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汇总求均值法和多项式回归模型,探讨了耕地地力评价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地貌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灌溉保证率的隶属度为0.6253,从能灌提高到保灌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大,为1129 kg/hm2;高程、质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高程的隶属度为0.4814,级别由大于800 m到500~800 m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小,为61 kg/hm2。随着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随之改变,粮食产量在3810.7~8506.3 kg/hm2之间变化,即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每改变0.1,粮食产量相应的变化值在809.6 kg/hm2左右。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均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汇总求均值法和多项式回归模型,探讨了耕地地力评价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地貌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灌溉保证率的隶属度为0.6253,从能灌提高到保灌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大,为1129 kg/hm2;高程、质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高程的隶属度为0.4814,级别由大于800 m到500800 m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小,为61 kg/hm2。随着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随之改变,粮食产量在3810.7800 m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最小,为61 kg/hm2。随着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随之改变,粮食产量在3810.78506.3 kg/hm2之间变化,即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每改变0.1,粮食产量相应的变化值在809.6 kg/hm2左右。单个评价因子和组合评价因子均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直接施用秸秆增产作用的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2002年进行了直接使用秸秆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呈线性关系(R2**≥0·85);在0~9000kg/hm2秸秆用量范围内,粮食产量随秸秆用量加大而增加,平均增产0·0747kg/(hm2·kg);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R2**≥0·99),配施秸秆可以提高施用化肥时的最高粮食产量或者降低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化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4.
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籽、秆高产栽培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法,对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的栽培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4个关键农艺措施与籽产量和秆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2个数学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失拟性和显著性检验,证明2个模型皆与实际拟合较好,可靠程度较高。优选出同时获得籽产量1500 kg/hm2、秆产量12 750 kg/hm2的兼用型栽培措施为:行距76.16~83.84 cm,施氮(N)量为80.85~83.82 kg/hm2,施磷(P2O5)量为33.32~41.68 kg/hm2,施钾(K2O)量为54.24~65.76 k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安徽省的粮食生产能力;[方法]该文以全省13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粮食作物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粮食生产能力和总的粮食生产能力;[结果]全省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8029.47kg/hm2,与近3年(2005--2007)~-食平均单产(5390.68 kg/hm2)相比,单位面积耕地的增产潜力为2638.79 kg/hm2;全省粮食总生产能力为483.62亿kg,高ff-~3年(2005--2007年)324.69亿kg的粮食平均总产,每年能为安徽省增加粮食产量近158.93亿kg;[结论]目前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率为0.67,粮食生产潜力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6.
杨森 《河南农业》2016,(5):18-19
商丘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全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在9.2万hm2以上,粮食总产连续两年保持在60亿kg以上.其中夏粮40亿kg左右,秋粮22.5亿kg以上.商丘是全国粮食产量超50亿kg的18个地(市)之一,粮食总产占全国的1/90,占全省的1/9.  相似文献   

7.
粮食产量的估测对制定粮食政策和调整种植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利用2013年4月30日、5月12日和5月29日三期冬小麦抽穗、灌浆时期的HJ小卫星NDVI数据,结合北京市实产地块数据建立了北京市冬小麦估产回归模型,并对北京市各区县和北京全市的冬小麦单产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分区县地块回归的北京市冬小麦主产区大兴、房山、通州和顺义的小麦单产分别为5148.96 kg/hm2、4849.30 kg/hm2、5350.64kg/hm2和5108.84 kg/hm2,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1;北京市全市的冬小麦单产为5049.24 kg/hm2,精度验证的结果显示实测单产和预测单产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R2=0.92,RE=2.18%,RMSE=154.61 kg/hm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HJ小卫星的NDVI数据可以快速、准确的估算北京市及其各区县的冬小麦单产。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采用灰色模型GM(1,1)及逻辑斯蒂模型分别预测咸宁市未来人口、耕地及粮食单产的变化。采用环境因子逐段订正模型计算咸宁市土地耕地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咸宁市2011年耕地单产平均水平为6575.4 kg/hm2,理论计算的耕地生产潜力为23760.2 kg/hm2,实际单产为潜在耕地生产潜力的27.7%。2011年咸宁市耕地粮食承载力压力很大,除嘉鱼县外,人口承载指数LCCI均大于1。2015年和2025年咸宁市粮食单产预测为8473.1 kg/hm2和9441.7 kg/hm2。2015年和2025年人口预测为301.9万和324.3万。对于小康型人口承载力来讲,人口承载指数LCCI,在2015年为0.79,在2025年为0.59,人口饱和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隆平206玉米品种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农业部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及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这一主线,对阜阳地区主推玉米品种隆平206进行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旨在为淮北玉米主产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通过3a来的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品种优化和最佳农艺方案研究以及对高产攻关示范方典型案例的资料分析,初步提出了隆平20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探讨了隆平206种植密度及N、K优化等栽培技术方案:(1)隆平206产量大于9 750kg/hm2的技术方案:密度为71 250株/hm2,纯氮施用量为247.5kg/hm2,折合尿素540kg,K2SO4450kg/hm2;(2)隆平206产量大于10 725kg/hm2的技术方案:密度为74 655~82 155株/hm2,纯氮施用量为258~306kg/hm2,施钾量为261.3~315.9kg/hm2。系统总结了隆平206在该区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采用灰色模型GM(1,1)及逻辑斯蒂模型分别预测咸宁市未来人口、耕地及粮食单产的变化。采用环境因子逐段订正模型计算咸宁市土地耕地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咸宁市2011年耕地单产平均水平为6575.4 kg/hm2,理论计算的耕地生产潜力为23760.2 kg/hm2,实际单产为潜在耕地生产潜力的27.7%。2011年咸宁市耕地粮食承载力压力很大,除嘉鱼县外,人口承载指数LCCI均大于1。2015年和2025年咸宁市粮食单产预测为8473.1 kg/hm2和9441.7 kg/hm2。2015年和2025年人口预测为301.9万和324.3万。对于小康型人口承载力来讲,人口承载指数LCCI,在2015年为0.79,在2025年为0.59,人口饱和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施氮量 (x1 )、施磷量 (x2 )、施硼量 (x3)、密度 (x4 )和父母本行比 (x5)对优质杂交油菜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制种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施氮量和父母本行比 ,各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 :x1 >x5>x4 >x3>x2 ;各因子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运用频数分析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寻优 ,得出优质双低杂交油菜制种产量达到 90 0kg/hm2 以上的综合农艺措施 :施氮量 99.95~ 10 1.74kg/hm2 ,施磷量 66.2 1~ 87.10kg/hm2 ,施硼量 2 5 .80~ 2 8.5 0kg/hm2 ,密度 2 0 .3 9万~ 2 2 .2 4万株 /hm2 ,父母本行比 2∶2~ 2∶3。  相似文献   

