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水分是茶树赖以生长的基础,是茶树生活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重大意义.我国长江中下游茶叶产区,7~8月间多为晴热干旱天气,旱灾频发,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及茶叶产量和品质.为此,加强茶园水分管理,是夏秋茶生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Wehrli)又名拱拱虫,是茶树的主要食叶类害虫之一,以取食茶树嫩叶为主,发生严重时可将成片茶园食尽,严重影响茶树的树势和茶叶的产量。几十年来,主要靠化学农药防治,出现世代重叠现象用辛硫磷防治效果较好,但用的次数多了,产生抗药性,对防治茶尺蠖带来了难度。本课题使用茶核·苏云金进行试验,以茶尺蠖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时的常用药剂辛硫磷作为参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茶苗的根结线虫病是由土壤中一种病原线虫引起,病原线虫入侵茶树根系便可导致虫害发生,主要危害幼龄茶树和茶苗,3年以上茶树抗病能力增强,一般不会发生根结线虫病,虫病发生严重时,茶苗萎蔫不振甚至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对茶树生长、茶苗繁育危害较大,在烟台茶区发生的主要是花生根结线虫。一、发生症状当土壤中的病原线虫侵入茶根后,茶树根部发生畸变,使根部形成大小不一的肿瘤,大的像黄豆粒,小的如油菜籽,且畸变根系易密集成根结,同时病株地上部分会出现叶片萎蔫发黄,枝条干枯,植株生长不良,植株衰弱等症状,若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生长季节、肥培管理等因子对茶树产生化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积累的化感物质对茶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茶树化感物质的产生受植物本身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季节变化、光照、温度是影响茶树产生化感物质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VA菌根对茶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于南方红、黄壤地区.由于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茶苗生长缓慢,茶园投产周期长,收效慢.国内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VA菌根能促进植物养分,特别是磷素养分的吸收,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然而,在茶树方面,虽然对VA菌根形态作过较深入的研究,但有关VA菌根对茶树的生理效应方面研究得较少.本文采用盆栽方法,研究VA菌根对茶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茶树的自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茶树的叶、枝条、果皮水抽提液及根系分泌液作供试液对茶子的萌发和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的供试液对茶子的萌发,茶幼苗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园土壤中能积累茶树自毒物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体起毒害作用,本研宄还进一步证实多酚类、咖啡碱是茶树自毒作用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7.
正茶叶是缙云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产茶历史悠久,现有茶园面积5.8万亩,随着茶树种植面积的扩大,害虫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发生危害茶树的害虫已上升至50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茶叶的生长以及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近几年,小贯小绿叶蝉、茶橙瘿螨、黑刺粉虱和茶尺蠖等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了茶树生长,造成茶叶减产。为了有效地控制茶树主要害虫,有效提升治理虫害的效果,现介绍缙云县茶树  相似文献   

8.
茶树新梢节凑性的生长,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外,温度影响也是外界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就四个茶树品种新梢生长情况,将所得资料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观察的茶树有毛蟹、乌龙、大红、本山四个品种。这些品种是1959年从福建安溪引进长沙栽培的,茶苗均系无性繁殖两年生植株,生长整齐,性状一致。  相似文献   

