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对华中农业大学野生柑橘上的病害进行鉴定。运用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病样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的野生柑橘枝稍病样上共分离到24个单孢菌株,这些菌株根据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分为3种真菌:(1)菌落粉红色,长势非常缓慢,孢子镰刀形,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砖红镰孢菌Fusarium lateritium;(2)菌落灰黑色,气生菌丝多,孢子砖格状,ITS序列分析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3)菌落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少,常产生橙色胶滴和黑色小粒点,分子孢子短杆状,ITS序列分析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利用健康柑橘枝条对此3种真菌进行回接实验时,接种胶孢炭疽菌的枝条出现了跟采样枝条相同的症状,而且从发病的枝条上又分离到同样的炭疽菌;而接种链格孢及砖红镰孢的枝条不发病。该病害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感染引起的炭疽病。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草莓黄萎病病原的鉴定及主栽草莓品种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省主要草莓种植区随机采集的18个草莓黄萎病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5个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镰刀菌(Fusari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出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同时根据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最终确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根据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可能来源于橡胶、木薯、棉花等木本植物。研制出可用于该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大量制备的优化液体培养基配方,解决了该病原菌由于菌丝生长过旺而产孢量很少的难题,同时申请了发明专利。通过人工伤根接种的方法将该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回接到健康草莓幼苗上,2周后植株表现出明显发病的症状。从发病植株中重新分离获得出该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最终确定安徽省草莓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尖孢镰刀菌。对我国主栽的几个草莓品种进行黄萎病病圃鉴定,结果显示:枥木少女和红颜发病最重,其中红颜病株率最高,为17.79%;章姬、丰香和佐贺清香次之,而欧系和宁玉2个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河南省商丘市月季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月季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2019年10月在商丘市长征路采摘患炭疽病的月季病株,对患病叶片采用单孢分离方法,经过纯化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该菌株能使健康月季叶片出现病斑,对此病斑进行病原菌再分离可得到原接种病原菌.对菌株显微形态学分析表明,该菌株分生孢子呈长圆形、无色、单孢;分生孢子大小为(15.6~21.5)μm×(3.5~5.2)μm;菌丝有明显的隔膜;气生菌丝发达.通过测序、比对和利用ITS、ACT、GAPDH、CHS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起.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确定河南商丘市月季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培养基影响菌丝生长状况的分析可得,该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pH值为5时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在24 h暗处理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以蛋白胨和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较快;淀粉是该菌丝的最适碳源.  相似文献   

4.
草莓根腐病是影响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发病广,危害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基地根腐病病害植株上分离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5株典型病原真菌,包括4个种,分别是串珠镰刀菌、棒孢拟盘多毛孢、胶孢炭疽菌、尖孢镰...  相似文献   

5.
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引起。两种病原菌在陕、豫两省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为澄清芍药炭疽病致病菌种类及筛选高效抑菌剂,开展了本研究。首先从感病叶片中分离纯化了病原并开展了其致病力检测,然后对致病菌予以形态学鉴定及基于r DNA-ITS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5种杀菌剂的化学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从感病叶片的病块组织中可分离到两种疑似病原菌,但只有一种致病。该致病菌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形态特征一致;其5.8S r DNA及两侧ITS区序列与Gen Bank中序列号为HQ264179.1的同源性最高,为99%,确定其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8.
从广州地区采集鹅掌柴炭疽病病叶,经分离培养、致病性接种和再分离,并结合传统形态特征和扩增ITS片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州地区鹅掌柴炭疽病的病原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9.
于2018—2019年从青岛莱西地区10个草莓种植基地的30个采样点共采集90份草莓根腐病病样,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以确定引起该地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同时初步测试了4株木霉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共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菌核生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和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前三者为草莓根腐病菌,胶孢炭疽菌和尖孢镰刀菌的分离频度分别为45.8%和32.1%,是优势病原菌,新棒状拟盘多毛孢分离频度为8.4%。4株木霉通过竞争作用、产生非挥发性菌代谢产物抑制3种病原菌生长。培养3 d时,4株木霉代谢产物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率为100%;培养7 d时下降,其中Ta1和Th2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阿月浑子炭疽病在河北省的危害、症状特点以及病原菌的种类进行研究。【方法】2005-2008年分别从河北省涉县和唐县两个病区采集发病材料,进行病菌分离,对获得的分离菌株通过显微观察、致病性测定、寄主范围测定、生物学测定以及rDNA-ITS序列同源性比较进行病菌的种类鉴定。【结果】所获菌株对阿月浑子均可致病,并可引起草莓叶片发病,但对辣椒、葡萄、黄杨的叶片以及苹果的果实均不致病。以菌株CN504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了全长为583bp的DNA片段,并获得了该菌的rDNA-ITS序列。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与其同源性最高的100个ITS序列菌株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或胶孢炭疽菌的有性态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CN504与它们的同源性在98%~99%之间。【结论】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以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阿月浑子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