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994~ 2 0 0 1年对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 ,明确了棉铃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主要品种的抗药性动态规律和抗性水平。目前 ,棉铃虫对久效磷、灭多威尚未表现明显的抗药性 ,而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产生比较快 (2~ 3年 ) ,现已达极高的抗药性 ;生产上仍可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主导产品 ,而要限用或禁用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 ;对棉铃虫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 ,坚持交换、轮换、混配等科学用药技术 ,可以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根据近几年来在棉铃虫防治中的研究实践和有关文献报道,综述了我国棉铃虫抗性发展的概况,分析了棉铃虫产生抗性的基本原因,提出了对棉铃虫综合防治、特别是化学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惠州市惠阳永湖百利宏荔枝同不同害虫治理模式下杂荸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区相比,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的化防区内杂草群落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化防区杂草有14个科23个种,自然区有14个科22个种,且2个区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一致,但其优势种有所不同.化防区的优势种有酢浆草(Oxalis orniculata L.)、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inn.)和繁缕(Stellaria monosperma Buch.-Ham.ex D.Don);而自然区的优势种为酢浆草(Oxalis.orniculata L.)、打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和少花龙葵(Solariumphoteinoearpum Nakamura).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接虫试验 ,得出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百株 3龄幼虫量 (x)或其对数A =ln(x +1) ,与棉铃虫为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率 (y)之间呈抛物线关系 ;2、3、4代的定量公式分别为 :y =2 .3 464A2 -7.42 41A -0 .3 5 3 5 ,y =0 .0 0 18x2 +0 .0 80 7x -0 .673 4,y =1.64 60A2 -3 .5 668A +0 .0 12 4。按目前淮北棉区转Bt基因棉的产量、价格、棉铃虫防治成本、效果等 ,计算出转Bt基因棉田2、3、4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 3龄幼虫 2 6、13~ 15和 10头。同时表明 ,转Bt基因棉可通过增加秋桃数量来补偿棉铃虫危害 ,其对 2、3代棉铃虫具有一定抗性 ,对 4代棉铃虫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大荔县是陕西省棉花主产区,1992~1995年棉铃虫曾超常大发生,农药使用频次高,棉铃虫对常用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致使防治困难.1995年我站作为农业部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点,开始监测棉铃虫对有机磷(久效磷)、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氨基甲酸酯(灭多威、万灵)等三大类常用农药的抗性发展规律,边监测边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效果.近两年全县推广种植了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发生特点有了新变化,就目前抗虫棉田棉铃虫对三大类农药抗性发展状况,调整了以往的防治思路,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效果。[方法]测定了3种单项防治技术(菜农化学自防、性诱区和化防)和1个综合防治技术(性诱+化防)对甘蓝种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不同处理区甘蓝上的小菜蛾幼虫发生量为:综防区≈化防区﹤自防区﹤性诱区﹤不妨区。不防区的捕食性天敌最多,分别在11月2日、11月9日达到高峰(1.16和1.22头/株);自防区的捕食性天敌数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在0.04~0.18头/株。整体上,化防区和综防区的天敌数量相似,但高于自防区,低于性诱区和不防区。综防区和化防区的一级甘蓝比例均比自防区高,分别为71.6%和66.8%。综防区的投入收益比在各处理中最高(1∶7.84)。[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小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控制棉铃虫大面积猖獗危害的根本途径在于准确测报,综合协调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我县棉铃虫1~4代发生量逐代呈直线上升这一规律,必须采取"治早治小、治上压下、降低基数、减少后患"的防治原则,具体说就是"监测1代、挑治2代育天敌,狠治3代压基数,主攻4代控为害,巧治5代保丰收".其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如下: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为浙江省棉花主要害虫之一,于7、8月份以3~4代为害棉花,而所用药剂防治又不甚理想。如果采用抗虫品种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作者于1984~1985年开展了棉花品种对棉铃虫抗性鉴定的研究,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总结抗性棉蚜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抗性棉蚜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田间多次交配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采用改进的F2代法和含毒饲料法监测河北省邱县和山东省无棣县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Bt棉的抗性,结果表明:邱县和无棣县田间棉铃虫雌蛾普遍存在多次交配现象(1次交配率仅占30.0%~38.2%),改进的F2代法估测得这2个多次交配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82 6(0.031 1~0.134 0)和0.076 4(0.026 5~0.126 3);含毒饲料法测定这2个地区棉铃虫对Cry1Ac毒蛋白的抗性分别为20.9倍和12.5倍,达到中等水平抗性。说明2个地区棉铃虫的抗性已处于上升阶段,需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