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分析江西省历史山洪灾害资料发现,各地受灾程度与地形地貌有很大联系。故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主要是基于DEM数据,对影响山洪灾害发生的地形、坡度、河网分布等因子进行权重叠加,得到江西省山洪灾害危险程度图。本着山洪灾害防治保人的原则,以人口为指标进行易损性分析,将危险性程度图与易损性图进行叠加,得到江西省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对比历史山洪灾害资料发现,基于DEM的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具有一定的精度。据此结果可对山洪灾害危险区进行规划和防治,从而减轻山洪灾害的影响,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灾害的风险信息。  相似文献   

2.
针对甘肃黄土高原区特殊地形地貌特点,通过对山洪灾害形成因素分析,确定将研究区的高程、坡度、汇流累积量、河网密度、年平均降雨量、1 h临界雨量、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比、人均GDP 9项指标作为山洪灾害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危险性和易损性分析建立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空间插值和栅格图层计算完成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区的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指数按照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从西北向东南呈明显递增的分布特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降雨较多的陇东黄土高原及西南部的临夏州一带、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中南部、中风险区分布于黄土高原的中部一带、较低风险区和低危险区分布在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县(区),最终通过65年历史山洪灾害验证分析,甘肃黄土高原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为山洪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水利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工作,考虑到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对GIS数据的空间分析、建模与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以江西省婺源县乐安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中定量的空间分析、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山洪灾害空间分布。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提出的灾害风险的定义,本研究将山洪灾害风险定义为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乘积。对乐安河上游流域分别进行危险性划分和易损性划分模型构建,其中危险性模型采用逻辑回归模型;易损性模型采用转换赋值函数,最终获得乐安河上游山洪风险评价的结果,并通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中划定的重点防治区进行结果验证。研究表明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模型能较好应用于较小尺度的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划分。  相似文献   

4.
以清远市石坎河无资料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在采用综合单位线法和推理公式法得到1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洪峰流量、高程、坡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6个指标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借助GIS-AHP方法实现无资料小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石坎河流域内山洪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河200 m范围内;(2)设计洪峰流量可以作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3)集成GIS-AHP方法是无资料小流域进行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有效且快速的方法。评价结果与流域实际情况吻合,可为全国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干旱分区及农业旱灾风险区划的方法,并在云南省开展了应用研究。选取流域地貌特征指数、多年平均干旱指数和75%保证率年降雨量负距平百分率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省进行干旱自然分区进行了研究;将干旱分区成果作为旱灾风险区划指标之一,综合考虑旱灾风险危险性、脆弱性及易损性因素建立了旱灾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并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进行了云南农业旱灾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滇东北是干旱易发区,滇西南是干旱轻发区或少发区;滇东北属于旱灾高风险区,滇西北属于旱灾低风险区。分区成果与云南省的历史干旱情况基本符合,表明基于主成分的干旱自然分区和基于构成要素的旱灾风险区划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东江流域形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流域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GIS技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东江流域洪水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洪灾风险度最高的地方为河源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区以及龙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较安全区域则位于流域中上游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评价结果与往年大洪水造成的灾害区域基本吻合,表明基于格网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用于洪灾风险评价是可行的,评价结果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干旱灾害严重制约陕西省农业生产,风险评估是抗旱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研究分析陕西省典型作物干旱灾害风险,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抗旱减灾能力4项要素入手,构建危险性和干旱灾害风险综合指标评估模型,开展陕西省小麦、玉米危险性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陕西省小麦、玉米的危险性和干旱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呈现出从南向北、从西向东依次递增的分布趋势;另外,降水量是危险性主要影响因素,且危险性是干旱灾害风险4项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抗旱减灾部门制定抗旱减灾策略措施提供可行依据。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干旱致灾机理复杂,干旱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方法对干旱致灾机理考虑不全面,导致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估单元的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成果与历史旱灾成果协调性不足,成为贵州省干旱灾害风险普查的一项难题。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作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基础理论,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构建具有喀斯特特色的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进行干旱灾害风险研究,可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提供依据。以遵义市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分析和遴选喀斯特地区干旱灾害风险代表性指标,构建旱灾风险区划模型,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使用ArcGIS的分位数法分级,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水干旱危险性指数、地形综合指数、耕地面积和旱地占比、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耕地有效灌溉率分别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抗旱减灾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2)遵义市各县区干旱灾害风险等级以中风险及以下为主,占比64.3%,中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累积占比为35.7%。(3)干旱灾害风险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和区域性分布特征。高风险区分布在东北部,中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中风险区分布在东部,中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低风...  相似文献   

