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环境地貌学在地学(地球科学)中是一个新的概念和理论,它主要研究地貌条件及地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人类——环境”,系统。从大地貌的地域分异看,反映在地理环境中的非纬度地带性规律中,小地貌的差异则表现在土地类型及土地类型组合上,它与岩性、土质、小气候、排水条件的差异有关,由于下垫面地貌条件的差异,又引起植被、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差异。地貌现象和过程条件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等,其中地貌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地理环境的改变。一般可以说,现代地貌现象反映了第四纪地质运动的发展和变化,是第四纪中地质地貌运动的过程与结果。即第四纪环境中,地貌在形成现代地貌现象的过程中,塑造着每个时期的环境;而今天的地貌现象,则反映现代这个地貌过程,成为研究地貌运动过程的“化石”。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环境同位素的陇东盆地地下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同位素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研究地下水同位素对于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预测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陇东盆地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盆地地下水同位素分布特征,追溯地下水的来源及运移过程.结果发现:陇东盆地地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循环具有浅层循环与深层循环两种模式.浅层地下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可更新能力较强,地貌对地下水径流控制作用明显.深层地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水交替径流缓慢,可更新能力弱,地下水径流受地质构造控制,从向斜两翼向核部汇集在盆地中部排泄于河流基准排泄面.  相似文献   

3.
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地质地貌景观,特别是由风、雨水、洪水形成的风蚀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构成了新疆地质地貌景观旅游的一大特色.新疆风成的"雅丹"地质地貌独具特色,产地颇多,其中犹以"魔鬼城"、"怪石沟"最为壮观神奇,构成了新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地质旅游和风景旅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额吉淖尔盐湖四周为丘陵所环绕,在构造上属于中生代燕山早期强烈升降运动所形成的额和宝力格菱形断陷盆地的一部分。古地貌属于吉林郭勒——额吉淖古河道中下游转弯处的牛轭湖。处于典型草原地带,优势植被克氏针茅草原正处于严重退化过程中,给盐湖资源造成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盐湖退化迅速,水位下降,产盐面积缩小,质量变劣。退化的原因:一是气候趋于旱化,二是风沙侵袭山洪淤积,三是植被破坏、地表侵蚀加剧,四是不合理的开采的影响。防止退化是当务之急,必须逐步采用新工艺进行采盐生产,合理用水,划定缮湖地,植树种草,改善环境,加强管理,使盐湖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水资源特征及其循环转化规律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河西走廊水资源主要以雪冰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形式存在,分布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相对独立的流域水系.南部祁连山区发育大小河流共计57条,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71.29×108 m3,总体而言,近50 a出山径流变化比较稳定.走廊平原主要由8个大型的构造地貌盆地组成,盆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出山河水及引灌河水的入渗补给,是地表水资源的重复表现形式,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42.42×108 m3.近50 a来,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了17.19×108 m3,由此引起泉水资源23 a来衰减了24.6%.受构造地貌的制约,自南部山区至北部盆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经过5个不同地带有规律的、大数量的、重复的转化过程,形成完整统一的"山区地下水-地表水-南盆地地下水-地表水(泉水)-北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绿洲区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绿洲的形成与地貌、气候、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关,特别是热量条件与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绿洲生产力的大小.在对绿洲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气候地带的差异性、地貌单元和内陆河流域的完整性为区划原则,以水热条件、地貌单元、河流属性等为指标,进行绿洲区划;将中国绿洲划分为3大区及14个二级区;阐明了在二级区采用"区、类结合" 的划分方法,以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指标进行绿洲类型的划分,可不再进行三级以下的区划.  相似文献   

