1975年由于遭受卷叶蛾(拟小黄和后黄卷叶蛾)为害,减产五成半。去冬今春以来,连续采用人工、药剂、生物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今年5月7日即第一代卷叶蛾幼虫出现时.每亩桔园撒施白僵菌一斤,共防治100亩(其中2亩用喷雾法放菌)5月17—18日检查,发现3—5条幼虫青色带黄后干瘪倒桂  相似文献   

16.
苹果小卷叶蛾,又称苹卷蛾、棉卷蛾、远东褐带卷蛾,近年来,已成为我区多种果树的重要害虫种类。卷叶蛾幼龄期食害嫩叶、新芽,大幼虫卷叶,或平叠叶片,或将叶片平贴果面,啃食叶肉和贴叶果的果皮,形成不规则的凹疤,多雨时常腐烂脱落,严重影响果品的产量及品质。1发生规律苹果小卷叶蛾一年发生3代,以幼龄幼虫在粗翘皮、伤口、剪锯口、环剥环切口等缝隙内结白色薄茧越冬。果树发芽时开始出蛰,花序分离期是越冬幼虫出蛰盛期。幼虫出蛰后危害幼芽、花蕾和嫩叶,老熟后于卷叶内化蛹。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越冬代大幼虫啃食幼果,甚至钻蛀幼果,成为春季发…  相似文献   

17.
苹小卷叶蛾严重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小卷叶蛾,又名棉褐带卷蛾,俗称“舐皮虫”。2003年在我市苹果、梨、桃等果树上发生严重危害。据调查,一般苹果园百叶有虫2~3头,新梢被害率为10%~15%,幼果被害率为3%~5%,重的果园百叶有虫10~15头,新梢被害率达75%,幼果被害率达25%。笔者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几年来的防治实践,分析了今年小卷叶蛾严重发生的原因,总结出了一套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供参考应用。1发生原因1.1越冬基数高2002年春季,我市发生了大面积的冻害,不少果园因此而绝产,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放弃了果园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小卷叶蛾的越冬基数。据2003年3月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兰’茎顶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1982~1985年共接种兰科兰属中国兰品种45个,诱导成功20个品种(其中素心兰品种11个)。接种外植体(茎尖、侧芽)917个,诱导启动率为35.3%,诱导成功率为13.6%。研究表明,从9~13cm长的新芽上切取的外植体的启动、成功率最高;对供试材料的特殊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诱导、增殖过程中的褐化死亡是影响诱导成功率的关键,采用防褐变的综合措施,有明显效果;不同品种和培养阶段对培养基、培养条件的要求不尽相同。通过四年的研究,初步掌握‘雪兰’、‘朱砂’等20个中国兰品种快速繁殖建立无性繁殖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界生态系中,害虫的天敌很多。在历史上,有不少利用天敌昆虫治虫获得成功的事例,我国20余年来,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亦有所发展,至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烟台地区,自1975年至1978年,用松毛虫赤眼蜂大面积饲放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兼治了苹果褐卷叶蛾等害虫,获得较好效  相似文献   

20.
门惠芹  王亚军  安巍  罗青 《北方园艺》2015,(15):150-152
以枸杞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调查了从枸杞根际和根表分离的褐球固氮菌和土壤红球菌2种固氮菌对枸杞生长发育和果实性状的影响,并对试验苗木的生长量、果实大小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褐球固氮菌的接种可促进游离脯氨酸在枸杞叶片内累积;褐球固氮菌和土壤红球菌的单一接种处理则可降低枸杞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土壤红球菌的接种可以促进枸杞生长,增加枸杞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提高枸杞果实平均单果重,较适宜于在枸杞栽培上应用;土壤红球菌和褐球固氮菌的混合接种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