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铜和镉对金鱼藻的毒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志慧  赵世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88-3689,3693
[目的]研究铜和镉及其复合污染对金鱼藻的毒性影响。[方法]选择生长良好的金鱼藻为试材,以1/4Hoagland溶液为培养液,在预试验确定铜和镉试验浓度的基础上展开为期7 d的正式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和镉以及二者共同胁迫对金鱼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在铜和镉单独胁迫下,低浓度(〈0.2 mg/L)铜和镉对金鱼藻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0.2 mg/L)铜和镉对金鱼藻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均产生抑制作用。铜对金鱼藻POD和叶绿素的毒性小于镉。铜和镉对金鱼藻叶绿素含量的IC50分别是1.54和1.43 mg/L,铜与镉联合作用时对金鱼藻有拮抗作用。[结论]该研究为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水生植物毒害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砷(Arsenic,As)和铅(Lead,Pb)单独以及联合作用对人肝癌细胞(Human liver carcinoma cells,HepG2)毒性作用和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As(2.65、3.15、3.65、4.15和4.65μg/mL)和Pb(160、190、220、250和280μg/mL)以及质量浓度比为1∶55的As+Pb分别或联合处理HepG2细胞24、48和72h,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培养24h后测定细胞活性氧(ROS)、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相对含量。MTT结果表明:As、Pb和As+Pb的24、48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As分别为4.20、4.03和3.74μg/mL;Pb分别为228.01、205.46和203.40μg/mL;As+Pb分别为3.10、3.17和3.18μg/mL。3组处理分别作用HepG2细胞24、48和72h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P0.05),且细胞毒性与时间和浓度呈依赖性。当As、Pb单独作用和As+Pb联合作用HepG2细胞诱导ROS、LDH和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GSH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As+Pb联合作用与单独作用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As+PbAsPb,且As+Pb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活性氧以及细胞氧化应激的产物可能是诱导重金属对细胞毒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低剂量逐步累积的过程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法,模拟B[a]P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分析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B[a]P在土壤中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B[a]P有效含量、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均呈前期(1~28 d)下降速率较快,后期(29~56 d)下降速率逐渐减缓的趋势,且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TA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2)为0.893 2。叠加污染条件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B[a]P平均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23.38%(P0.05,14和28 d的20~40 cm叠加污染土壤除外);在1、7、14、28和56 d所取土样培养的蚯蚓,其体内B[a]P富集量是一次污染的22.42%~77.42%,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在14 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13.76%和41.38%,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叠加污染更能客观反映污染物的真实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LAS和百螺敌两种污染物对泥鳅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理。[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LA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百螺敌(三苯基乙酸锡)对泥鳅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并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两者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单一毒性试验表明,百螺敌对泥鳅为剧毒级,LAS对泥鳅为高毒级。LAS对泥鳅单独作用24、487、2和96 h的LC50及安全浓度分别为22.4702、0.4081、9.3641、8.698和5.050 mg/L;百螺敌的相应数值为1.425、1.215、0.9380、.800和0.265 mg/L。