7.
河套盆地构造控水研究及地下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由盆-山之间的断裂围限,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盆地内部形成三凹陷两隆起的构造地貌格局,控制着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盆山之间的断裂、盆地内部两个隆起的边界断裂以及黄河等地表水系共同控制着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特征。文中在凹陷与隆起、断裂与水系等构造地貌对地下水流系统控制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河套平原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依据区域地下水流系统,把河套平原划分为6个一级地下水系统,依据中间地下水流系统,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二级地下水系统。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他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风沙地貌的形态和分布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风况,而沙波纹作为一种小尺度的风沙地貌类型,可以很好地指示现代风况下沙丘近表层的流场状况。文中利用HIRISE影像监测了火星南部Kaiser陨石坑内新月形沙丘表层沙波纹的形态特征,并以此探讨分析了沙丘近表层的气流场特征。结果表明:(1)沙波纹的脊线长度主要分布在100-300m之间,平均长度为190.3m;波长主要分布在2-5m之间,平均波长为3.1m,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2)三处样地沙波纹的主要走向分别为NE-SW、N-S和NW-SE,与沙丘脊线走向呈近似90°的夹角。(3)沙丘近表层气流的走向主要为NW-SE、W-E和SW-NE,并由此推断陨石坑内沙丘主要受到自西向东气流到控制,在遭遇地形影像后又向西发生了折返。上述研究表明沙丘形态及其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是在复杂的风沙环境下形成的,沙波纹可用作沙丘近表层风况特征研究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元谋干热河谷区的潜蚀非常发育,在土壤侵蚀与景观塑造中发育重要作用。基于对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详细的野外考察,首先从动力条件上将潜蚀地貌分成流水型、重力型、流水-重力型;从发育方向上分为横向、竖向与斜向潜蚀地貌;从空间格局上分为孤立型与群聚型潜蚀地貌。然后阐述了潜蚀管道、淘洞、土腔、跌穴、竖井、陷穴、碟形坑及蚀余地貌(包括土桥、穿洞、土柱等)等主要潜蚀地貌的特征。最后讨论了干热河谷特殊的气候条件、土体性质、地质与地层、微地形及植被等对潜蚀地貌发育的影响,土体特性对潜蚀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各种潜蚀地貌的地学意义、形态特征、空间格局、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环境响应、水文效应、多条件耦合、区域对比等研究是未来潜蚀地貌研究的主攻方向,潜蚀地貌类型及形成条件的研究将为这些方向提供基础与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之间的地质接触关系,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之间的水力联系一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分析区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地质和电性特征研究工作,对比了地质接触关系与电性特征的符合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的地质接触关系和水力联系。电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地质接触关系及其电性特征存在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研究结论认为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的地质接触关系为北西-南东向的古近系新近系泥岩、砂质泥岩隆起,且该隆起导致酒泉东盆地与张掖盆地在中、南部地下水水力联系比较微弱,而北部基本无水力联系。研究工作为黑河中游地下水水资源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地区的最突出的地貌景观特征是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即沟谷系统的发育最为典型。沟谷既是流水侵蚀的产物,又是黄土丘陵沟壑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传输的通道。流域的地貌发育正是流域内地面物质的被侵蚀和搬运过程中的产物。沟谷系统的增大,进一步增大了侵蚀的潜在条件。侵蚀类型中,沟蚀既是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同时对面蚀、重力侵蚀等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沟谷系统发育的研究在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发育之现状最为典型的无定河流域的调查为例,试图  相似文献   

12.
兰州的石油化工产业以及燃煤排放的污染物中含有较多的多环芳烃 ,而兰州市特殊的狭长河谷盆地地理环境 ,污染物很难通过自然扩散消除 ,尤其是冬季的污染更加严重。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大气降尘在地表沉积样品的分析 ,了解兰州市多环芳烃的主要成分 ,以及与地理特征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兰州市区及郊区共采七个地表土样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土样中的多环芳烃 ,其中乙基芘在兰州市广泛分布 ,而在西固石油化工炼制区和阿干镇煤矿区有较多的甲基硫芴、甲基苯并硫芴 ;在城关区东岗镇、兴隆山旅游区的PAHs化合物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氧芴、萘、萤蒽等系列化合物占主要。由于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之间的兴隆山、白塔山形成一狭口地形 ,西风或西北风使西固石油化工炼制区产生的污染物从兴隆山后山的阿干镇山谷带走 ,从而减少了对城关区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气候条件及其变化是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最敏感、最活跃的因子,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明显。然而,气候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上。在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在空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不同地区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不同的连接区域的气候构成的气候变化序列可以替代同一个区域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因为它们的变化都是连续的。基于此思想,选择气候条件明显不同的两个区域(分别用我国南方的和北方的两个省代替),分别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利用现代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等定量方法,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耕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管理、地形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定量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可能是渐变或跳跃性的突变转型)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气候条件转好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减小;农业社会和农业产出状况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减小;人们会有选择地耕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的土地。当气候条件变差时,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增强;农业产出和农业社会状况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增大;人们更多关注农业人均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生产状况,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的关注严重减少。  相似文献   

14.
Owing to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the lakes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e Junggar Basin of Xinjiang in recent 50 years.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Beijing Satellite No.1 in 2006 together with the measured topographical data in 1999 and other data since the 1950s,this paper analyzes mainly the features of landforms around the Manas Lake and the changes of feeding sources of the lak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ectonic movement brought about the fundamental geomorphological basis for lacustrine evolution,and the Manas Lake is one of small lakes broken up from the Old Manas Lake due to tectonic movement and drought climate; the Manas Lake had existed before the Manas River flowed into it in 1915. The geomorphologic evidences for evolution of the Manas Lake include:(a) Diluvial fans and old channels at the north of the lake indicate that the rivers originating from the north mountains of the Junggar Basin had fed the Old Manas Lake and now still feed the lake as seasonal rivers; (b) The Old Manas Lake was fed by many rivers originating from the mountains,except for the Manas River,from the evidence of small lakes around the Manas Lake,old channels,alluvial fans,etc.; (c) The elevations of the alluvial and diluvial fans are near to the 280 m a.s.l. and all of the small lakes and lacustrine plain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280 m a.s.l.,which may prove that the elevation of the Old Manas Lake was about 280 m a.s.l.; (d) Core analysis of the Manas Lake area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Manas Lake has existed since Late Pleistocene epoch. (2) Analysis on the feed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lakes and the lacustrine evolution shows t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one of main driving forces of the lacustrine evolution in recent 50 years,and it is the precondition of restoring and maintaining the lacutrine wetlands in the study area to satisfy the feeding of the Baiyang and Manas rivers to the Manas Lake.  相似文献   

