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蒙德·艾比是一个出色的养蜂者。他曾写过两本书—“养蜂技术与奇遇”和“精通养蜂技术”,挺受欢迎。1974年,他跟他父亲创造了蜂群采集野花蜜产量的世界记录—每箱年产量达到404磅。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1984年。他养的蜂群强壮,而养蜂作业较轻松。他采用了一些简单的三角形木条,几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一词,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几十年前曾经轰动中国画坊的著名画作——《父亲》。蜂缘一曲留绝唱。我的父亲盛家辁只是一位地道的养蜂专业户。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父亲就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整日沉迷于蜂趣之中,看花开花落,听蜂低吟浅唱,自得其乐,也别无他求。儿时的记忆,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上,总能看得很远,但他常年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当年养蜂条件非常艰苦,每年春节回家,他那布满皱  相似文献   

3.
我父亲从1982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24年,这期间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曾受到蜜蜂的恩惠,也跟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养蜂,父亲经历了不少坎坷,第一次尝试养蜂便以失败告终。那时由于条件有限,加上自身经验不足,秋天该给蜂群治螨也不知道,蜜蜂接连不断死亡,父亲毫无办法,只能眼瞅着蜂群所剩无几,一年的辛苦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第二年春天,他订阅了《蜜蜂杂志》,又买来了由刘中衡编著的《养蜂》一书。由于父亲善于钻研,很快找出了前一次失败的原因,也从中学了不少养蜂知识。他开始了第二次养蜂。功夫不负有心人,蜜蜂很快…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摘抄△我父亲患癌症不幸去世,临终时他对我说:《蜜蜂杂志》是我养蜂的老师,是养蜂的指南,是致富的摇钱树。教我一定要认真勤奋学习。我父亲在《蜜蜂杂志》的辅导下,从一个工蜂、雄蜂都分不清的人成为了一个养蜂模范,先后被评为荆沙市劳模,在生命垂危时又评...  相似文献   

5.
8年前,因对养蜂这个职业感兴趣,几次拜访奈良县藤田养蜂场。专业养蜂家藤田久雄和他的儿子丰彦先生,非常认真地给我讲解与养蜂职业密切相关的花和蜜蜂的知识。藤田先生是战后从果树栽培改行成为养蜂家的,当时,养蜂是一项比农业收入高的理想工作。  相似文献   

6.
防治蜂螨要“以变应变”1996年夏天,我市的一位蜂农顾师傅,他饲养的二十几个强群,因螨害大暴发,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弱群,损失惨重。他因近年来定地养蜂,自产自销,收获甚丰。与养蜂界朋友交往渐少,又未订阅养蜂期刊,因而对养蜂的新技术、新信息了解不多。觉着自...  相似文献   

7.
治疗中囊病有办法我父亲利用业余时间饲养中蜂已历时18年,很少失败,近年来,《蜜蜂杂志》刊登了他的部分文章,许多养蜂朋友来信或亲临求教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的方法。因为父亲养蜂多年,未遭受中囊病的袭击,自然无法满足朋友的要求。1996年4...  相似文献   

8.
蜂缘一生     
袁德雨 《中国蜂业》2006,57(11):36-37
从小就与蜜蜂有缘 我从小时候就与蜜蜂有缘,十一二岁时,我跟随做教师的父亲去外地读小学。父亲一边教书,一边还养了十来箱蜜蜂。每当他管理蜂群时,我总是头上罩着一件衣服,从衣缝中观看那飞翔的小生灵,感到特别好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养蜂的基本常识,像摇蜜、防盗蜂、收捕分蜂等,成了父亲的小帮手。后来父亲去省城进修,把养蜂的事交给了我,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我一边读书一边养蜂,觉得在师生们面前显得特别能干。有的小学生去逗蜜蜂时,我就说蜜蜂要螫你的,把他们都吓跑了。  相似文献   

9.
肖瑶 《蜜蜂杂志》2004,(3):40-41
我的父亲是一个养蜂人。听母亲说,从我2岁起,他就走上了养蜂路。父亲小时候因家里没有钱,不得不读完“高小”便回了家,成年后,入伍当了5年的测绘兵,复员回乡务农,家里日子还是很贫穷。为了日子过得好一点,农闲时,父亲起早贪黑推“鸡公车”(独轮手推车)去50km外的地方推煤赚钱补贴家用。当时父亲也算是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被推选为生产队的会计。因队里要搞养蜂,父亲被动员去外地买蜂群,就这样,父亲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与蜜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小小的蜜蜂,甜甜的蜂蜜的确给我家带来了“福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相似文献   

