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子设计育种是将分子遗传学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并培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尽管该方法很大程度上能够缩短育种进程,但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却应用较少。在大豆的育种过程中,提高产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其中,每荚粒数是决定大豆单株产量的关键性状之一。在大豆中,每荚粒数与叶片形状呈正相关,由一对等位基因Ln/ln控制,宽叶的大豆品种一般为Ln,窄叶的大豆品种一般为突变型ln,且ln伴随着更多的四粒荚。尽管Ln对于大豆单产的提高,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但将该位点应用于分子设计育种中,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483份来自不同纬度大豆品种的Ln基因型发现,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一般为ln,而低纬度地区大豆品种一般为Ln。通过调查来自不同纬度的8个大豆品种的叶型和一粒荚至四粒荚个数发现,低纬度大豆品种均为圆叶品种,且几乎没有四粒荚。为将ln应用于低纬度地区大豆育种中,成功开发了Ln的分子标记,并通过连续回交的方法,将ln代换到圆叶型品种Willams 82和华夏3号中,获得了四粒荚较多的大豆新材料。本研究利用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手段,提高了大豆单株产量,为加快大豆高产育种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  相似文献   

2.
旱作大豆播种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旱作区大豆种植效益,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在甘肃东部地区开展播种密度对不同成熟期大豆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其主要经济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播种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田间耗水量影响不显著;在播种密度9.0万株/hm2~27.0万株/hm2的范围内,晚熟品种‘汾豆78’、‘晋豆23’适宜种植密度为18.0万株/hm2,早熟品种‘中黄30’、‘晋豆19’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适宜播种密度能够明显提高旱作区大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等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 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对于育种上探讨以改良大豆粒荚性状为途径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龙豆4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手段,选育出的高油、高产、广适应性且适合芽豆生产的大豆新品种,2013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脂肪含量高(3年平均21.06%)、丰产性好、单株荚多粒多(3年平均单株荚数53.3、单株粒数137.8)、百粒重18g左右,符合我国芽豆市场对种粒大小的要求,是制作豆芽的优良品种。混合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秆强不倒,适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选育的津鲜豆3号、津鲜豆4号、2013-99、台75、95-1这5个鲜食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并对鲜食大豆鲜荚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为筛选出较好的鲜食大豆品种及其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鲜食大豆品种的二粒荚数、一粒荚数、株高、节数、百粒鲜质量、百荚质量、单株荚重、蛋白质、葡萄糖、蒸煮损失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单株荚重与株高、节数、百粒鲜质量、百荚质量、单株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和三粒荚数呈极度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负相关。鲜食大豆的鲜荚产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二粒荚数、一粒荚数和株高,建立的相关产量预测模型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拟合性,适合用于鲜食大豆的产量预测。综合比较认为,津鲜豆3号为最适宜天津地区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6.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071-5076
荚粒数是食用豆产量性状的构成因子,是食用豆遗传改良的育种目标之一。目前,调控绿豆荚粒数形成的遗传网络和分子基础尚不清楚。通过构建绿豆突变体库,本研究筛选获得了荚粒增加突变体snpp1,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体受半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构建F2代分离群体,筛选群体中的极端单株构建2个DNA混池(每个池包含35个极端单株),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集团分离分析法,将SNPP1基因初步定位在绿豆5号染色体上3.49 Mb (92 640~3 584 000 bp)区域,包含233个注释基因。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克隆SNPP1基因提供参考,为绿豆高产品种培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7.
大豆产量由群体结构和个体生产力共同决定。其中,群体结构由个体的结荚习性、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叶柄和叶片等株型性状决定;个体生产力由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等性状决定,这些性状都具有特定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表型设计育种是根据农作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设计出理想的表型性状值并培育出理想品种的育种技术。大豆品种齐黄34就是根据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采用表型设计育种技术选育成的高产大豆品种,具有株型紧凑、个体生产潜力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为了探讨大豆各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的8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底荚高度>株高>生育期>主茎节数,与单株产量最为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42,其次是主茎分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39,主茎节数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单株粒数多和主茎分枝数多的品系选育。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多样的品种信息,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以 2003-2022 年福建省审定的 22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福建省近 20 年审定品种的直接亲本注重选用中间材料与育成品种,并以中间材料 × 中间材料、育成品种 × 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 × 中间材料(可正反交)3 种组配模式为主;台湾与浙江品种是目前福建省自主选育品种的主要骨干亲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鲜荚产量不断提高,全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创造新的中间材料,拓宽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是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的关键;在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中,需重点关注影响鲜食大豆产量的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及二粒以上标准荚数等农艺及产量性状,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豆杂交种异地鉴定及选育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大小及其稳定性,进一步探讨杂交大豆选育方法,通过对2006—2010年异地鉴定试验初次测产及二次测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同常规对照品种比较,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增产效果显著。大豆杂交种各产量性状间差异明显,这是由杂交种的遗传基础决定的,与杂交种的亲本的遗传基础及配合力有关。杂交种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为杂交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同时指出了大豆杂交种异地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间作对大豆荚粒性状及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镇林 《种子》1999,(5):25-27
间作大豆,五种荚粒性状的均数都小于各自的对照(单作),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667-^**_4.76^**),按下降幅度排列依次为:单株粒重-粒茎比-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除百粒重外,其余四性状相互音 高度显著正相关,(r=0.743^**-0.957^**),但偏相关分析,百粒重分别与粒数和粒茎比 ,那么对单株产量的相关也可达显著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739份绿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独立性检验、变异系数测定及相关分析。缫表明:(1)粒色与粒大小及种皮有无光泽呈极显著相关。(2)单株荚数、单株产量、主茎分枝数的变异度大,株高及百粒重的变异度较大,荚长、生育期的变异度中等,而单荚粒数变异度较小。(3)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黄淮海地区16 个品种12 点试验进行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分析,从而为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生育日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百粒重。可见,对大豆新品种选育时,应优先考虑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和生育日数。  相似文献   

15.