联合毒性试验表明,LAS-百螺敌对泥鳅联合作用24、487、2和96 h的AI值分别为0.113、0.2350、.231、0.521,表现出协同效应,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结论]研究LAS-百螺敌联合毒性对探讨两者对水生生物作用的机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维生素对黑木耳锁状联合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插片培养法,选取4种维生素V_(B1),V_(B2),V_(B12)和V_C分别加入黑木耳基础培养基中,使维生素终浓度分别为0.05、0.10、0.15、0.20、0.25和0.30μg/mL,以不加维生素溶液的基础培养基为对照,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提高黑木耳品种黑29锁状联合菌丝比率,单一加入维生素最佳浓度分别为V_(B1) 0.25μg/mL、V_(B2) 0.20μg/mL、V_(B12)和V_C均为0.15μg/mL;多种维生素加入的最适V_(B1) 0.28μg/mL、V_(B2) 0.20μg/mL、V_(B12) 0.12μg/mL、V_C 0.18μg/mL。[结论]培养基中单一加入适当浓度的V_(B1)、V_(B2)、V_(B12)和V_C会促进黑木耳菌丝锁状联合的形成,多种维生素加入培养基更适宜黑木耳菌丝锁状联合的形成,其中V_C的作用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3种杀菌剂对水生生物的急性和联合毒性.[方法]采用静态换水方法研究了烯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锰盐3种杀菌剂对饰纹姬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其联合毒性,并对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烯唑醇在24、48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0.80、62.40和41.20 mg/L;苯醚甲环唑的LC50分别为11.50、10.40和9.00 mg/L;咪鲜胺锰盐的LC50分别为49.30、6.40和3.00 mg/L;烯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锰盐对饰纹姬蛙蝌蚪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19.90、2.50和0.03 mg/L.在联合毒性试验中,烯唑醇+苯醚甲环唑的联合毒性和咪鲜胺锰盐+苯醚甲环唑联合毒性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咪鲜胺锰盐+烯唑醇联合组中除了0.6U +0.4U毒性比组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外,其他3个毒性比组均表现为拮抗作用.[结论]为进一步了解农药对两栖类的毒性影响以及农药在农业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Hg2+和不同浓度的农药氯氰菊酯单独及联合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Hg2和氯氰菊酯单独作用时,较低浓度的Hg2(小于5 μg/L)和氯氰菊酯(小于2 mg/L)对小球藻无明显抑制作用,但随着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且半效应浓度(EC50)值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二者联合作用时,随着时间延长,EC50与污染物质单独作用时的趋势相同,EC50-24 h为2.366 mg/L,EC50-96h为1.711 mg/L,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并且根据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得出,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表现拮抗作用,Hg2+与氯氰菊酯的同时存在降低了两者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5种药剂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的急性活动抑制毒性。[方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中浓度EC50,并评价了5种药剂对大型溞的毒性。[结果]5种药剂对大型溞的毒性大小表现为:20%甲氰菊酯水乳剂(EC50=0.002 8a.i.mg/L)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EC50=0.008 9 a.i.mg/L)7.5%鱼藤酮乳油(EC50=0.189 9 a.i.mg/L)7.5%除虫菊素水乳剂(EC50=0.202 0 a.i.mg/L)0.5%大黄素甲醚水剂(EC50=0.640 1 a.i.mg/L)。[结论]为大型溞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体外培养剑尾鱼肝组织块为试验材料,研究苯并(a)芘[B(a)P]、多氯联苯(PCB)和滴滴涕(DDT)及其混合物对CYP1A、P-gp 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B(a)P、PCB单独处理组:接受不同剂量B(a)P或PCB(0.5、1、5、10 μmol/L)处理6 h;DDT单独处理组:接受不同剂量DDT(0.1、1、10、20tμmol/L)处理6 h;B(a)P+PCB、B(a)P+DDT混合暴露组:PCB(1μmol/L)或DDT(1μmol/L)与不同剂量B(a)P(0.5、1、5、10 μmol/L)联合染毒6h;同时设立1%二甲基亚砜(DMSO)组为溶剂对照组.结果显示,B (a)P单独暴露各组均显著诱导CYP1A mRNA表达,5 μmol/L组P-gp mRNA水平与各组差异显著.PCB单独暴露各组CYP1A、P-gp mRNA水平均差异不显著.DDT暴露组10、20 μmol/l高剂量组可显著诱导P-gp mRNA表达,各组CYP1A mRNA水平差异不显著.与单独暴露组明显不同的是:B(a)P 10 μmol/L +PCB 1μmol/L混合暴露组CYP1A mRNA水平与各组差异显著.混合暴露组P-gp mRNA水平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表明剑尾鱼肝组织块CYP1A、P-gp mRNA水平在单独暴露与混合暴露中呈现不同的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魔芋葡甘露聚糖(KGM)对镉导致的L02细胞毒性损伤的影响。