10.
正他是一位养蜂人的后代,从小在父亲养蜂的熏陶下喜欢蜜蜂,长大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全身心扑在养蜂管理上,饲养的蜂群从10群发展到现在的140群。今年虽然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但是他的养蜂收入仍然保持在3万元。他就是养蜂后生吕喜才。今年55岁的吕师傅,出生在邢台县的太行山深处,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有刺槐、枣树、荆条、柿树等蜜源植物。他的父亲看准当地丰富的蜜粉源优势,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11.
我跟父亲学养蜂我还没能在药材学校拿到毕业证,就被爸爸硬把我拉上了养蜂之路。因为他有个想法:他的事业该后继有人。平时他看我机灵,才第一个选中了我。我深知爸爸的脾气,他一旦认准了所走的路,就是九牛二虎也是拉他不过的,更何况我这“二虎”(乳名)还少了九牛之...  相似文献   

12.
有友人自苏州来,谈起他家业余养蜂30群,1991年获利8000元,1992年因建房未有时间搞。他养蜂由家里3个人管,除了他自己,还有他的父亲和母亲。他饲养的30群蜂,其中2/3是继箱群,用继箱群生产蜂王浆。每群一年内喂糖55千克,群产蜂王浆3千克。  相似文献   

13.
养蜂脱贫共同致富记我的父亲─—陈思明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父亲结识了一位来自江南的杨师傅,通过杨师傅的引导,我父亲毅然走上了养蜂之路。当年秋季,花了三百元钱买了两箱蜜蜂,现已达40箱。对一个初学养蜂者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这三年来,我父亲把所有的...  相似文献   

14.
父亲养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选择养蜂,起初只是出于对蜂蜜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来养蜂的过程中,父亲慢慢欣赏到了蜜蜂的那种勤劳奉献和团队自律的精神,这使他热爱上了养蜂。除此之外,养蜂的收入还能使在农忙之余贴补家用,很是不错。记得小时候,我就在来来往往飞行的蜂群中穿行,这对养蜂人家的孩子们来说,已是件很平常的事了。  相似文献   

15.
我要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养蜂大户、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乔银恒师傅.他今年52岁,18岁时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养蜂,积累了很多养蜂技术和经验,是我们这里一位很出名的养蜂能手.这些年来,不管气候如何,丰年也好,欠年也罢,他所养蜂始终没有垮过场,亏损过钱.  相似文献   

16.
我出生于养蜂世家,从小就酷爱蜜蜂。学习之余总在蜂场为父亲取这拿那,后因学业、工作,几十年就和蜂无缘了。父亲因年事已高,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一直到2012年,我终于到了退休年龄,心想总算可以子承父业,不料因领导重视非让再工作一段时间,继续返聘到原工作单位。在一生文山会海枯燥的工作中,我是多么向往退休后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蜂场啊!  相似文献   

17.
王文才养蜂群产王浆5公斤浙江省新昌县回山镇石界村养蜂专业户王文才,从事专业养蜂已有20个年头,因他重视科学养蜂,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王浆产量,从而使养蜂的直接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去年,王文才家庭养蜂51群,自4月2日至11月10日,共收取蜂王浆255...  相似文献   

18.
受家父的影响,我从1973年爱上了养蜂这一行,跟随父亲业余学养了几年蜂,并受到本地养蜂界老前辈罗光明师傅的亲临指导及资助。后来因胡蜂危害,在单位空闲地方改养中蜂30余群,1990年暴发严重囊状幼虫病,几乎垮场。后来又从父亲那里搬来意蜂,在转地放蜂的河南籍蜂友王占亭师傅兄弟俩的帮助下,换入喀(阡)黑环系种王,至今已形成了50余箱的蜂场规模。几十年来历尽了艰辛,终于尝到了甘甜。自从1994年结识《蜜蜂杂志》后,从她那里学到了《数控养蜂法》;从她那里读懂了蜂群内子脾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注重子脾质量等问…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遗愿     
夏启昌 《中国蜂业》2007,58(1):40-40
一、序曲我的父亲生于1913年的豫西农村,20岁就爱上了养蜂,成为方圆十里八村闻名“的蜜蜂迷”。他结交的朋友无一不是养蜂爱好者。  相似文献   

20.
王俊辉 《蜜蜂杂志》2020,40(4):42-42
自2020年春节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朋友发来一段腾讯新闻红星视频,报道2020年2月11日四川西昌44岁的养蜂人刘德成,在云南易门县自己的养蜂帐篷内自缢。这段视频使人震惊,难以置信。对他的死自然也有了多种猜测,但当地公安部门的死亡证明书展示在人们的视野,已排除了他杀的可能,当地村民也否认了因疫情封路致困他的说法。他的遗言倾向于因养蜂杀螨用药过量,加之当地农作物喷洒农药,使他养的蜜蜂大量死亡而损失惨重,有选择逃离的心理。得知他离世的消息,蜂友捐款以安抚他的亲人。可是看到他老泪纵横的父亲、因悲痛难控不愿接受采访的妻子和一对儿女时,仍然让人心痛惋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