9.
从灾害风险理论出发,基于致灾因子、成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4个方面构建了包括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降水、土壤、地形、地貌、林草地、人口、经济、常用耕地和灌溉保证率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贵州省1949—2011年干旱灾害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GIS图层叠加技术对贵州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总体上呈现由西北部高,东南部低;风险最高的为毕节西部和遵义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能力,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考虑气象、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构建了云南省旱灾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估指标权重,再基于Arc GIS绘制出云南省旱灾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干旱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呈片状形式,东北、东南部高于西北、西南部。高、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昭通、会泽及东南部的泸西、广南等地;中等风险区包括中部大部分地区及大理、保山等地;低、次低风险区在西北部的贡山、维西及西南部的景洪、澜沧等区域。利用干旱灾情数据验证表明,评估结果能真实反映云南省旱灾损失情况,对进一步开展干旱风险评估工作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广东省基层技术力量薄弱、防御设施有限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构建"一图一册"的基层山洪灾害防御新模式.基于GIS地图制图理论,通过符号抽稀、制图表达、标记分散等地图综合方法,编制了广东省7个地市的县级和镇级山洪灾害防御图和防御手册,推动基层形成"一图一册"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同时配套研发了基于WebGIS的防御图册信息管...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河津市前期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洪水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选用合适的分析评价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划分山洪灾害危险区,分析确定预警指标。为山洪灾害预警、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提供科学、具体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针对干旱灾害评价的随机性和模糊不确定性,构建基于信息扩散和可变模糊的旱灾风险评价模型,从旱灾本身及旱灾数据特征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对旱灾风险进行评价,并分别对危险性、脆弱性和易损性进行子系统风险分析。将该模型应用于石林县旱灾风险评价,确定该县2000-2010年的干旱风险水平,得到综合风险等级。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所构建的模型合理可行,丰富和发展了旱灾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随机、模糊等各种不确定性,全面考虑洪水灾害风险分类等级边界信息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利用云模型的不确定推理特性和物元理论兼具定性、定量分析的优点,提出了基于云物元耦合模型的洪水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方法。该方法引入正态云模型表达物元的事物特征,建立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云物元,计算待评价单元云物元与标准云物元之间的云关联度,由模糊等级特征公式和置信度准则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危险性等级的评判和排序,实现洪水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和区划。算例计算表明,本文评估结果与其他方法评价结果、实际调研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合理、有效的应用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中,为洪水风险管理、防洪减灾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闽江流域洪水致灾机理和洪水特征,收集整理闽江流域水文、地形、小时降水数据、统计年鉴、防洪工程等资料数据,从洪水风险的危险性、脆弱性、承灾防御能力入手,选择17项评价指标,采用AHP-熵权组合权重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洪涝风险空间分异特性,实现对闽江流域洪水风险区划快速评估,有利于宏观防洪减灾政策和精细化的防洪应对举措制定。结果表明:闽江流域洪涝风险区划结果与近几十年闽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实情基本吻合,流域洪水风险分布与其气候、地形、社会经济、防洪工程等因素密切相关,流域内洪涝风险差异较高,高危风险集中在上游区域南平市的几个县市。  相似文献   

16.
山洪灾害易发性强,成灾快,破坏性大,危害严重,防御难度大,成为防汛工作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宁夏中宁县为单元,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调查防治区内村落、集镇的基础信息,确定评价对象名录;通过设计暴雨洪水计算、现状防洪能力评价、危险区等级划分的分析,确定相应的雨量预警指标,为防汛部门指挥决策及工程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临界雨量是预警山洪灾害的关键指标。山洪灾害多发生的无资料地区,其临界雨量的确定一直是防灾减灾中的难点。根据暴雨等值线图确定出的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在工程实践中已广泛应用,因此,以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资料为基础,率定出水文模型参数,再依据调查确定的成灾流量,计算出该防灾对象的临界雨量。选取二水源新安江与SCS两种水文模型,计算了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内30个小流域的临界雨量,计算结果表明:1提出的方法对于无资料地区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具有可行性;2基于二水源新安江模型和SCS模型计算的临界雨量合理且二水源新安江模型优于SCS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山洪灾害对山区居民的人身财产损害,结合水利部门信息化建设要求和国家山洪灾害防治要求,阐述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建设目的及主要建立方法.临界雨量计算是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单站临界雨量法、区域临界雨量法及P-Ⅲ型频率分析法这3种常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流域模型法计算临界雨量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并利用流域模型法计算了山西省大同县部分沿河村落不同时段不同持水度条件下的临界雨量值,将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测数据介于土壤含水率较低和较高临界雨量值之间,说明该方法合理可行.以流域模型法为基础建立了大同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促进了大同地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分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以鞍山市岫岩县为研究区域,从过去的历史灾害危险性评价与现状及未来的潜在灾害危险性评价两方面来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利用欧氏贴近度模糊物元法进行建模,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计算确定研究区域的泥石流危险性等级为中危险性和高危险性,与真实情况较一致。该研究方法适用于该研究区域,评价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20.
杨文华 《农业工程》2018,8(2):77-80
针对当前农业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加强对区域农业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危险区域划分,进而提出相关的农业防治措施,是解决当前农业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结合上述的需求,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法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以陕西关中农业洪涝灾害为例,以GIS为基础对陕西关中洪涝灾害风险区域进行划分,进而直观地呈现关中地区农业灾害的严重程度。通过计算与历史数据的比对发现关中洪涝灾害发生风险分布与历史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农业灾害风险的预防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