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的选育及栽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选育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夏大豆品种。以‘引J0082’为母本、‘海系1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聚合育种多年单株选择的系统选择法,育成优质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原系号08-4)。该品种通过2013—2014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及2015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2013—2014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928.3 kg/hm2,较对照‘南农99-6’增产7.32%,为历年区域试验单产最高品种;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90.5 kg/hm2,较对照‘南农99-6’增产4.10%;2016年6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其生育期121天,株高73.3 cm,有效分枝4.3个,单株结荚56.6个,每荚2.0粒,百粒重25.3 g,粗蛋白含量40.5%,粗脂肪含量20.6%,抗倒性强,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对SC7株系感病。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及周边相似生态适应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6.
对来自于中国黄淮海大豆产区、北方大豆产区和南方大豆产区的31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明显不及农家品种,而其它性状如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农家品种。以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别所作的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与株高、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非显著正相关,但与主茎荚数呈负向显著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正向显著相关,与单株粒数负相关显著。通过比较和分析,就百粒重、生育期和株高筛选出一些具有极端值的品种,可以用作品种选育的亲本和大豆分子育种如转基因受体或分子标记作图群体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7.
贵州地处西南山区,大豆生长期常常因温度低,湿度大,导致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从而影响大豆产量。为选育适宜贵州省种植的高产、抗花叶病毒病大豆新品种,于2008年选用地方品种大方猫耳灰为母本,选用本所育种材料黔豆08001[成8307-1×(六枝六月黄×大方白水豆)]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复合杂交材料黔豆08014,对该材料用系谱育种法于2009—2013年在贵阳、海南经过8代选育,于2013年选育而成高产、抗花叶病毒病较强的大豆新品系黔豆11号。2014年参加贵州省大豆区试,平均量产为178.60kg/667m2,比对照黔豆6号增产7.11%,2015年续试,平均产量187.26kg/667m2,比对照黔豆6号增产7.63%,2年平均产量182.93kg/667m2,比对照黔豆6号增产7.38%。2015年参加贵州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1.13kg/667m2,比对照黔豆6号增产8.67%。该品种全生育期109d,为春大豆中熟品种,紫花,灰毛,株型收敛,直立生长,有限结荚,株高41.6cm,底荚高度8.6cm,主茎节数12.1个,分枝数2.0个,单株荚数36.5个,单株粒数70粒,单株粒重11.8g,百粒重17.7g,不倒伏,不裂荚,落叶;蛋白质含量40.37,脂肪含量20.30;田间鉴定不感大豆花叶病毒病,较抗其它病,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3、SC-7鉴定抗性结果,SC-3病情指数22,SC-7病情指数27,对两个株系的抗性评价为中抗。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黔豆11号,适宜在贵州省及相似地区作为春大豆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对攀西地区118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百粒重>茎粗,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大,茎粗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小.从中筛选出6个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结荚多,单株产量较高的大豆地方品种,可以通过提纯改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9.
甘蔗/菜用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大豆品种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间种条件下甘蔗和菜用大豆的经济效益,筛选出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与菜用大豆相匹配的菌肥,以2个根瘤菌菌肥CW和XFN-1和2个菜用大豆品种‘七星1号’和‘华春4号’为材料,研究了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品种与根瘤菌菌肥的匹配性。结果表明: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种下,接种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使‘七星1号’和‘华春4号’2个品种的结瘤能力都显著提高;‘七星1号’的产量接菌后降低,不显著,而‘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产量显著提高。这说明评价根瘤菌菌肥与大豆品种的匹配性应以产量指标为主要依据,直接利用大豆品种的结瘤能力不能很好地评价菌肥与品种的匹配性,因此‘七星1号’与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不匹配,‘华春4号’与CW根瘤菌菌肥匹配性好。间作条件下,‘华春4号’不接菌处理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7846.9 kg和9499.9 kg,效益分别为28249元和19000元;‘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9418.0 kg和11172.0 kg,效益分别为33905元和22344元;收获鲜荚的效益远高于收获荚秆的效益,接种CW根瘤菌菌肥比不接菌处理增收20%。‘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大豆单株多粒荚数、多粒荚重、百粒鲜重都显著提高,而其他农艺性状无影响,说明生物固氮的氮素能够协调大豆营养生长和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绿豆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选择某些性状代表产量性状,从而提高单株选择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普通绿豆晋绿豆1号做母本和裂叶绿豆FLD08-4做父本构建F2,对F2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分析、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中质量性状叶形为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变异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分离和超亲现象,其中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荚长的变异系数最低,并且各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其中单株荚数表现最高为99. 51,百粒质量表现最低为62. 6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百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正偏相关均为极显著,而这3个变量对于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中单株荚数百粒质量单荚粒数。因此,在高产育种过程中对F2进行单株选择时首先关注单株荚数,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百粒质量高、单荚粒数多的单株,可提高绿豆育种的选择效率,以期为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