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选用5个小麦品种,按GriffingⅡ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等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按朱军提出的杂种优势新的分析方法,估算F2代基因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株粒重、千粒重和株高的F1,F2代基因型有显著的群体平均优势,株有效穗数群体平均优势不显著,穗粒数表现为负优势,所有性状群体超亲优势不显著,千粒重和株高的加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和穗粒数主要受显性效应的影响,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千粒重则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影响,株有效穗数则受显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F1,F2代株高的群体超亲优势与显性效应相关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显著相关,F1代各性状与F2代各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表明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代.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测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淮南片大面积推广的 5个高产小麦品种与 5个优质小麦品种 ,采用 5×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研究了株高、单株穗数、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沉降值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 ,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 >单株穗数 >主茎穗长 >单穗粒数 >沉降值。从平均优势的方向来看 ,株高、主茎穗长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 >>负向优势 ,单株穗数、单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略大于负向优势 ,沉降值的负向优势所占比例 >正向优势。株高、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的遗传均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 ,沉降值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质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其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穗粒重与穗长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穗数、行总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粒重和单穗粒重;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对穗粒重贡献最大的是单株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单株粒重对单穗粒重有促进作用,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单株穗数对单穗粒重的负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5.
6.
高产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取 1 9个高产小麦品种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建立 90个组合 ,对 1 8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除剑叶宽和剑叶面积主要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 ,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 ,其余 1 6个性状表现由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决定。株高、穗长、穗下各节长度等穗部和株型性状的遗传力均较高 ,生物产量、收获指数、株粒重、千粒重等产量性状遗传力较低。除有效小穗数和剑叶宽外 ,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 GCV)均较大。各性状中亲值与 F1 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用双亲表现可预测 F1 。多数性状亲本自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3个不育系和5个常规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28个杂交组合,利用QGAstation数量遗传分析软件对与蛋白质相关的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峰值时间及和面图右斜率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硬度、沉淀值以加性效应为主。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峰值时间、右斜率、硬度的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方差对表型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6.8%、26.0%、13.32%、21.6%、8.9%。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效应较易受环境的影响,硬度的遗传主效应较稳定。[结论]选用一般配合力高且性状间一般配合力互补、特殊配合力大的双亲杂交,获得品质性状良好的强优势组合的机率较大;蛋白质含量与硬度可以在早代选择中同时得到改良;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可以同时对蛋白质的质与量以及硬度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8.
柞蚕主要性状与产量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柞蚕8个品种的5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除孵化率外,其它各项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相关分析中,单蛾产卵量、收蚁结茧率、千粒茧重与单蛾产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单蛾产卵量与千粒茧重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收蚁结茧率与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且收蚁结茧率遗传率低,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以单蛾产茧量为依变量的四元回归方程,并验证该线性回归方程的可靠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是:收蚁结茧率>千粒茧重、单蛾产卵量>孵化率。在柞蚕育种的性状选择中,只要分清主次,掌握好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遗传传递能力的大小,对提高产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小麦品种演变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东省1949年以来9次更换的部分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规律及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逐步提高,株高矮化;主要性状在演变过程中对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从20世纪50年代的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株高,演变为现代品种的千粒重>穗粒数>成穗数>株高;产量结构渐趋合理,产量潜力得到很大提高;株高、主穗长等性状遗传力较高;产量潜力的遗传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1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及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主要受粒重所制约,其干物质积累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蛋白质产量主要由籽粒产量所决定。花前和花后积氮量对蛋白含量均起重要作用,高蛋白基因型的氮运转分配效率并不一定高。蛋白质产量和成熟期总氮量可作为高产、优质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2.
1987~1988年度选用产量和品质性状不同的五个冬小麦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获得p~2=25个遗传型,采用Griffing方法1模型I进行分析.分析了1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20个F_1的220个组合次中,正向优势占48.6%,负向优势占45.5%,无显性的占5.9%;其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正向优势超过中亲值极显著的只有两个组合,但这两个组合的一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均呈负向优势,且大都达极显著水平.20个组合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F_1-MP)值与单株粒重的(F_1-MP)值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前者r=-0.7610~(**),后者r=0.6437~(**)).11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极显著;特殊配合力除单株有效穗数与角质率外,其它性状都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抽穗期、穗长、角质率和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的反交效应.抽穗期、株高、穗长、角质率和每穗粒数的GCA/SCA方差比显著或极显著,故这些性状的遗传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特殊配合力的结果一般与超亲优势的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3.
小麦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5、1976、1979和1984年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并对1984、1985年小麦中抗—抗赤霉病品种(系)进行了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分析。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每穗粒数、穗中部最大小穗粒数表现正相关;与穗长关系不密切;与每穗小穗数和单株有效穗数没有相关;与小穗密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复杂,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状已有改进,植株高度明显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选用7个显性矮源与11个普通小麦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的致矮能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矮变1号致矮能力最强,奥尔森,矮苏3和西农02致矮能力较强,BAU-Rht21,BUA-Rht12和西农10的致矮能力较弱;西农02的致矮能力与奥与森,矮苏3相当,与矮变1号的致矮能力差异极显著,其致矮能力比矮变1号大为减弱,西农02不同于矮变1号,显性矮源所配组合F1代株高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都比较高,F1代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各显性矮源的加性效应值均为负效应,杂交父本的加性效应值除了91-27亲本的加性效应值为负效应外,其他亲本的加性效应值均为正效应;各个显性矮源F1代株高与杂交父本株高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根据回归方程的预测,除了矮变1号以外,其他显性矮源F1代株高均可达到理想株高。  相似文献   

15.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 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6.
高产小麦营养生理特性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1985-1987年在江苏省农科院和江宁县农科所进行的小麦营养特性和施肥技术的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小麦的氮磷钾的吸收与利用、糖的形成以及对产量的影响。明确了高产小麦前期为高氮高糖期,返青为高氮低糖期,后期以碳代谢为主。并据土壤肥力、肥料利用、养分产量关系,提出了淮南丘陵地区小麦施肥推荐量计算程序中的参数、合理的肥料运筹原则和亏氮麦苗最为有效的补氮时期。  相似文献   

17.
对73个小麦品种的36个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筛选出对蛋白质百分含量(GPC)、单粒蛋白质产量(GPY)、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PPY)有显著影响的性状各5个,并计算出这些性状的标准影响力;考察了蛋白质性状(GPC GPY PPY)与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产量因素、形态性状和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典范相关,得出了在蛋白质性状的综合改良中最重要的8个性状;还对蛋白质产量作为评价育种材料和改善蛋白质生产力的指标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亲缘远近不同、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材料,对5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品质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叶球Vc(维生素C)含量表现为负向优势,但利用优势育种途径有可能培育出Vc含量超高亲的杂种一代。粗纤维、心柱长、帮叶比和紧实皮主要表现为正向优势。同一性状不同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不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也不同。1072是各种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都突出的优良自交系,1072×红-6为特殊配合力突出的优良组合。心柱长等5个主要品质性状均存在细胞质效应,育种中应注意正、反交差异。  相似文献   

19.
阴雨寡照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3年参加玉米预试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竞尖长、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竞尖长与千粒重对产量表现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25和0.40649。穗行数与行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23314和0.24044,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重庆特殊气候条件下,玉米育种工作应该重点对秃尖长与千粒重进行选择,同时兼顾其他性状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的性状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燕麦DNA导入普通小麦中,通过连续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燕麦DNA已导入小麦中,并得到很好表达,而且在D1代就产生了明显的性状变异,D2,D3代趋于稳定,到D5代获得了抗抗条锈病且性状得到了改良的新的变异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