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准确评定油松各生态型差异,提高种源选择可靠性,采用生态适应性指数对油松全分布区种源多点试验中的北京试点11年生林分的生长、适应性、结实习性等进行测定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生长量差异很大,好与差高生长差50%,胸径差120%。油松的遗传分化遵从生态型变异的格局,北京地区用东部型种源造林最适宜,其次可选用东北型宁城种源造林,其余种源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2.
油松种源变异和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油松全分布区内,其种源间性状的变异具普遍性,其子代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各性状变异幅度的大小相去甚远。种源间子代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长分化强烈,种源分布的范围越广,环境的差异越大,种源间适应性和生长的差异表现得越突出。根据适应性和生长将参试种源分为五种类型。在全分布区中,山西参试种源性状的表现处于变化的转折地带,其生长在山西居于前列。因此,山西省油松的造林用种基本上可不考虑从外地调入,并可实现在种源水平上的良种化。  相似文献   

3.
应用趋势面分析油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本溪试验地油松种源试验林各地理种源的形态性状、适应性状、生长性状特征的地理变异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各性状变异受经纬度双重影响,且具有不连续性,而在局部也有连续性和随机性变异的特点。文中分析指出,油松全分布区的东北部、中部和东部的种源适应性强、生长快,是辽宁省油松优良地理种源选择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收集油松分布区范围内的种源 4 5个 ,经两次全分布区及局部分布区历时 1 8年试验结果表明 ,种源间生长和适应性状差异显著 ,种源与立地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种源高生长与年龄、冠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据 1 7个变量的主分量分析 ,参试种源分为速生型、中生型和慢生型 3类 ,黄陵、洛南、南召 3个最优种源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 6 5%、1 0 2 %和 2 6 4%,增产效益显著。陕西、河南一带的种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 ,是甘肃今后油松调种的主要范围 ,分布在边缘地带的油松种源生长普遍较慢 ,一般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5.
收集油松分布区范围内的种源45个,经两次全分布区及局部分布区历时18年试验结果表明,种源间生长和适应性状差异显著,种源与立地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种源高生长与年龄、冠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据17个变量的主分量分析,参试种源分为速生型、中生型和慢性型3类,黄陵、洛南、南召3个最优种源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6.5%、10.2%和26.4%,增产效益显著。陕西、河南一带的种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是甘肃今后油松调种的主要范围,分布在边缘地带的油松各源生长普遍较慢,一般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油松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油松两批种源(共36个)在甘肃四个试验点的生长等性状进行了观测研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单点、多点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极显著,种源与立地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种源生长与年龄呈极显著正相关,油松地理变异趋向于不连续变异的格局。经17个变量的主分量分析和各种源生态价、生产力的计算,将参试油松种源分成速生型、中生型和慢生型三类。分布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种源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分布在边缘地带的种源,普遍生长缓慢。并综合选择出一批适合甘肃不同气候类型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979和1983年设置的两批、四个试验点的油松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全分布区内油松的地理变异规律和不同种源在我省不同地区的生长和适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试点的不同种源间在生长量和适应性上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且这种差异与种源所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本研究依据各种源的生长量和适应性两个指标,为我省各试验点所在的地区选出了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油松种源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林业科技》1992,(2):30-35
油松是主要荒山造林树种之一,该树种分布广,遗传变异多样,选择供山东造林的油松最佳种源,有重要意义。作者收集27个种源,同时在泰山,沂山、蒙山3处试验,采取随机区设计,进行了苗期和造林对比试验,对各种源的生长量,稳定性和适应性作出综合评价。选出在山东造林的最佳种源为蒙山种源,生长增益在20%以上,划分出优良、一般和较差种源组,提出油松种源在造林后第6年是进行早期选择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9.
李世杰  赵鸿宾 《林业科学》1997,33(4):307-320
本溪和辽阳两处的油松全分布区地理种源试验林处于日本松干蚧疫区,研究抗蚧性差异是油松种源试验内容之一。在8龄林时观察了松干蚧虫显露数量;在10龄林时依四个等级的标准,逐株树划定受害等级,研究油松原林对日本松干蚧的抗性地理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的抗蚧性差异极显著,以适应性、生长性和抗蚧性的综合评价,选出遵化、黄陵、宁城、承德、泰山、迁西、黄龙、绥中等8个种源抗日本松干蚧的油松优良种源,其抗性树株率平均  相似文献   

