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霞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28-130,16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相对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而言的,他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个人和集体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认真研究解决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问题,对于保障农民的健康、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为改善农民健康保障、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大举措。本文以萝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现状为例,浅析新农合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二、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三、如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只要按照规定以户为单位缴纳一定费用,办理参合手续,领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即可从下一年度开始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看病补助。四、困难群众如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愿意参…  相似文献   

4.
稳定的资金筹集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运行的前提基础,所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解决资金筹措问题。在合作医疗供、需、管三方利益相关主体博弈导致合作医疗出现筹资瓶颈的约束条件下,要在遵循服务可及性、公平性的前提下,通过重视农民的权益保障的立法,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并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内容上进行积极探索,从法律视角提出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的对策,确保合作医疗的良性运行,缓解农村因病致(返)贫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农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形象概括。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2003年,河北省迁安市,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批试点之一。迁安市采取个人筹资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采,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面临的困难还不少.本文回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历程,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试点以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句容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研究,建议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过程中应重视农民的权益保障,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并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内容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试图从法律视角提出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的对策,以期在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喻红军 《现代农业科学》2009,(6):223-225,239
结合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经验与缺陷,分析了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筹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相关建议。同时,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至今,新农合制度运行机制日益完善,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已有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趋于健全,跨区域补偿程序也越来越合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逐渐减少。但近几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标准持续上涨,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也越来越明显,导致新农合的实际作用逐渐变小。同时,在筹资方式上十分原始,仍依靠村委挨家挨户收取现金而后统一上交。由此,对新农合制度筹资方式及其运行现状的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蚌埠市黄巷村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真实数据,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国内外有关新农合筹资方式和新农合运行现状的文献,总结国内外筹资方式的研究现状,明确我国新农合制度筹资方式的运行现状。新农合制度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的制度,它需要依靠政府、农民、集体组织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不断解决存在的和即将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实地调查过程中农民的实际想法,对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筹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建立为新的筹资体系以及在今后的运行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日常开展合作医疗管理过程中,全面做好会计工作,能为确保新型农村医疗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因此,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会计工作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农民解决了看不起病的问题,起到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的作用。但是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农民看病的保障水平还不高,这与新农合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专、不强有很大关系,以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实践为例,探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原因,从制度层面上探析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业人员素质的措施,以达到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肖燕  杨红 《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37-138,14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的作用。但是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还不高。以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实践为例,探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低下的深层次原因,从制度层面上探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改进方向,以达到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政策,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看病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了部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缓解农民看病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缓解农民看病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加强新农合医疗档案管理为规范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引导、组织,农民自愿参与,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目的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传统医疗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它的建立实施对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拥护,但由于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霞 《甘肃农业》2006,(12):22-23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促进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目的在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目前,医疗费用虚高仍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保障参合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卫辉市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范围涉及16个乡镇,355个行政村,36万人口,9.654万户。自卫辉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认真把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按照新乡市统一要求,积极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地遏制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