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人工驯养条件下暗腹雪鸡的育雏、饲养密度、饲料配置、疾病防治等的观察研究,基本掌握了暗腹雪鸡的人工驯养管理措施,在种源地东大山自然保护站驯养57只,育成40只,成活率为70.2%;在甘肃祁连山野生动物开发研究中心迁地驯养89只,育成56只,成活率为62.9%。  相似文献   

2.
2014年,将人工孵化驯养健康成长的白马鸡从海拔3 200 m的德钦饲养场搬迁至海拔3 900m的曲宗贡饲养场,从扩大饲养场至小范围的场外放归实验,最后利用宗教活动进行野外放归。2年时间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白马鸡在野外环境下生存状况良好,虽有些天敌的威胁,但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现已完全适应曲宗贡区域的环境,说明人工繁养白马鸡放归实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interpo-sita)属雀形目,鸦科。是长江以北的留鸟。我县自1981年起从山东省日照县将其引进,进行人工驯养防治马尾松毛虫。经4年的试验观察,灰喜鹊能正常生长,并繁殖了2代。现在经本地驯养的鸟群可以随时由饲养人员  相似文献   

4.
对7只野生白琵鹭雏鸟进行人工育雏试验的结果表明,白琵鹭雏鸟体重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W=A(1-Le^-bt)^c,体长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L=A(1-Le^-dt)^c其生长发展迅速,体长、嘴峰在80日龄时接近成体,跗,翅长,尾长在45-50日龄时接近成体,饲养期120天,育雏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5.
笼养斑翅山鹑育雏分4个阶段。不同日龄采用育雏箱、火炕、育雏室和笼网圈不同育雏方式,并按各生长阶段配制不同营养成分含量饲料配方。雏鹑生长120日龄平均体重可达278.6g,体长283.5mm,基本接近于成体。  相似文献   

6.
从育雏场建设、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叙述了白颈长尾雉人工育雏技术,其中育雏场建设包括育雏场址选择与建筑布局、育雏室建设和育雏设备;饲养管理包括育雏前的准备、雏鸟的培育和育雏环境控制.同时,对育雏过程中笼舍温度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笼舍中散热器和数显温度调节仪探头位置,室温对数显温度的影响等,比较得出了最佳的加热方式和最小...  相似文献   

7.
时讯     
陕西人工饲养朱鹮达到373只经过25年的研究与保护,陕西朱鹮保护工作者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记者近日在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了解到,陕西人工饲养的朱鹮已达到373只。陕西人工朱鹮种群主要分布在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和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洋县于1990年建立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当年从野外取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4到1995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均获得成功。截至目前,洋县人工饲养的朱鹮达到163只。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于2002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从洋县一次调运60只朱鹮到楼观台…  相似文献   

8.
美国七彩山鸡是近几年从美国引进的雉鸡新品种,是狩猎场繁殖释放和人工饲养的重要经济动物。本文总结了该场两年来人工饲养、繁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饲养、孵化、育雏、疫病防治的技术要点,为发展美国七彩山鸡的饲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进2雄1雌3只亚成体华南虎,提供适宜的散放生境条件,开展散养繁殖管理和野生行为习性恢复驯养,实现种虎间的配对和交配繁殖,提高了种虎繁殖成活率,有效地恢复了种虎野生行为习性,为促进华南虎的种群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秦岭观赏鸟-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捕捉时间、运输方式、成雉和雏雉的驯养、饲料和饲养管理、繁殖、疫病防治7个方面论述了红腹角雉驯养的关键环节,提出驯养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该文研究了松蜕盾蚧Fiorinia pinicola Maskell的生物学特性。松蜕盾蚧以2龄若虫越冬,1 年4代,越冬代历期180d,防治最佳时期是第1代初孵若虫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松毛虫发生世代和世代分化的复杂性,包括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等。发生世代因地区不同而异。在同一地区,由于松毛虫幼虫的滞育,常出现世代分化。世代分化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松林和不同树木之间都有差异。在同一地方,不同年份也有差异。滞育与幼虫孵化期、气候、生态条件和食料有关。本文还讨论了“油松毛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林业科学,1987,23(3)〕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缓解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提高全民健康绿色生活意识,促进废弃能量回收利用,设计了一种基于健身运动能量转换的水能供电装置,通过收集健身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利用负压原理与水力发电原理,将健身运动产生的不连续的机械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可实现集水蓄能、稳定均衡供电,达到健身供电的一体化。此设计有利于拓展健身器材的功能,捕集并利用健身运动产生的零散能量,对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生活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柏肤小蠹是侧柏的主要蛀干害虫,在徐州地区每年发生2~3代,以幼虫及成虫越冬,本文论述了柏肤小蠹在徐州地区的年生活史和各虫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初步掌握柏肤小蠹发生与环境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开发马尾松子代优树选择技术”是中日合作林木育种科技中心项目正在实施的“开发多世代选择育种技术”的课题之一。该项目主要是在生长量、材质等性状方面选择出比上一代更好的优树 ,并将选择的优树进行杂交 ,建立育种群体林。为开发出非常有效的、比较先进的优树选择技术和分析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梁越 《林业科技情报》2011,43(1):105-107
风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然而我省风力发电项目进展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我省公路网密度较低,许多公路等级偏低,平面线性较差,运输风电设备的长货车通行较困难.风电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风电路设计时不能照搬规范上的数据,特殊数值需要通过计算求得,以保证风电设备的顺利运输.  相似文献   

17.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14省(区)亚热带地区,每年木材产量约是全国商品材产量的1/5到1/4,20世纪90年代年造林面积40万hm^2左右。约占我国人工林面积的1/10。杉木育种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还不能满足生产上对良种的需求。为了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加快林木良种建设步伐,提高良种的遗传增益,作者在杉木1代种子园建立的基础上,于1992年起开展了杉木高世代(即2代)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同时,于1997—1999年连续3a进行了杉木2代种子园单亲子代林的测定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的育种策略,以近20来培育的杨树杂种F1代为亲本,针对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完成6个派间杂交组合,培育集强抗逆性、速生性、材质优良性于一体的杂交种F2代。确定优良杂交亲本三抗杨、沙毛杨、107杨、欧洲山杨、欧美杨抗天牛品种,确定亲和力强的抗天牛新品种×(毛白杨+新疆杨+青杨)和107杨×三抗杨2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9.
陕南地区桑象虫1年发生1代,但有第2例发生不完全的现象。田间农药防治以使用敌敌畏1000倍液效果最好,残毒期也最短;使用甲胺磷1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但其残毒期长,临近蚕期时不能使用;其它农药的防治效果差,不宜采用。田间农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成虫期,同时要作好桑园的管理和修剪。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我国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影响风电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