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油菜机械化收获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油菜的收获机械化越来越受到农户重视。在油菜生产过程中,收获损失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油菜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本文设计油菜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方式、不同收获机型、不同配比的生长调节剂在油菜收获过程中对收获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段收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合在江西省大规模使用;最佳的油菜收获方式为使用生长调节剂(调节剂与水体积比为1∶10)对油菜成熟时间进行调节;采用油菜专用联合收获机械进行收获作业,不仅能有效控制收获期,主动掌握收获时间,也可以提高收获产量。  相似文献   

2.
王庭茂 《新疆农机化》2010,(5):44-45,47
<正>1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实现途径1.1制约我国玉米机收的因素(1)收获工艺。目前,我国玉米的收获采用摘穗→剥皮→秸秆粉碎还田,这个工艺是模拟人工收获和分段收获,存在着众多弊端。板式摘穗的弊端是收获前期断茎秆较多;辊式摘穗则是收获后期啃穗。剥皮机处理断茎秆能力差,收获早期易壅堵,后期啃穗多,这种传统的收获方式影响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收获是水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收获技术对于水稻增产增收有着重要意义。建三江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商品稻谷集中产区,也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本文从建三江水稻收获时间、收获方式、收获机械等方面介绍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并阐述了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用途广泛,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收获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玉米收获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采用玉米收获机直接收获,另一种是采用人工收获。由于玉米收获机收获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人工收获生产成本高,用工量大,效率低,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将玉米进行机械割晒,再进行机械拾禾收获。  相似文献   

5.
玉米收获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收获机械的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收获效果和工作效率。由于玉米果穗的结构特性,玉米收获过程中收获方式不当,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玉米收获机械的关键装置的结构有较高要求。对玉米收获机械关键装置的研究一直是玉米收获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对玉米摘穗机、脱粒机和籽粒收获机的关键装置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优缺点进行简述,并讨论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联合收获技术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做好农机农艺的充分融合是能否彻底实现花生联合收获的关键所在,单纯等到收获花生时使用机械收获制约了收获效果,只有在花生的备耕备播、选种、田间管理方面充分考虑到机械化联合收获,才能保证联合收获机械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玉米收获机械化一直是我国农机化工作的难点,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针对目前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提出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性能和质量、创造玉米收获机械农艺配套条件、建立科学的玉米收获机械推广工作程序3方面有效措施,以促进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收获机械化一直是我国农机化工作的难点,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针对目前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提出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性能和质量、创造玉米收获机械农艺配套条件、建立科学的玉米收获机械推广工作程序3方面有效措施,以促进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1.什么是收获机械?收获机械有哪些种类? 答作物收获机械是指用于收获各种农作物或农产品的机械.不同农作物的收获方式和所用的机械各不相同.有的收获机械只进行单项收获工序,如水稻、小麦等带穗茎秆的收割;玉米的摘穗;薯类、甜菜和花生等地下部分的挖掘;  相似文献   

10.
油菜机械化收获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油菜机械化收获主要有两种方式-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两种收获方式的选择恰当与否是影响油菜机械化生产的重要因素.而收获方式的选择,受到油菜种植方式、气候条件、适宜的收获期等条件的影响.为此,在全面考虑收获条件及适应性、经济性、作业质量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两种收获方式进行了优、缺点比较,进而对我国南、北方油菜产区机械化收获方式进行了选择.分析表明:我国油菜机械化收获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收获方式,而不应是全部采用联合收获;分段收获方式具有适应性强等多种优势,应加强研究,开发相应的机械装备.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缓慢,尤其是收获机械化更为薄弱。对人工收获、机械分段收获和机械联合收获3种方式的收获损失率进行查定,研究油菜收获方式差异,比较油菜收获方式和技术先进性、适用性,是指导科学选择油菜收获方式,明确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方向的现实之需、迫切之举。今年5月上旬-6月初,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  相似文献   

12.
1农作物秸秆收获还田机械化技术 小麦秸秆收获还田的主要方式是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同时,使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专门装置粉碎秸秆,抛洒于地表。玉米收获还田机械化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在玉米成熟后,一是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在收获玉米棒穗的同时实现秸秆还田;二是应用玉米青贮收获技术,在玉米摘除棒穗或连带棒穗时直接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进行过腹还田;三是在人工摘除玉米棒穗后,应用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  相似文献   

13.
大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栽培作物,收获作业是其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大蒜收获机械化技术已在大蒜主产区逐渐推广开,为充分发挥大蒜收获机的性能,提高机械收获的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本文从收获机械、收获时间、挖掘深度及机手培训四方面阐述了大蒜收获前需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分布广,玉米机收率提高以后,玉米摘穗收获成为一种过渡收获方式,子粒收获将是玉米收获机的发展方向。玉米子粒收获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摘穗脱粒收获,在欧美国家已成为成熟的玉米收获技术;另一种是全喂入脱粒收获,与其他谷物收获机械一样,将茎秆在脱谷室内打碎排出机外,果穗脱成子粒送入粮仓。该文重点阐述通过改装和换装小麦收获机的部分工作部件,实现全喂入玉米子粒收获这一过程中,几种关键部件的试验、研究和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收获过程中以及收获后甘蔗的状态,分析了甘蔗收获工艺技术,并从机械化程度角度分析了甘蔗收获机械化方式。概述了国外先进甘蔗机械化收获技术以及国内甘蔗收获机械装备研究应用状况,探讨了当前国内的甘蔗收获技术应用模式的系统组成及特点。通过对不同收获技术及装备的分析,认为切段式甘蔗收获技术比较成熟可用,指出了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械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我国甘蔗收获半机械化和全机械化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共存,但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全机械化,当前宜以切段式甘蔗收获技术作为机械化收获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1郓城县玉米收获现状玉米是郓城县第二大农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80万亩以上,但至今其各生产环节大多靠人工来完成,尤其是玉米机械化收获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乎还是空白,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收获质量差,收获损失大、成本高。大量秸秆被随意堆放和焚烧,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很大浪费。因此,玉米收获制约了郓城玉米产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性能稳定,工作可靠的玉米收获机具,改变玉米收获落后状况,促进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政府、农民和农机经营者关注的热点。为此,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已成为郓城县的当务…  相似文献   

17.
玉米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的减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收获机械的选择和配置、操作方式以及环境因素等。本文分析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减损问题,并总结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选择先进的收获机械是降低收获损失的关键,正确的操作方式是影响收获损失的重要因素,环境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比如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条件下应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的减损措施,才能有效减少玉米收获过程中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8.
<正>花生是滑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45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四间房、枣村、王庄、半坡店、上官五乡镇,其他乡镇多为零星种植,形不成规模。目前全县花生收获模式主要有:一种是手工收获模式,约占总面积的6%;二是半机械化收获模式,占总面积的86%;三是机械化收获模式,约占总面积的8%。三种模式相比,半机械化收获模式应用更为广泛,手工收获模式呈逐年减少之势,机械化收获模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油菜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讲述了我国油菜的种植现状和收获现状,通过比较两种机械化收获的方式,提出了联合收获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化收获方式.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地区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较低,且总体上发展缓慢,尤其是玉米收获环节机械化发展滞后。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出现快速发展势头,部分市(县)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有的已基本实现了玉米收获机械化。为此,总结分析发展玉米收获环节机械化的经验,提出了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建议,对指导全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