[方法]MTT法确定KGM对L02细胞的最适作用浓度和无菌处理方式;设置空白对照组、镉单独作用组、镉先作用3 h再加KGM作用组、KGM先作用3 h再加镉作用组,分别培养不同时间段后用MTT法检测L02细胞活力;检测ALT、AST、GSH-Px、MDA水平,并在光镜下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结果]0.2mg/mL的KGM溶液经121℃30 min灭菌处理后最适作用于L02细胞;L02细胞活力与CdCl_2浓度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CdCl_2与KGM联合作用后其细胞活力均高于镉单独作用组,且其ALT、AST、MDA的检测结果均呈极显著差异。[结论]KGM对镉染毒后的L02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镉(Cd)和苯并[a]芘(BaP)污染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营养液中镉和苯并[a]芘的浓度分别为10mg.L-1和54mg.L-1。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胁迫组小麦生物量下降,株高降低,复合胁迫组地上及地下干重分别下降13.1%和49.8%,株高增长最低;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且低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复合胁迫组POD活性最高,CAT活性最低。镉、苯并[a]芘及其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受到了一定抑制,且以复合胁迫最为显著。镉、苯并[a]芘联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苯并[a]芘(B[a]P)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后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低剂量叠加的方式模拟B[a]P在黄褐土中的累积过程,研究B[a]P不同污染方式对土壤B[a]P含量和微生物可培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a]P累积和一次污染方式下,土壤B[a]P可提取态和有效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较快,后期(28~56 d)下降速率减缓。B[a]P累积污染在整个培养期内显著地增加了土壤可培养细菌的数量,降低了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一次污染在初期降低了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了真菌的数量。B[a]P累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抑制率为放线菌真菌细菌;一次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抑制率为放线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对土壤B[a]P污染最为敏感,且与土壤B[a]P含量的相关性高于细菌和真菌,可作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学指标。累积污染以低剂量叠加方式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对B[a]P污染的响应,反映了B[a]P在实际土壤中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金花梨叶片营养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金花梨叶片营养元素状况进行诊断分析。[方法]以高产园和低产园的金花梨叶片为试材,对其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高产园无明显缺肥现象,低产园潜在缺乏P、K、Zn、Fe和B。叶片各营养元素之间存在拮抗或增效作用,其中N对K、Mg和Zn有增效作用,对P、Ca和Fe有拮抗作用;Ca和Mg对多数元素有拮抗作用;B与P之间存在增效关系。K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之一。各营养元素间的比例失衡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金花梨叶片内各营养元素最适含量为:N 2.82%、P 0.10%、K 0.56%、Ca3.92%、Mg 0.31%、Zn 50.77 mg/kg、Fe 98.88 mg/kg和B 35.08 mg/kg。[结论]高产园对营养元素的需肥顺序为:K>Mg>N>Fe>Ca>B>P>Zn,低产园的需肥顺序为:B>P>K>Zn>N>Fe>Mg>Ca。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卷烟烟气焦油释放量与B(a)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种不同品牌卷烟烟气的焦油释放量和B(a)P含量,并测定3种品牌卷烟中各个不同规格卷烟的焦油释放量和B(a)P含量。[结果]卷烟烟气中焦油量为10.05-17.83 mg/支,烟气中B(a)P含量为6.32-13.34 ng/支。[结论]3种品牌中不同规格卷烟之间烟气焦油释放量与B(a)P含量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1种不同品牌卷烟之间B(a)P含量随烟气焦油释放量变化而变化,存在一定的趋势性,但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的毒杀作用。[方法]研究了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3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并研究了2类药剂混配之后的联合毒力。[结果]吡虫啉48 h的LC50为45.905;啶虫咪48 h的LC50为69.712;溴化1-乙基-3-甲基咪唑48h的LC50为6.968 mg/L;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48 h的LC50为9.251 mg/L;1,2-二甲基咪唑48 h的8.043 mg/L。发现只有吡虫啉+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按1∶1比例混配之后具有增效作用,啶虫咪+溴化1-乙基-3-甲基咪唑,按4∶1比例混配后具有拮抗作用,其他比例均为相加作用。[结论]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可使斜纹夜蛾体壁松软、缝隙加大、塌陷。  相似文献   

16.
