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将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抗性的抗虫基因Cry1C转入大豆中,获得对田间鳞翅目害虫具有抗性的大豆材料.[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基因CrylC转入大豆品种Williams82中,并通过Bar试纸条及PCR方法对所获得的转化苗进行鉴定.[结果]获得28株阳性大豆转化植株.[结论]初步认定CryIC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
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为深入挖掘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具有较高抗性的优良作物品种,试验采用发病率及虫情指数田间调查法,系统分析了34个甘薯品种(系)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的田间抗性效果,结果表明:赣GE12-27、赣GE12-09、浙薯33等19个品种对甘薯根腐病的自然抗病效果较好,田间发病率均为0%。宁紫1号、徐紫薯8号、赣GE12-27等6个品种对甘薯麦蛾和甘薯卷叶蛾的抗虫效果较好,田间虫情指数均为0%。湘174、W4000和N3020 3个品种对斜纹夜蛾和甘薯烦夜蛾的抗虫效果相对较好,其虫情指数均≤33.33%。本研究为指导利用薯类作物品种抗性开展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供了较好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自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503份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食叶性害虫抗性的自然鉴定,发掘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抗性的资源7份,主要抗豆芫菁的5份,主要抗大豆毒蛾的5份。其中大多数资源的抗性水平高于已鉴定的4个食叶性害虫抗源赶江南×泰兴黑豆选系、丰平黑豆、吴江青豆3、通山薄皮黄豆甲等。一些抗性资源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抗虫育种的首选亲本。同时发掘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感性的大豆资源6份,与抗性资源一起可用于抗虫机制与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转Cry1Ia基因抗虫大豆株系KE1为试验材料,分析其遗传稳定性及鳞翅目靶标害虫抗性,计算实验室内和田间环境下,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黏虫和大豆食心虫叶面积损失率、幼虫平均校正死亡率、平均体重抑制百分率和虫食率.结果表明,KE1株系中目的基因Cry1Ia和标记基因Bar在T3~T5代中连续三代稳定遗传.KE1对靶标害虫斜纹夜蛾(S.litura)、甜菜夜蛾(S.exigua)、粘虫(M.separata)和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等鳞翅目表现抗虫,对照植株垦农18表现感虫,说明在垦农18中Cry1Ia基因表达可提高受体垦农18对鳞翅目害虫抗虫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对14个毛豆品种抗大豆疫病的田间抗性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明显抗病的品种有皖3126、思源、AGS292#、闽豆1221、通酥823、301#、茶豆和2808,这些品种可以在病区试种推广;表现感病的品种有绿光75、青酥2号和毛豆75。湿度是影响大豆疫病发生危害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实施轮作可减轻发病。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鉴定出适应砚山县与玉米间种耐荫的优质、高产、多抗、早熟大豆新品种,为砚山县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引进7个大豆品种,进行耐荫性、熟期、产量和抗病性等综合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极达显著水平,滇86-4、滇7号、滇豆4号、滇豆5号具有耐荫性强、高产、抗性较好、耐瘠、抗旱、抗病、适应性较广等特点,可作为砚山县与玉米间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以人工磨擦接种鉴定为主、鉴定圃中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为辅的鉴定方法,对来源于吉林省的36个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混合株系的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占58.3%;网室内分株系鉴定,对1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30.6%,对2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30.6%,对3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41.7%;鉴定圃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占94.4%。公交97132-8、白交9403-9、公野5056、9757—33,这4个品种(系)在3项抗性鉴定中表现较强抗性,其中公交97132-8抗性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8.
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及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对新惠占1号等5个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温室苗期抗性测定结果相印证,确定新惠占1号和“7915”为抗性品种,七桂早25、玻惠占1号为中抗品种,双桂1号为感虫品种。指出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是测定和评价水稻品种抗虫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应用苗期群体抗性测定方法,鉴定了华航1号、华航8号、胜巴丝苗等10个水稻品种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其中6个品种的特征次生物质色谱峰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主要抗性峰值与抗性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udgo为高抗,粳籼89、华航8号、胜巴丝苗为抗虫品种;小农占、籼小占、华航1号和粤香占呈中抗反应;双桂呈感虫反应,TN1为高感品种,这一鉴定级别与田间稻褐飞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变化相一致;稻褐飞虱在TN1上的种群趋势指数达28.079,中抗品种粤香占上为6.427 9,均表现增长趋势;在抗虫品种胜巴丝苗上种群趋势指数达1.513 8,高抗品种Mudgo上仅为0.862 8。其抗虫作用体现在抗虫品种天敌因子的作用远高于感虫品种。测定的水稻主要抗原特征次生物质色谱峰值表明,抗原色谱峰面积大小与抗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y=21.076 7–0.597 2x)拟合。  相似文献   

10.
东北大豆品种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6年,对从东北大豆产区收集的地方大豆品种202份,分别以大豆胞囊线虫的1号和3号生理小种进行田间和盆栽接种鉴定。播种后40~45天,调查每株根上的白色雌虫数,以Hill、丹豆4号和Lee作为感病对照品种,Peking作为抗病对照品种。鉴定结果:有4个小黑豆品种即磨石黑豆、北京黑豆、小粒黑豆和小粒黑,表现抗大豆胞囊线虫的1号和3号生理小种;有4个秣食豆品种表现抗3号小种,但不抗1号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