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近日,北京市植保站测报科开展冬小麦病虫害普查时发现,田间赤须盲蝽的虫口密度较高,一般发生田块10复网10头~20头,最高达50头。部分严重发生田块,麦叶已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点。赤须盲蝽可为害玉米、小麦、水稻、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以及甜菜、芝麻、大豆、苜蓿、棉花等作物。原本赤须盲蝽并不是麦类的主要害虫,但随着20世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省植保植检总站近日发布预警信息,要求有关地区抓紧防治高山茶假眼小绿叶蝉。据介绍,福建省高山茶区的茶假眼小绿叶蝉全年为害高峰期一般在7~9月。据大田、安溪、永泰、武夷山、蕉城、尤溪、南靖、福鼎等地高山茶园近期调查,平均虫梢率30.0%、比去年同期多85.2%,平均百叶虫量16.4头、比去年同期少4.1%,大部分高山茶园虫口密度超过防治指标。综合分析,预计今年茶假眼小绿叶蝉在高山茶上偏重发生。各地务  相似文献   

3.
碧蛾蜡蝉(Geisha distinctission walker)属同翅目蛾蜡蝉科,以成若虫刺吸为害嫩梢,影响新梢生长,且受害的茶园常招致茶煤病流行,致使茶园长势衰减,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近年来该虫在我茶区部分茶场茶园内大面积发生,虫口年际增长速度较快,大有蔓延之势。但各地只对其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其若虫在空间的分布型和抽样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主要探究名优茶生产茶园夏秋茶采摘对翌年春茶产量影响。试验表明施肥组的发芽密度、百芽重及鲜叶产量均高于对照组与采摘组。施肥组的发芽密度最高,为95个/1109cm2。采摘组最低,为88个/1109cm2。4月6日芽叶组成汇总表表明三个组中均为一芽二叶成分最高,单芽头与对夹叶含量较低。一芽三叶百芽重施肥组重量较其他两组高,产量测定表明,施肥组产量略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春茶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盲蝽Lygus sp.属半翅目盲蝽科昆虫,是国内各地常见的一种重要茶树芽叶害虫,我省各产茶县屡遭损害。茶树是绿盲蝽的越冬寄主植物,越冬卵在春茶萌芽时孵化,若虫早春即大量剌吸危害嫩芽,若不及时防治,对春茶产量、品质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对于绿盲蝽,程呜珂、吴宏雷等曾先后在皖南山区作过一些研究报道,作者七十年代以来,结合江淮丘陵和皖西大别山茶区发生情况,进行了系列观察与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后,期望进一步认识和控制这一害虫,亦希得到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正绿盲蝽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范围广泛,主要为害棉花、苜蓿、葡萄、枣树、梨树、桃树、茶树等农作物。绿盲蝽口器为刺吸式,其取食为害常导致植物生长点枯死、叶片破损、花蕾与幼果脱落、果实畸形,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最常用的防治手段为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能让绿盲蝽迅速产生抗药性,同时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推广应用高效、环  相似文献   

7.
茶树采摘幼嫩新梢用于加工饮料茶,其产量和茶叶品质两者均受采摘标准的影响。茶叶品质研究的本身即着重于采摘标准。但采摘标准极大地依赖于采摘间隔期。在商业性茶叶生产条件下,孤立地选择某一采摘标准的芽叶是困难的;因此,可发现在采摘的鲜叶中不同采摘标准的芽叶具有不同的比例。适当采摘间隔期的选择可控制这些芽叶的比例,进而控制采摘质量和产量。有利于产量和成茶品质的最佳芽叶标准是一芽二叶,然而完全实现一芽二叶是不可能的。根据上述采摘标准和努力提高产量,某一生产茶园可通过延长采  相似文献   

8.
灰飞虱在水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对灰飞虱在稻田的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水稻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测定,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下时,λ<2,聚集是由周边环境、移栽期、生育期等某种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上时,λ≥2。而若虫:λ均≥2。其聚集因素是由灰飞虱自身特性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引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35595/m+0.41366)和T(n)= 5n±4.13778 。研究结果为稻田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开春后,春茶进入生长阶段,病虫害的危害也伴之而来,尤以小绿叶蝉和绿盲蝽的危害严重。这两种虫害的危害症状,目前不少地方还误认为是茶的病害所致,以致用杀菌剂防治,而均无效果。因此,必须分清虫害与病害的不同危害特点,抓好春茶期两种主要病害的防治。小绿叶蝉茶小绿叶蝉是茶树上的一大害虫,该虫在茶园一年中发生有两次高峰:第1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2次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多以第1次高峰的虫口数量最多,危害最重,因此,必须抓好春茶生长期尤其是采摘前后的治虫压基数工作,减少对夏秋茶的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茶假眼小绿叶蝉是福建省茶叶最主要病虫害之一,刺吸嫩梢汁液,致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影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该虫世代重叠明显,为害盛期在低山茶区为5~6月及9~10月、在高山茶区为7~9月。去冬今春,全省虽然降水偏少,但气温偏高,有利于茶假眼小绿叶蝉越冬繁殖。当前虫口密度已较高,局部地区已超过防治指标,发生面比去年同期大。据永泰、福安、福鼎、尤溪、南靖、华安等5月上旬调查,百叶虫量有2~14头,平均百叶虫量5.2头、比去年同期多17.2%;虫  相似文献   