10.
<正> 油松是我国北方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为了选择适于我省生长且增产幅度大的油松种源,同时也为制定全国范围的油松种子调拨区打基础,我所于1978年承担了全国性的油松地理种源试验任务。1981年对油松地理种源的苗期试验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变量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局部分布区的试验数据,分析油松参试种源的性状,适应性和生长的分化,差异显著。观测的6个形态性状、生态型、种源、机误占总变量的49.5%,19.3%和31.2%;针叶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密切,其余性状则表现为小—大—小的地理变异形式;生长趋势与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结果相同。生态型内种源间生长差异亦十分显著,种源×年度交互作用明显,种源×立地(同一生态区内不同地点)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油松等树种10多年种源研究的结果,说明不同种源对人工造林生长量以及对造林保存率和适应性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种源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油松种源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油松是我省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也是我省林木种子外调较多的树种。 油松天然林的分布区,包括河北、辽宁、内蒙古、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河南、山东等12个省(市、区)。由于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变化大和分布不连续性等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变异。 为选择适应我省生长且增产幅度大的油松种源和确定全国范围内的油松种子调拨区,从1979年开始,对不同种源的油松进行了7育苗和造林的试验研究,在适宜我省生长的优良种源选择方面,以及优良种源的早期予测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41个不同种源苗期和26个种源8年生幼林试验的基础上,以适应性为主,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期以及幼林生长变异规律,并进行了越冬性评级。结果表明,幼林表现灵寿、志丹、黄陵、乌拉山、太原等温带种源生长较好,越冬性较强;亚热带种源越冬性差,而西北部种源生长稳定性和适应性比东北及南部种源强,据此提出雁北侧柏引种的适宜种源及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柔枝松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柔枝松在中国的生长适应情况,对柔枝松引种后1 a生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乡土树种油松、华山松和白皮松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柔枝松种源1和种源2的场圃发芽率分别为24.25%和25.25%,均低于油松(36.5%),但高于白皮松(18.25%)和华山松(13.25%);成活率比乡土树种低;柔枝松的苗高生长较慢,柔枝松种源1和种源2的1 a生苗苗高分别为3.1 cm?和3.6 cm?,低于油松(6.3 cm)、华山松(5.2 cm)、白皮松(4.3 cm);柔枝松种源1和种源2的1 a生地径,分别为0.175 cm?和0.178 cm,低于油松(0.208 cm)但与华山松(0.182 cm),与白皮松(0.178 cm)相差不大;柔枝松种源1和2主根平均长度分别达到了19.1 cm1、4.8 cm,均长于乡土树种,两个柔枝松种源之间相比,种源2优于种源1。  相似文献   

16.
在41个不同种源苗期和26个种源8年生幼林试验的基础上,以适应性为主,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期以及幼林生长变异规律,并进行了越冬性评级。结果表明,幼林表现灵寿、志丹、黄陵、乌拉山、太原等温带种源生长较好,越冬性较强;亚热带种源越冬性差,而西北部种源生长稳定性和适应性比东北及南部种源强,据此提出雁北侧柏引种的适宜种源及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樟子松7个种子源的种子和长白松,赤松和黑松的种子在北京地区做引种试验,并以油松做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长白松生长的表现较好,优于油松。赤松和黑松表现一致,不如油松。樟子松生长表现更差。但从樟子松不同种源来看,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南部和小兴安岭的种源生长表现要优于大兴安岭北部的种源。  相似文献   

18.
秦岭—伏牛山区油松种源在生长及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在生态区内进行种源选择具有增产意义。种源高生长、生物量、抽梢能力、针叶长等性状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温度和水份影响种源地理变异,一月均温对种源生长及形态特征影响尤为明显。根据观测的16个性状,把参试种源分为东,西部两群。西部群的商县杨斜、商县药王坪、洛南油泉及洛南寺耳生产力最高,生产上应首先采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个铅笔柏种源造林试验表明:在引进的5个铅笔柏种源中,造林初期表现为LA种源最好,TX种源最差,各种源生长量高低排序为LA>SD>NE>MO>TX;铅笔柏造林以容器苗成活最好,达到99.17%;铅笔柏适应性较强,在温暖湿润、土壤条件较好的条件下,生长较快;与乡土树种相比较,当年生长量油松>铅笔柏>侧柏。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侧柏自然分布区范围内23个种源在甘肃两个试验点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源间幼林期的生长量、结实期及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种源与立地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种源的高生长与年龄呈极显著正相关;种源的生长量基本趋于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生长逐渐〔漫的规律。根据种源生长速度、适应性和形态特征等性状的变异表明:西北部种源适应性强,生长慢,侧枚密生,树形美观,可主要用于荒山造林和城市绿化;东、南部种源生长快,树冠较窄,主干明显,宜营造用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