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属于育种技术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从南繁加代、本地温室加代和幼胚离体培养结合温室加代3个方面论述了大豆快速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加快我国大豆育种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相继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开展"南繁"工作。南繁是利用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在冬季进行育种、繁殖、制种、加代等工作,为加快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效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对玉米南繁制种技术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3.
航天育种的茄子材料,经过南繁加代,可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主要从育种基地的选择、育苗、定植、授粉和种子采收方面对南繁茄子的制种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农民对优良玉米品种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玉米材料的南繁加代作为玉米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玉米品种的组配起着关键作用,黑龙江省由于受到光热条件影响,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作物。南繁加代无疑是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重要步骤。而正确的栽培方式是南繁加代过程的基础,现根据几年的南繁经验,总结出玉米繁育栽培要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南繁可通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充足的光热资源,完成燕麦的加代繁殖,缩短育种时间。本文根据南繁实践及同行专家的经验,分析了燕麦南繁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其南繁关键种植技术,以期为从事燕麦南繁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繁可通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充足的光热资料,完成燕麦的加代繁殖,缩短育种时间。本文根据笔者南繁实践及同行专家的经验,综述了南繁存在问题及燕麦南繁关键种植技术,旨在为从事燕麦南繁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疆春小麦育种材料冬季温室加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快小麦育种进程方面,国内外采用了遗传工程、组培、辐射等高新技术,但常规育种仍是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1].常规育种年限长,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曾南繁加代,但南繁加代材料易遭自然灾害.就地利用玻璃温室,辅以人工光、温,一个冬季可繁育二代,实现了一年三代,缩短了育种年限.本所研究员吴振录曾利用玻璃温室对春小麦育种材料进行加代,选育出新春2号、新春6号和新春7号等品种.我们将多年温室加代经验和技术简要归纳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冬季在海南对棉花杂合体进行南繁加代是推进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提高作物适应性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我国已经审定的棉花品种中绝大多数是通过在海南南繁加代育成的,仅新疆通过南繁加代审定的品种就多达100多个。然而,海南冬季气候条件与内地各植棉区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棉花生育过程中气温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呈马鞍形.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农作物冬季南繁是加速育种工作进程的重要措施.海南省三亚地处中国最南端的地区,是我国"自然大温室"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科研和生产单位育种材料鉴定加代,组合的选配、加速新品种稳定和扩繁提供良好的场所.现就棉花冬季南繁的高产栽培枯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玉米南繁育种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海南岛地处热带,具有充足的光、热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非常适宜玉米的生长发育[1,2]。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国玉米北种南育的重要基地,进行育种材料的加代和良种繁育。南繁加代对玉米育种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它可以加快育种材料的世代选择,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同时也可以解决翌年生产中紧缺的原原种和原种,  相似文献   

11.
西藏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藏青稞产量的影响,采用西藏37个气象站点1986-2015年的气象资料,选取年均以及青稞生长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以及逐年青稞产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15年以来西藏地区气温呈线性增加趋势,温度(平均气温、最高温和最低温)增加特别是最低温的增加与青稞产量增加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青稞产量的最重要因素;降水量也是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与青稞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对青稞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日照时数与青稞产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地理与气候因子对青稞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原产地环境对青稞功能性营养成分的影响,对西藏18个县青稞的3个特质营养成分(β-葡聚糖、黄酮、花青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含量与年积温呈负显著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β-葡聚糖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雨量对β-葡聚糖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阈值,超过600 mm,β-葡聚糖含量明显降低;海拔在3 580~3 850 m范围,β-葡聚糖含量最高。年降雨量对有色青稞中花青素含量影响最大,海拔高度对不同颜色有色青稞中花青素含量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他因子对花青素含量影响均不显著。此研究可为西藏高原青稞育种、推广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人工灌水及雨水对西藏河谷农区高产青稞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材料为西藏青稞品种‘藏青25’,水分处理8个:全生育期正常水分、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理,以及灌浆前正常水分、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后灌浆期以后雨水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越大,青稞耗水量越大,拔节期及灌浆期是青稞耗水量最大的时期。全生育期土壤水分胁迫会降低青稞的生物量及产量,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生物量下降了29.9%、41.7%、47.6%,单株产量下降了15.8%、43.7%、57.2%。但前期水分胁迫灌浆期后雨水灌溉对青稞的生长受到促进,生物量和产量增大,与长期水分胁迫相比生物量增长了13%、75.8%、128.1%、157.8%,产量增长了42.8%、84%、201.6%和269.5%。雨水灌溉在后期对青稞进行了补偿生长,水分利用率也相应提高。因此,在适当的水分胁迫(50%~65%土壤田间持水量)下,利用雨水补充灌溉,可以提高西藏高产青稞‘藏青25’的水分利用率,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4.