白腐菌(Trametes pubescens MB89)漆酶的培养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培养白腐菌Trametes pubescens提取胞外漆酶。【方法】以白腐菌T.pubescensMB89为漆酶培养菌,在25℃120 r/min条件下用基础GP液体培养基(300 mL培养基中含40 g/L丙三醇、15 g/L蛋白胨和1 g/LMgSO4.7 H2O)进行胞外漆酶的震荡培养,培养10 d后,添加CuSO4.5 H2O使培养基中Cu2+的最终浓度达1 mmol/L。定时测定漆酶活力,于漆酶活力开始下降时终止培养。将菌体破碎、离心后,用DEAE-Ssepharose对获得的漆酶进行分离和纯化。【结果】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Cu2+,可促进菌体的生长和漆酶活力的增加。培养前10 d,漆酶活力增加缓慢,培养10 d后添加CuSO4.5 H2O,漆酶活力快速增加,并于培养的第19天达到最大,为51.70 U/mL。用超滤方法分离纯化漆酶,可使漆酶纯度达53%。【结论】T.pubescensMB89可作为生产漆酶的菌种,在漆酶培养过程中,Cu2+对漆酶活力的增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山莓叶三萜的免疫调节作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大鼠免疫低下.将成模后大鼠分别连续灌服生理盐水和0.25、0.50、1.00 mg/mL山莓叶三萜精提物(以下简称模型对照组(CK2)、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天灌服1次,1 mL/次,连续15d.试验结果:各模型组大鼠的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均随山莓叶三萜精提物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但廓清指数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中浓度组大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 (IL-2)含量显著低于CK2,高浓度组的极显著低于CK2.低浓度组大鼠血清中的IL-6含量低于CK2,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均极显著低于低浓度组和CK2,高浓度组极显著低于除中浓度组外的其他模型组.结果表明,山莓叶三萜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山莓叶三萜提取物能提高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大鼠IL-2、IL-6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杀螨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害螨的抗药性逐年增加,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高效的杀螨剂。参照螺甲螨酯的合成方法,合成了新杀螨活性化合物螺甲丁酯(AC-118)。分别测试了AC-118对朱砂叶螨螨卵和雌成螨的毒力,并考察了其对山楂叶螨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AC-118的结构经~1H NMR确认。初步活性试验显示:其对朱砂叶螨螨卵和雌成螨的LC_(50)分别为2.4 mg/L和6.7 mg/L;田间施药后14天,2000倍和3000倍剂量下,24%AC-118 SC对山楂叶螨的防效分别为96.1%和93.0%,24%AC-118 ME的防效分别为97.2%和94.6%;3000倍剂量下,24%螺甲螨酯SC的防效为93.9%。AC-118与螺甲螨酯的防效相当。相对于传统杀螨剂来说,AC-118具有活性高、速效性好和持效期长的优点,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卷烟材料及其不同设计参数对卷烟焦油及危害性成分释放量的影响规律,共对6种卷烟材料及各5个水平参数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卷烟纸透气度对降焦减害具有较大作用,与焦油、H、CO、NNK、B[a]P、氨、苯酚、HC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卷烟纸克重对降焦减害显著不明显,与B[a]P、苯酚具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卷烟纸助燃剂含量对降焦减害具有一定效果,与焦油、H呈线性负相关;卷烟纸含麻比例含量增大,卷烟焦油释放量及危害性指数整体呈递增趋势,卷烟纸含麻比例与焦油无显著相关关系,与H呈线性正相关;滤嘴通风率对降焦减害具有较大作用,滤嘴通风率与焦油、H、CO、B[a]P、氨、苯酚、HC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NNK、巴豆醛释放量之间有一定负相关关系;滤嘴长度对于降焦减害具有较大作用,滤嘴长度与焦油、H、NNK、B[a]P、氨、苯酚、HC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应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从烟草根际分离到的细菌进行烟草赤星病拮抗性鉴定,对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拮抗性较高的一株细菌利用细菌16S rRNA通用鉴定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田间抗病性试验。[结果]共从烟草根际分离120份细菌,有6份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其中1份细菌拮抗作用明显,定名为BS06-1。将该细菌的16S rRNA测序结果登录NCBI网站进行Blastn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SD-2同源性达到96%,与枯草芽孢杆菌BCRC 14718同源性达到95%,证明该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田间试验证明该菌株BS06-1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结论]BS06-1细菌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明显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