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农业资源多维评价的概念、目的、主要评价内容等基本内涵,在科学确立农业资源多维评价的总体思路、原则与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资源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构建思路及其主要工作步骤。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针对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加快退耕还林步伐,调整农业用地结构,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力度,防止土地退化,减轻自然灾害;强化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农业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目前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管理是人们为了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和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农业资源管理上通过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促进了农业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简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概况,分析了农业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特点,总结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展望了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资源的概念,分析目前海南省旅游景区的分布情况和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指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海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浅析伊犁河谷农业资源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伊犁河谷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开展农业资源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加强执法监管等四个方面做好伊犁河谷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Internet网上一些实用性农业信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对一些主要的农业站点和信息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为获取和利用因特网上重要的和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近30年来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探讨了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其匹配情况,掌握了忻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沿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福建省沿海地区农业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状况 ,对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估算 ,提出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公式 ,并计算出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 ,提出提高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和湖北省咸宁市丘陵地区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地区农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力产出水平均高于丘陵地区,同时平原地区农地利用的机械化程度更高,农户土地利用规模更大。但平原地区农作物种类更单一,近30年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的比率也更大,且平原地区农地利用的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也大于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3.
渗水地膜多“V”型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干旱与积温不足是北方地区农作物单产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渗水地膜及其多"V"型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水、热资源,使农作物获得高产,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好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4套技术模式,实践证明其增产幅度比普通地膜覆盖平均增产25%以上。  相似文献   

1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生产规模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拉萨市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油菜籽、蔬菜和青饲料,山南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小麦、青饲料、油菜籽、豆类,日喀则地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依次是豆类、青稞、蔬菜。除粮食作物外,其他作物空间布局尚未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但粮食种植比例偏高,作物间种植比例有待调整。提出未来几年种植业发展应该以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率为突破点,压缩发展粮食作物,适度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15.
It is shown that the optimal value of the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crops is achieved mainly by selecting varieties and hybrids that are adapted for every growing area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ime of their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 high intensity of photosynthesis. A model of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in irrigated light-brown soils in the system of forest belts is given. The regularity of the functioning of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the form of exponential dependence has been revealed for forecasting maize bio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干旱灌区传统生产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投比低等问题,研究小麦间作玉米集成麦后复种绿肥的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表现,结合试区常规种植模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干旱灌区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2018-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春小麦...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5%,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9.78%。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即玉米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分布较均衡,大豆种植中心向东南部集中,水稻种植集中到宾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结论】过去15年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科学调整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中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利用地力评价系统提供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数据和空间数据,扩大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的施肥数学模型,地力评价系统可对规划的农作物进行目标产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评价系统评价内容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20.
分析和研究作物群体的生产力形成过程及与环境因素问的生态关系既是现代作物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建立科学种植制度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本文根据作者于1984~86年在甘肃省定西县旱作农田所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从作物生产力形成角度,对比分析了旱地春小麦、豌豆、扁豆,莜麦,谷子、胡麻,马铃薯及紫花苜蓿,草木樨、红豆草等十种作物的第一性生产力及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在干物质积累动态、净同化率以及叶面积动态等方面的差异性,为研究何以提高旱作农田作物生产力寻求理论依据。研究认为: 1 在黄土半干旱区,多年生豆科牧草初级生产力高于粮食作物,二者平均生物产量之比为1.5∶1,群体生长率之比约为2∶1,叶面积指数之比也为2∶1,故可认为,牧草群体光合面积大,生长速率快是其生产力较高的重要本质原因。而且,牧草具有较为显著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尤其在于它可以保持土地较长时期的覆盖。因此,提倡科学合理地退耕种草,增加草地面积对于增加旱作农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拓宽物质循环规模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是有其科学根据及积极意义的。当然,牧草初级生产力的更大经济—生态效益必须源于畜牧业的二次转化利用,实现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所以,当前乃至今后,旱区种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逐步建立粮草轮作,农牧结合式的农田种植布局,这方面的有关基础性研究应予加强。 2 关于提高农田生产力的途径问题。本试验通过不同作物生产力特征的初步分析认为,增加农田群体叶面积,争取较高叶日积应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从技术角度而言,围绕这一方向必须适当增加作物密度,改善农田水肥条件,实行精耕细作。在有灌溉条件且热量资源相对丰富的川谷地区,也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广作物间套种或作物一绿肥轮作,以延长光合时间,获取较高叶日积,从而提高单位土地生产力。 3 关于旱地施肥增产机制问题。近年颇受重视,相继提出了“以肥调水”、“以肥促根”等重要观点,但关于水肥因素与植物地上光合生产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据本试验初步研究认为;旱地增施化肥并没有显著改变作物净同化率,而是极大地提高了群体光合面积,增加了叶日积,为作物光合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以肥增产的机制相当复杂,并非一言而定。但以肥促根,以根促苗,以苗增叶、以叶增产的结论更切乎作物产量形成的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