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由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推求冬小麦膜缝畦灌的最佳灌水技术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冬小麦膜缝畦灌灌水技术试验中处理多 ,取土、烘干时间长、工作量大的问题 ,提出了用实测的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确定冬小麦膜缝畦灌最佳灌水技术参数的方法 ,经验证该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玉米的水肥搭配,以充分发挥肥力的增产作用,提高玉米产量。[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进而研究不同肥水结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平均产量为471.7kg/亩,变化范围为437.6~496.5kg/亩。土壤含水量为14.5%时,肥效与水效主次效应的转换阈值为16.3kg/亩,施肥量超过16.3kg/亩时,水效〉肥效;施肥量小于16.3kg/亩时,水效〈肥效。施肥量为18.0kg/亩时,肥效与水效主次效应的转换阈值为15.4%,当土壤含水量〉15.4%时,水效〈肥效;土壤含水量〈15.4%时,水效〉肥效。水肥产量效应方程为报酬递减函数,当产量超过最大值后,随土壤含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反而降低,理论上当土壤含水量为23.0%,施肥量为35.0kg/亩时,产量达到最大值549.0kg/亩。[结论]水肥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综合考虑水肥效应才能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膜孔灌溉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孔灌溉技术是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灌溉方法,是利用地膜输水,并兼作防止地面蒸发的介质,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文章综述了膜孔灌溉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膜孔灌溉技术的特点、节水机理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为大面积推广这一技术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灌水法的实质,是利用地膜防渗特性输送灌溉水流,同时又通过放苗孔、专门灌水孔或地膜幅问的窄缝等向土壤内渗水,以适时适量地供给作物所需要的水量,从而达到节水增产目的的一种灌水方法。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及灌水周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及灌水周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在灌水前后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测定不同生育期的花铃数及株高等生理指标.[结果]低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水周期对棉花株高影响不明显,随灌溉定额的增大,株高逐渐增大;当灌溉定额一定时,随灌水周期的增大,株高减小;灌溉定额为3 300 m3/hm2,灌水周期为8 d时,棉花结铃数最多,对提高棉花产量有利,灌水周期为10 d的结铃数最小.[结论]灌溉定额为5 100 m3/hm2时,灌水周期为10 d可使棉花提前现蕾;灌溉定额为4 688 m3/hm2,灌水周期为8 d时,产量最高,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6.
7.
以温室番茄为试验对象,通过研究膜上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番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番茄生产制订节水型地面灌溉方案提供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膜上灌溉条件下,番茄在缓苗水后每次灌水量25.0m3/667m2的产量最高,为5628.19kg/667m2,经济效益也最高,水分生产效率也较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优化北方设施番茄灌溉施肥模式,为区域设施番茄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设3个灌水额水平(低水W1单次灌水额80 m3·hm-2,中水W2单次灌水额160 m3·hm-2,高水W3单次灌水额240 m3·hm-2),以田间持水量θ为基准,从番茄苗期到膨大期采用60%θ为灌溉下限,番茄着色成熟期采用50%θ为灌溉下限,设3个施肥水平(低肥F1总肥量N120-P2O560-K2O 75 kg·hm-2,中肥F2总肥量N180-P2O590-K2O 112.5 kg·hm-2,高肥F3总肥量N240-P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河套灌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高产、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的耗水量规律,用Jensen模型建立了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并对玉米的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在苗期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弱,此时期缺水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在拔节—抽雄、抽雄—花期和花期—灌浆期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强,此时期亏水将会减产。 对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优化得出:灌溉定额为275~325 mm,玉米的产量较高;对灌水量的分配为苗期—拔节灌水量为20~40 mm,拔节—抽穗的灌水量为40~60 mm,抽雄—开花的灌水量为115 mm,开花—灌浆的灌水量为80 mm,灌浆—乳熟的灌水量为20~40 mm,较本地常规地面灌每公顷节水2 546.25~3 296.25 mm,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膜孔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夏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穗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相同灌水频率时,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灌水量时,耗水强度随灌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大;玉米产量与玉米生育期总耗水量之间呈良好的抛物线关系;膜孔灌夏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较佳的需水量是2 546~3 410 m3·hm-2;灌水条件相同时,玉米膜孔灌比常规畦灌的耗水量减少6.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3.3%,增产15.9%。 相似文献
11.
主要在对吐鲁番市各种灌溉用水,如渠水、泉水、机井水、坎儿井水的水质(pH、电导率、八大离子)进行检测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灌溉用水的水质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渠水水质普遍较好,对农作物基本没有影响;下游的渠水、火焰山南部和艾丁湖北部的机井水及坎儿井水水质一般,胜金口的泉水及附近机井水水质较差,尤其是3月份的各种水资源,水质重度盐碱化,非常容易进一步加剧土壤的盐碱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确定井渠双灌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方法]针对井渠双灌对作物需水规律的影响,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共设10个处理,处理1~10的灌溉定额分别为150、225、300、293、293、286、286、279、279、272 mm。[结果]井渠双灌条件下玉米生长初期作物系数0.25、发育期0.69、生长中期1.14、生长后期0.58;玉米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为599.57 mm。整个生育期内需水强度2.60~5.99 mm/d。[结论]该研究可为河套灌区井渠双灌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内梅罗污染指数的和田河源流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分析和田河源流水质状况。[方法]基于2001~2005年和田河源流(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4个监测断面实测数据,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和田河源流水质进行研究。[结果]2001~2005年,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水质均属一级清洁水。玉龙喀什河河首、河尾断面内梅罗污染指数分别为0.15~0.69、0.23~0.46,河尾断面水质变化不大,河首断面水体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喀拉喀什河河首、河尾断面内梅罗污染指数分别为0.23~0.65、0.23~0.47,河尾断面水体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结论]和田河地表水环境质量分级属于一级清洁水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精确地进行灌区灌溉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基于Mome Carlo模拟方法模拟灌水流量的变异状况,借助SRFR灌溉模型评价灌水流量变异性对灌水质量的影响,并建立稳健度指标反映其影响程度。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并给出了灌区畦灌方式运行的评价案例。结果表明,灌水质量受灌水流量的变异性影响越大,灌水均匀度对灌水流量的敏感性大于灌水效率。稳健度指标数值越高,说明此流量变异性对灌水质量的影响程度低,稳健度达到80%以上,说明该灌水流量方案对于该区域灌水的应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18.
柴达木盆地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是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014年柴达木盆地用水总量为9.88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占85.6%,节约用水潜力较大。根据柴达木盆地德令哈灌区典型地块小麦灌溉用水量的监测试验,发现小麦种植灌溉用水量远低于该地区相关统计数据,渠道渗漏和管理粗放是传统小麦种植用水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可以考虑通过提高渠道衬砌率和强化灌溉管理等方式来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似原理的轴流式灭火风机气动性能回归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T40-2A轴流风机的气动性能实测试验数据进行了二次曲线拟合,得出了风压-风量和功率-风量之间的回归曲线方程,并运用回归分析原理对拟合曲线的回归效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建立了该风机的无因次性能回归曲线模型,为实现该系列轴流风机在轴流式风力灭火机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