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间采用不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92份玉米种质同步进行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和穗腐病抗性评价与筛选, 明确了东北春玉米产区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方法:茎节注射法在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抗性精准鉴定中可更好地评价玉米种质的抗病性, 综合考虑接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菌土覆盖法对大体量的规模化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更具有优势; 双牙签法对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在种质接种后发病的严重度?田间进行接种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均优于花丝通道法?同时筛选出对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抗性稳定的种质52份, 对穗腐病抗性稳定的种质66份, 对2种病害均表现稳定抗性的兼抗种质33份?  相似文献   

2.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 ̄1995年采用自然发病和土壤接种方法鉴定了1550份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病性,表现高抗的397份,中抗304份,中感364份,高感485份,经重复鉴定,筛选出76份抗性稳定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不同抗性品种用肿囊腐霉菌和串珠镰刀菌接种测定,抗性反应基本一致,人工接种比自然发病鉴定效果好,通过病圃自然发病初筛,人工土壤接处复选,可准确鉴定大量材料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3.
制备接种体是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 即将上年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带菌病粒按一定重量加入无菌水洗脱制成接种体。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本方法简易制备的接种体接种后可获得与常规制备接种体相当的接种效果, 且在-18℃冻存15 d仍可达到新鲜的常规制备接种体接种后的水平。使用简易制备接种体对33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穗腐病抗性鉴定, 21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与实验室常规培养制备接种体的方法相比, 本制备方法简便易操作, 用时短, 成本低, 无需专业仪器设备, 能够一次制备大量接种体, 可广泛用于玉米种质材料和新品种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田间抗性鉴定及抗性材料筛选等。  相似文献   

4.
辣椒对疫霉抗性的快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卫  张慧  王莹 《植物保护》2018,44(2):145-148
研究发现叶、茎、茎基部和果实接种4种方法均能用于鉴定辣椒对辣椒疫霉的抗性。叶与茎接种法操作简单,接种部位发病快,可同时检测大量品种,但要求空气湿度大;茎基部接种法模拟田间病害的发生过程,最能反映品种的真实抗性,但需要菌量大,工作量也大;果实接种法不仅操作简单、接种部位发病快、菌需求量小,而且可同时筛选大量品种,可以通过量化达到有效区分抗病和感病品种的目的,更具有完整保存原有植株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鞘腐病发生程度与玉米倒伏及产量损失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深入探讨鞘腐病的发生对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接种法测定了玉米不同发育阶段鞘腐病的发病程度及相关防御酶活性,以确定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并通过田间接种不同浓度的层出镰孢菌获得不同发病级别的玉米鞘腐病病株,于乳熟期调查病害发生程度,利用YYD-1B数显植物茎秆强度检测仪测定每株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收获后测定其产量。结果显示,玉米鞘腐病的易感时期为开花期,郑单958和浚单20在此时期鞘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36%和40.22%;病情指数分别达42.73和19.58,均高于其它时期;玉米自交系OH43Ht1、郑58和杂交品种郑单958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均随着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郑58和郑单958的产量随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而降低,每公顷产量损失郑58从13.84%增加到29.53%、郑单958从3.99%增加到16.72%。表明玉米鞘腐病严重发生时能够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且对自交系的影响大于杂交品种,生产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新技术—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此法和传统苗期手指摩擦接种法相比,接种后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手指摩擦接种法,且发病均匀、结果稳定,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甘蔗品种(材料)之间对病害的抗感性。比较11个甘蔗品种材料生长期切茎接种法和田间自然感病法对SrMV-HH1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发病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极密切,相关系数达0.9997,鉴定所得的抗病性和抗病等级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切茎接种法鉴定结果能真实反映甘蔗品种材料的自然抗感性;此外该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接种工效高,因此可以对大批量材料进行鉴定和筛选。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及规律,2016—2019年对山西省大同市5个县(区)玉米种植区开展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中,诚信16和龙生19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县(区)立地条件与玉米茎基腐病发生密切相关。调查3县(区)低洼地发病率和病指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立地条件,旱坡地最低;不同栽培模式下,轮作1年玉米茎基腐病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13.6%、10.35,连作4年时茎基腐病的平均发病率达到33.50%,病指为30.54,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模式;不同生育期玉米茎基腐病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成熟期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38.70%,病情指数达40.40,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  相似文献   

