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世界竹藤通讯》2019,(1):I0004-I0004
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内容包括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是云南省独有的民族文化。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民族文化的奇葩,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紧密围绕实现文化在特定现代语境中复苏发展,从而达到对文化再现传承的核心主旨。这一设计方法能有效提取出最具文化基因象征意义的纹饰,应用于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中国梅山文化设计从梅山地区建筑纹饰资源中收集、分析、评价、筛选出最具梅山文化特色的象征纹样,为实现延续梅山文化基因、传承梅山文化的设计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梅山地区4市13县的200余处传统建筑中保存约1 052枚建筑纹饰,梅山文化象征纹样资源丰富。2)梅山地区建筑纹饰蕴含、表现出梅山文化具有的自然生态基因、原始宗教基因、祖先崇拜基因,地域文化特征鲜明。3)梅山地区建筑纹饰包含几何类、花鸟类、宗教类、龙凤类、人物类等五种类型,各类型纹饰枚题材丰富、造型多样。4)梅山建筑中的张五郎纹饰、凤鸟纹饰是最具梅山文化基因代表性的象征纹样,中国梅山文化园设计通过对这两种纹样的应用实现了对梅山文化的再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川底下这个古老的小山村距北京市区90公里,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一个自然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古朴的民居,厚实的明清文化,近年来在京城爱好旅游的人群中享有声誉。川底下村原名爨(川)底下,相传,由于村的上头有个爨(川)宝玉沟,是当年太上老君炼丹、聚宝的地方。因村在其下,谓其爨(川)底下。来到爨(川)底下的时候,对这个爨(川)字,颇感兴趣,何为爨(川),导游小姐讲,把爨(川)字拆开,便是“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边加“火”烧,火烧林越烧越旺是热的意思。而十分新奇的是,川底下村所古宅新…  相似文献   

4.
科学地识别文化生态区域范围与格局,厘清区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是文化生态全域保护的首要问题。结合海南岛黎苗文化的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文化、生态、经济3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黎苗文化生态指标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文化生态发展联系度,界定海南岛黎苗文化生态区范围为以五指山、三亚、东方为核心的海南岛中南地区的9座城市,进而划分为中部核心区、南部优化发展区、西部整合提升区3个亚区。并综合文化生态区域内部发展支撑能力和区域要素分析,发现海南岛黎苗文化生态区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分布与支撑能力失衡、发展联系强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一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人文景观,是赤峰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生态文化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国家林业局提出现代林业建设目标之一是构建三大体系。2007年,针对森林公园,又发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倡导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等,文章就云南水富生态旅游文化提出浅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因特网上的信息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柄"双刃剑",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前所未有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调整思路、趋利避害、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才能使校园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该文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含义、主要特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以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角,从自然与社会、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的互动关系入手,综合分析云南藏文化在滇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现象中的积极因素对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保护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薛嵩 《技术与市场》2005,(10):47-48
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文化营销已经成为一把争夺市场、吸引合作者的利器。在众多国际品牌的文化冲击下,中国企业必须尽快学习、引进文化营销的理念和方法。企业应该在结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打造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营销文化系统,走文化营销之路,代表先进的文化参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是中国企业自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0.
郭起华 《森林与人类》2014,(12):172-177
<正>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是中国历史上多次移民运动的产物。赣、闽、粤三角地带是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历代南迁进入此地的汉人,经过与原来居住在此地的人们交流融合后,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不仅保留了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族的文化因子,创造了内涵丰厚的客家文化。占江西全省面积1/3的赣南,地处闽、粤、赣三省毗邻地区,东有武夷山山脉连绵,西有罗霄山脉雄踞,南牵南岭山脉,北踞雩山山脉,形成山地、丘陵  相似文献   

11.
《新疆林业》2010,(4):F0004-F0004
<正>吉木萨尔县委、县人民政府从弘扬北庭历史文化和体现吉木萨尔时代精神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家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要求,编制了全县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突出"生态第一"的观念,研究、挖掘生态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总结不同地区森林生态体系所发挥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并加以渲染,发扬光大,促进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经济绿洲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教育作用,结合旅游大开发,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荒漠公园、沙漠景观游等开发  相似文献   

12.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森林音乐文化也源于其中。湖湘文化作为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对当地人民的思想文化、性格特点和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湘音乐文化,也具备浓郁的地域森林特色。湖南森林文化与湖湘音乐文化的融合,产生了一系列独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经典。  相似文献   

13.
谢庆  王薇 《湖南林业科技》2012,39(3):69-72,88
通过对湖南省桂阳县13个村的村级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湘南地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组织活动能力弱,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农民文化生活参与度不高,文化生活形式贫乏落后。提出要从政治上健全机制、经济上加大投入,并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地方特色,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4.
森林文化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人类的“木文化”创造了科学世界,森林文化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森林美学是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木文化在贵州地区授课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将黔东南侗寨建筑文化融入教学,形成课堂教学-参观教学-实验教学-课堂汇报环节,创新《中国木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这将有助于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创办特色教学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传统节日中的竹文化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竹文化是日本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表现与特征。本文以日本传统节日为中心,按照地区分类,对其中的竹文化表现做了较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并总结了日本传统节日中的竹文化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运用民族生态学、社会林业学、文化人类学,采用社会调查并结合PRA和RRA方法对桂北地区进行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饮食文化、禁忌文化、民间文学、节日文化、佛教文化、村规民约等朴素的生态文化对桂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农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研究了浙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特征,基于体验式理念,探讨了开发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模式,对于平原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傈僳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章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论证,认为傈僳族竹文化物质上主要体现在竹建筑、竹服饰和竹器物等方面;而对竹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傈僳族的竹崇拜、竹占卜以及禁忌竹等方面;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梳理傈僳族人民对用竹、爱竹、敬竹、拜竹的文化现象,反映傈僳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20.
德宏州竹类资源丰富,民族竹文化独具特色,是云南省竹产业和竹文化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该文在对德宏州民族竹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德宏州民族竹文化资源及其市场定位,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