15.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处甘肃省景泰县东南部,区位交通条件较为优越。其地质遗迹景观多样,主要包括"黄河石林"地貌景观、风蚀地貌景观、河流地貌景观、风成地貌景观、沟谷地貌景观、洞穴地貌景观和地震遗迹景观等类型,具有典型性、独特性、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和观赏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河流流域 ,玛纳斯流域拥有天山北麓最大的绿洲 ,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 ,来分析天山北麓水资源的利用对流域绿洲稳定性的影响。天山北麓自然环境体现为山地 -绿洲 -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绿洲是干旱区所特有的一类景观 ,它是一个人工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它作为发育在干旱气候大背景下的隐域性的自然景观 ,水分条件是决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天山北麓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 ,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较大 ,也是引起天山北麓绿洲演变、分布变化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因子。处于不同地貌位置的绿洲 ,由于其水资源特点不同 ,绿洲的稳定性以及绿洲演变规律也有所区别。总的来说 ,绿洲的稳定性由其内部与外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决定 ,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水资源状况及利用是关系到天山北麓绿洲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合理利用水资源 ,可保持绿洲面积的稳定性 ,绿洲分布的稳定性 ,以及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性 ;水资源利用不当会导致绿洲内部土地发生大面积次生盐渍化 ,绿洲外围则由于生态用水不足加之人为破坏 ,使作为绿洲屏障的过渡带转变成生态断裂带 ,威胁绿洲的稳定性。利用工程技术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解决好灌区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实施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吉兰泰地区第四纪湖泊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吉兰泰盐湖区是内蒙古干旱区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本文在分析吉兰泰地区第四纪以来对称性空间地貌结构和特征以及沉积相的基础上,指出吉兰泰湖泊的演化,经历了从古大湖—古大湖分解—形成新内陆湖的持续收缩过程。通过与青藏、新疆和内蒙古等高原湖泊演化的对比研究。证明吉兰泰湖泊的发育明显受到新构造运动和宏观气候因素的综合控制。现代人为活动影响也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8.
塔中一号公路防沙体系不同地貌部位风沙危害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一号沙漠公路是塔里木盆地石油物资运输的主要干线之一 ,它深入沙漠腹地 ,走向与风向夹角很大 ,因此沙害严重且频繁。通过对公路防沙体系实地调查测量 ,得出以下结论 :垄间平沙地沙害较轻 ,以风沙流滞留积沙为主 ,固沙带平均全埋宽度 9.0 9m;沙垄迎风坡较严重 ,平均全埋宽度 0 .94m、压埋 1 .96m、风蚀 0 .43m;垄顶最严重 ,平均全埋宽度 1 5 .5 9m、压埋 6.68m、风蚀 3.1 5 m;沙垄背风坡较轻 ,平均全埋宽度 2 .85 m,压埋 0 .0 4 m。  相似文献   

19.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蕴含了丰富的有关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演变信息。近7.0-0.73MaBP期间沉积物地化元素含量波动特征表明,具相同或相近表生地化性质的元素含量波动呈现大致相同的特征。由常量元素氧化物所揭示的此期间临夏盆地温湿变化明显地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即7.0-5.35MaBP,虽有冷干与暖湿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出一种较为和缓、稳定的气候特征;至5.35MaBP前后,出现一具全球意义的冷峰,随后气候进入冷干与暖湿频繁、大幅剧烈波动的时期,可能同青藏高原此时开始的整体隆升并导致亚洲季风开始建立但极不稳定的状况有关。而3.4Ma和2.90Ma两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很可能使得青藏高原隆升至一个关键高度,此时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地化元素波动平缓,气候环境以冷湿为主要特征,湖相沉积发育。之后,1.60Ma前后高原再度隆升,导致黄河朔源侵蚀加剧,最终切穿临夏盆地,排干湖水,且此时高原巨大的山体已成为南来湿润气流的障碍,使内陆地区趋于干旱,温带荒漠开始发育,并在其四周广泛地开始了风成黄土的堆积,而黄土堆积中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仍是冷干与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因此,近7.0-0.73MaBP期间临夏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