12.
旱塬地玉米套种马铃薯农田水分效应及产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套种马铃薯与单作相比,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耗水量均产生变异,受降水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影响,最终导致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4∶4套种具有较好的产量和水分效应,水分利用率较单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分别提高1.2%,10.4%。套种玉米产量12450kg/hm2,较单作玉米7950kg/hm2增产56.6%;套种马铃薯产量22500kg/hm2,较单作马铃薯19500kg/hm2增产15.4%。  相似文献   

13.
加工番茄施肥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肥料是番茄增产的基础,目前加工番茄施混合肥450~600 kg/hm2(30~40 kg/667 m2),单产达到52 500~67 500 kg/hm2(3 500~4 500 kg/667m2),番茄最高单产120 000~150 000 kg/hm2(8 000~10 000 kg/667m2),但施肥过多可引起农残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经试验施肥量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增加600~900 kg/hm2(40~60 kg/667m2),增产幅度达22;~28;,新投入与产出比为1∶2~3,未发现肥害和农残.  相似文献   

14.
膜上灌对春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2004年到200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二十里堡乡七号村进行了膜上灌春小麦调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膜上灌水的方式下覆膜处理的耗水量为460.1 mm,比对照减少了310.3 mm,但比对照增产1 363.69 kg/hm2,增收1 817.1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0 kg/(mm.hm2);在同一水分条件下,覆膜处理比露地处理增产54.22%,增收3 400.6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7 kg/(mm.hm2).覆膜处理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穗等器官营养物质的分配、转换均高于露地处理,且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选用高产小麦泰山23号,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和磷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钾水平条件下,施氮量(N)在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蛋白质含量、磷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同一施氮钾水平条件下,施磷量(P2O5)在0~210 kg/hm2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磷肥农学利用率除不施氮条件下随施磷量增加升高外,其他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肥料利用率,每公顷施用N 180 kg,P2O5105 kg,K2O 105 kg为最优氮磷钾组合,其配比为1.7∶1∶1。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播种量不同时旱稻产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旱稻新品种旱稻297在华北地区的产量形成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003年120 kg/hm2播种量基础上,2004年增设更为节约的60和90 kg/hm22个播种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构成。结果显示:2004年60、90和120 kg/hm2播种量的产量分别为3.8、3.5和3.4 t/hm2;成熟期3个播量地上部生物量(单位面积内旱稻植株茎、叶、穗的总干重)在1 005.0~1 283.4 g/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收获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26,随播种量增大而依次降低,且120 kg/hm2播种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种量。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颖花数少是本试验旱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受环境影响,年际间差异较大。总之,2004年60 kg/hm2播种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结构,在单株最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上都优于其他2个播种量;而90 kg/hm2播种量在相同条件下单位面积的颖花数最高。因此,60~90 kg/hm2播种量的旱稻群体在生产中具有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的潜力,是比较适宜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17.
甜脆豌豆施肥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甜脆豌豆产量的影响,建立了N、P、K三因素与甜脆豌豆产量的施肥模型。对模型解析发现,3个单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K2O>P2O5>N。施肥模型寻优结果表明:施N 134.0~209.9kg/hm2、P2O574.7~129.96kg/hm2、K2O 75.5~150.5kg/hm2,氮、磷、钾之比为1∶0.59∶0.66时可使甜脆豌豆产量达到15.55 t/hm2以上。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类型水稻间的表现也不同。但从整个区域来看,GV:早稻>晚稻>中稻,GE和GM均为:中稻>晚稻>早稻。因此,发展双季稻,恢复双季稻的面积是短期内提升该区水稻总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优化施肥模式对岩溶区中药材扶芳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最优混合设计(416-B)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农家肥、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不同配比对岩溶石山区中药材扶芳藤生长及产量的效应,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产量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 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获得中药材扶芳藤最佳产量的营养模式.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岩溶石山区扶芳藤最佳施肥量方案为:农家肥及N、K_2O、P_2O_5肥分别为4940.7、247.0、123.5和148.9 kg/hm~2,扶芳藤最优产量为10473.27 kg/hm~2,同时得到最佳经济效益每公顷达42682.80元.  相似文献   

20.
以京411为母本,河农215为父本杂交,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出适合于冀东、京津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唐麦6号。该品种具有抗寒、抗病、优质、高产等特性,一般产量为6000~7000kg/hm2,最高产量可超过7500kg/hm2。2003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评审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