9.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的方法,是目前茶树良种繁殖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由于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之后,茶树的扦插成活率显著提高.但由于育苗者提高了插穗的密度后,造成茶苗生长细弱的现象,这种水稻田加塑料膜密闭的育苗方法育出的茶苗移栽成活率较低(65%),虽然每年出圃的茶苗数量在增加,但茶园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加.作者试图在探索、研究一种低成本培育壮苗的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到明代,种植茶基本取代了野生茶,明代茶书对茶树的种植方法已有较详实的论述,但目前尚未见有关对明代茶书中茶树栽培相关论述的总结分析,本文将从明代茶书关于茶树种植方法、茶园管理、茶树生长环境等方面总结和分析明代茶树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对茶炭疽病有生物防治效果的拮抗木霉菌,本文采用梯度稀释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木霉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中筛选出1株强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株LS17110205。该菌株对茶炭疽病菌抑菌率达76.96%,并能在茶炭疽病菌菌落上产生大量白色菌丝及绿色分生孢子,使茶炭疽病菌菌落萎缩,颜色变暗;其发酵液也能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0.08%。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株LS17110205发酵液能使茶炭疽菌菌丝表面皱缩。基于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LS17110205鉴定为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该研究结果为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福建地区不同品种茶树上分离获得ZHG、WSX、WHG、FTG、ZTG、AHD、WRG、SLH等8株能侵染茶树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发现,SLH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余7个菌株均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 fructicola为能侵染茶树的新记录种炭疽菌,将其ITS序列与寄主分别为油茶、茉莉和番石榴等木本植物的9株炭疽菌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自茶树的7个C. fructicola菌株种内存在碱基突变或缺失,且与寄主为茶树、油茶、茉莉等植物的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小檗碱在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引起的茶树叶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以松针炭疽菌(C. fioriniae)、喀斯特炭疽菌(C. karstii)、重庆炭疽菌(C. chongqingense)、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5种不同茶炭疽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檗碱对不同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并比较了其抑菌活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对C. camelliaeC. chongqinggense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为12 mg·mL-1时达到100%抑菌率,其次是C. gloeosporioidesC. karstiiC. fioriniae,其抑菌中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2.828、3.288、4.164、4.778、5.104 mg·mL-1。显微镜镜检发现,小檗碱对5种炭疽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均存在明显影响,随小檗碱浓度的增加,部分菌丝出现不规则膨大现象,分生孢子形态也出现扭曲变形;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小檗碱处理后,不同炭疽菌的细胞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小檗碱对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前景,为炭疽菌引起的茶树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茶鲜叶中的挥发物组分及其与茶树主要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HS-SPME-GC-MS法萃取分析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并以茶褐枯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炭疽病菌、茶轮斑病菌为目标菌,测定茶鲜叶主要挥发物单体组分对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茶鲜叶挥发物中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9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4.405%,其主要组分为(Z)-己酸-3-己烯酯(18.395%)、乙酸叶醇酯(16.935%)、罗勒烯(12.615%)和顺-3-己烯基丁酯(11.210%),其中顺-3-己烯基丁酯对4种病原菌均具有熏蒸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61.29 μL·L-1。结果表明,顺-3-己烯基丁酯有作为熏蒸型杀菌剂应用于茶树病害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Horsfall方法和共毒系数法测定了香茅醇不同构型对茶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力以及两构型不同比例混配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右旋香茅醇和左旋香茅醇对茶树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113.27±0.95)mg·L^-1和(119.87±0.20)mg·L^-1。按照质量比1.6︰1将右旋香茅醇和左旋香茅醇混配,协同增效作用最高,共毒系数为130.19;质量比为1︰1.4和1︰3.8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20.57和121.42,也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香茅醇及两旋光异构体对抑制茶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活性,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用后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琯溪蜜柚炭疽病有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以琯溪蜜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用生长速率法和人工接种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FX28进行抑菌谱及防治效果测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25份土样中共分离到放线菌105株,对琯溪蜜柚炭疽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有16株,其中菌株FX28抑菌活性最高,其抑菌带宽度为15.3 mm,抑制率达86.4%,抑菌谱广,对琯溪蜜柚炭疽病菌、琯溪蜜柚黑点病菌、琯溪蜜柚黑斑病菌等14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表现为菌丝分枝增多、变粗、顶端膨大等,对琯溪蜜柚炭疽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3.8%和71.1%。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FX28为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  相似文献   

18.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确定采自建德市大同镇茶园茶枝的致病菌为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与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鉴定并报道F. incarnatum为茶树致病菌。龙井43和中茶108离体叶片及茎秆用于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析试验,结果显示,F. incarnatum对龙井43嫩叶及茎秆具有较强侵染力,是造成该茶枝茎秆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可能与C. fructicola共同侵染茶树叶片。因此,在今后茶树病害识别与防控方面需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是可以引起茶树茎腐和枯萎的致病真菌。为获得对茶树腐皮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茶园收集的茶树(Camelliasinensis)健康叶片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细菌56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测定其防病促生指标并进行抑菌谱试验,通过发酵液试验和平板对扣法评估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YB-1476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3.31%,拮抗效果最佳,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有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分泌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及溶磷的能力。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YB-1476对平脐蠕孢菌(Bipolarissorokin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PH-1)、念珠状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sp.niveum)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  相似文献   

20.
大理茶是栽培型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了解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大理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利用30对茶树核心SSR引物,对3个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居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所有大理茶样本中都能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4个,PIC范围为0.041~0.877,平均0.491。3个大理茶居群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大雪山(DXS)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香竹菁(XZQ)和白莺山(BYS)栽培居群的近交水平很高,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728和0.913。居群配对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小于0.15,基因流(Nm)大于1。分子方差分析表明3个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94.1%)。聚类分析显示,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单株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基于PCoA和Structure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野生居群的遗传背景单一,栽培居群的遗传背景较复杂,其中7个BYS栽培居群单株可能是大理茶和阿萨姆茶通过渐渗杂交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