11.
‘福鼎大白茶’ 1芽 2叶茶青机采适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茶青机械采摘质量,以1芽2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为采摘标准,在3块不同地点的‘福鼎大白茶’茶园,应用单人采茶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为标准芽叶(1芽2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所占比例在80.0%、70.0%、60.0%时机采,茶青的标准芽叶比例分别为47.4%、25.7%、29.4%,可见标准芽叶所占比例达80.0%时为机采适期。贵州黔北茶区春茶机采标准芽叶的间隔期约12天;夏季第1与2、2与3、3与4次机采间隔期分别为13、21、15天;秋季机采间隔期为17天。春季第1次机采适期为1芽2叶展第3天,夏、秋季第1次机采适期分别为鱼叶展第22天和15天。  相似文献   

12.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实验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在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目的】试验研究频振式杀虫灯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机茶园防治害虫提供方法和指导;【方法】本试验共两个处理:有灯区和无灯区。在每年的6、7、8、9、10月份对杀虫灯诱杀的成虫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以及田间虫口密度为害情况调查。【结果】有灯区和无灯区中毒蛾、尺蠖、叶甲的数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结论】频振式杀虫灯对茶园害虫的防治效果明显,特别是对毒蛾、尺蠖和叶甲类的诱杀作用较突出,对它们的防效有灯区与无灯区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是对叶蝉的防治还是有一定的局限。频振式杀虫灯可以作为有机茶园防治虫害的一种手段,与其它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综合防治茶园害虫。  相似文献   

14.
 以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和其轮回亲本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绿盲蝽危害后转Bt基因棉花顶部嫩叶的几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部嫩叶氮代谢受到一定破坏,引起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这对叶片成熟后光合作用是不利的。棉花顶部嫩叶受危害后,缩合单宁含量提高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LA)活性增强,表明棉花植株抵御盲蝽危害能力提高,但转Bt基因棉品系顶部嫩叶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低于非转Bt基因棉品种;即使是绿盲蝽危害后的顶部嫩叶也均未达到非转Bt基因棉品种正常水平,这可能是导致转Bt基因棉盲蝽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棉花顶部嫩叶受害后,非转Bt基因棉泗棉3号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升高;非转Bt基因棉品种受绿盲蝽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不利于绿盲蝽的发生,而转Bt基因棉品系受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不利于对绿盲蝽的危害控制,这可能是转Bt基因棉绿盲蝽危害重于非转Bt基因棉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水平对茶鲜叶中氟的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茶园施肥降氟途径,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施用量下,宣城(机采茶园)、休宁(手采茶园)2地黄红壤茶园茶鲜叶中含氟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机采茶园(宣城)和手采茶园(休宁),均随施氮量增加,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呈逐级逐年下降趋势。宣城和休宁回归方程分别为:y=2.7072x2- 36.641x+305.73(R2=0.9827)和y=-0.4235x2-6.7592x+118.48(R2=0.9815);(2)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均随采摘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加,至8月开始下降,茶园施氮对春、夏、秋茶鲜叶都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降氟效果为:夏茶>秋茶>春茶,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7.75%、15.41%和12.37%;(3)每千克氮素施用效益结果表明,2地茶园均以N180降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每千克氮素施入量可使茶鲜叶中氟下降1.73%和0.45%。因此,茶园长期合理施用氮素,可有效降低茶鲜叶中氟含量。  相似文献   

16.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利用天敌蜘蛛控制茶树害虫,田间调查林下生态模式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下茶园的蜘蛛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常规茶园,且叶蝉种群的数量显著低于常规茶园。从蜘蛛功能群情况看,林下茶园的游猎型和结网型蜘蛛种类和数量相近,而常规茶园主要以游猎型蜘蛛为主。比较林下茶园和常规茶园的蜘蛛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林下茶园均较高。林下茶园蜘蛛种群对叶蝉具有明显跟随现象,对叶蝉的控制作用显著。常规茶园蜘蛛种群数量基本低于叶蝉种群数量,在叶蝉高峰期未起到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Study on Variation of --Galactosidase Activity During Tea Process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芽叶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存在差异,嫩芽叶>老叶>嫩茎。芽叶中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摊放2h后上升到最高峰,为鲜叶酶活性的1.2倍;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又逐渐下降,8h后酶活性降至鲜叶酶活的85%。揉捻及发酵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呈大幅度下降。微波杀青处理后,β-半乳糖苷酶快速失活,摊放冷却后没有复性。  相似文献   

19.
探究遮阳对茶树鲜叶主要氮素化合物的影响,为改善茶树鲜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使用6 种不同遮光率的遮阳网对茶树进行不同时间遮阳处理,以不遮阳为对照,分别在遮阳12、21、65 天后检测鲜叶化学成分。除42%遮光率处理65 天后鲜叶咖啡碱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遮光率处理不同时间后均提高了鲜叶咖啡碱含量,其中89%遮光率在遮阳12、21 天后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6.95%、54.41%;53%和51%遮光率处理12 天后鲜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3.91%、17.88%;除33%遮光率外,游离氨基酸总量经各遮光率处理12 天后均有所增加,其中70%遮光率处理比对照高22.31%。在春茶早期,对茶树进行50%~70%遮光率的遮阳处理,可增加茶树鲜叶主要氮素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用非破坏性观测指标来科学合理地估测试验条件下茶树新梢的生长量,使用SAS统计软件对不同土壤含水率控制下的盆栽茶树头轮休眠新梢重量与长度、展叶数关系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新梢鲜重可以只用新梢长度粗略地估测;但是包含新梢长度、展叶数和芽头长度的估测公式较之更为精确;芽头长度是估测新梢重量的独立指标而不宜包含在新梢长度中;估测公式因土壤供水水平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不宜采摘称重又要精确估测新梢生长量的试验中,应该依照不同的试验处理拟合相应的估测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