本项目应用示范青稞、冬春小麦、春油幕等新品种7个;示范应用与品种配套的新技术5项;采用基点应用与示范同时进行的方案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对促进西藏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应用起到积极、显著带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单  杨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61-14563,14585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对冬青稞幼苗光合色素、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为西藏河谷农业区青稞苗期抗旱及壮苗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冬青稞果洛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施氮(0、90、180和360 kg/hm2,以纯氮用量计)处理下其幼苗期的光合色素含量、生物量和产量,研究了其氮素调控效应。[结果]在测定期间,叶片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叶绿素a/b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氮肥对叶片的光合色素、生物量和产量有一定的调控效应,3月14日Car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而Chl、Chla、Chlb规律不明显;3月14日以后Chl、Chla、Chlb、Car含量和生物量(含3月14日)以及籽粒单产和千粒重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并均以180 kg/hm2氮处理最大。[结论]在冬春干旱的林芝地区,适宜的施氮量(180 kg/hm2)改善了青稞的光合色素性状,提高了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育壮苗和籽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同时食品加工领域受到了高度关注。青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是西藏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西藏最具优势的特色作物。青稞是影响西藏自治区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本文针对青稞加工工艺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加快青稞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西藏藏南农牧区5个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冬小麦、春小麦、冬青稞、春育稞及春油菜品种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与黄淮麦区渭河川地副区小麦品种相比,西藏小麦品种千粒重高、容重低、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极低,面团的流变学稳定性很差,面粉品质差,且不同品种之间品质差异较小;西藏青棵千粒重高、容重大、蛋白质含量极低,品种之间的差异小于地区差异;西藏春油菜菜籽含油量高,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但芥酸含量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藏青2000在西藏不同生态域的品质差异。[方法]分别在不同生态域进行藏青2000种植试验,并对青稞中的水分、淀粉、粗蛋白、粗纤维,矿质元素锌、锰、铁、铜、钾、钙、镁,以及有效成分总黄酮、花青素、β-葡聚糖14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藏青2000在不同生态域的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β-葡聚糖、钙、铜、钾、镁、磷、锰受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该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青稞高产优质的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稞全粉添加对小麦面条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制作面条的最佳配比,为制作口感好且更具营养的面条提供依据。[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普通小麦品种济麦22为基础,将青稞全粉和小麦粉进行配粉,添加10%、15%、20%的青稞喜马拉22号的全粉形成配粉用于制作面条,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混合粉制作的面条品质。[结果]青稞喜马拉22号全粉的添加降低了面条的外观品质和口感品质,与济麦20和济麦22面条相比,配粉面条的色泽、表观状况、适口性、黏弹性和光滑性等评分均降低,食味的变化较小;随喜马拉22号全粉添加比例的增加,配粉面条的总分依次降低;喜马拉22号全粉与济麦20配粉的面条品质好于济麦22配粉。[结论]10%青稞全粉与济麦20配粉的面条品质最好,青稞全粉的最适添加比例应不高于10%。  相似文献   

20.
樊秉芸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19-11220,11286
[目的]比较海北地区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新品种(系)的产量性状、主要经济性状、生育期和抗逆性,筛选优良品种(系)。[方法]采用田间记载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试的11个品种(系)分别为33-2、95H1-29-9-1-6、95H1-49-7-6-3、03予115、95H1-49-7-8-7、2000-11-2、2000-23-21、2000-3、2000-24-42、2000-24-37、95H1-49-7-8-2,以北青六号(CK1)为主对照,北青四号(CK2)为辅对照,以上品种(系)均由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结果]参试品种(系)中2000-24-37、2000-11-2在海北地区的适应性好,平均产量达到5 893和5 520 kg/hm2。尤其是品系2000-24-37株高最高,达到121 cm,而且抗倒伏性最强,符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所提出的粮草双高的育种目标。[结论]青稞新品系2000-24-37、2000-11-2综合表现较好,可以参加青海省青稞区域适应性试验,这为优良青稞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