8.
外引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抗性种质均以中抗为主,表明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筛选出一批单抗性种质和兼抗2种或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37份,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
玉米穗粒腐病接种技术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为接种菌源,采用4种接种方法进行比较,以针刺果穗较深处(籽粒与穗轴间)发病最重,花丝喷雾法发病最轻;接种时期以玉米乳熟期接种为好;接种浓度10×40倍下每视野60个分生孢子;接种量以每果穗接种2.5ml孢子悬浮液发病最重。同时规范了病情分级标准及品种抗、感程度划分标准。采用规范程序,对63份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10.
钾、硅肥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理论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施钾、硅肥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和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植株代谢的影响,以及硅、钾肥与氮、磷肥配比施用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一、钾、硅素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用含有100、200、300、400、500ppmK_2O和10、20、30、40、50ppm可溶性SiO_2的PSA平板培养基,定量接种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三种病原菌。结果表明,各个浓度的钾和硅对三种病原菌生长均表现有促进作用,其中  相似文献   

11.
水稻抗纹枯病苗期快速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控温室中进行水稻苗期抗纹枯病接种试验,并与田间相应的成株期抗性试验进行比较,研究水稻苗期快速鉴定技术。结果表明:85%的相对湿度为纹枯病菌侵染危害水稻苗期植株的适宜湿度;苗期5个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差异极显著,可将其分为相对感病(Lemont、武育粳3号)和相对抗病(YSBR1、Jasmine85、特青)2大类;接种叶龄对发病程度有显著的影响,5个品种在四叶期接种时的平均病级显著高于五叶期接种的平均病级;苗期水稻品种间抗感差异小于田间鉴定试验结果,但两者间品种抗感趋势基本一致。苗期快速鉴定技术可用于大规模水稻品种(组合)的抗性筛选或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2.
《植物保护》2009,35(1)
首次研究明确了亚洲玉米螟成虫扩散规律和化性组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为制订玉米螟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基于诱导滞育型松毛虫赤眼蜂及长效蜂卡的“一代淹没释放,二代接种释放”玉米螟控害策略;首次阐明我国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和侵染循环相互关系,明确了品种对穗、茎腐病抗性差异及抗性机制,提出控制该病的关键技术;首次阐明我国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学、病原菌生理分化与鉴定技术和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不同营养元素与玉米青枯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国内外学者先后对病原菌种类、发病规律、病原菌接种技术与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又有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80%~90%,已对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辣椒疫病抗性的浸根接种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卫  张慧 《植物保护》2020,46(6):159-163
为建立规模化的辣椒疫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 将辣椒疫霉人工接种于抗疫病辣椒品种‘ICPN21-03’和感病辣椒品种‘B16144’, 研究了接种菌液浓度?接种时期?病情调查时期和接种方法等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接种菌液游动孢子浓度为10个/mL时, 感病品种病情指数为73.37, 可以满足寄主发病的需要; 1 ~ 10真叶期接种均能使植株发病, 但5 ~ 6真叶期接种能反映抗感病品种真实抗性; 接种5 d调查抗感病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9.32和73.37, 可明显区别抗感病品种?使用浸根法进行鉴定, 需菌量小, 对接种环境要求小?用37个辣椒品种进行验证, 鉴定结果表明该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可很好地对辣椒品种进行抗性水平分级鉴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糯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纹枯病的抗病性,2014—2015年连续2年对广西83个糯玉米农家品种进行田间接种纹枯病菌鉴定。田间接种鉴定方法:以纹枯病麦粒培养菌物在玉米拔节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种,按照国内通用的病害分级评定方法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广西糯玉米农家品种间的抗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同一年度内病害的表现春植和秋植没有差异。在83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高抗的品种,其中抗病品种占所鉴定品种总数的42.2%,中抗水平占40.9%,感病占13.3%,高感占3.6%。  相似文献   

16.
玉米生产品种和部分自交系对鞘腐病的抗性筛选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鞘腐病[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Nirenberg]常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近年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明确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抗性能力,预测该病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华北和东北玉米产区生产上主推的玉米材料进行了鞘腐病抗病资源筛选。筛选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大多数玉米品种对鞘腐病均具有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由Phomopsis longicolla(或Diaporthe longicolla)等拟茎点霉(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拟茎点茎枯病是我国黄淮海等地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茎部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一种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用于抗病资源的快速筛选,本研究比较了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切茎接种法、黄化苗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菌丝块贴茎法等5种接种方法,发现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易于判定结果、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选取5个具有毒力强弱和地域代表性的P. longicolla菌株为鉴别菌株系,建立了抗性结果评价标准,形成了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对2020年从黄淮海等地收集的62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对强毒力菌株DT3-3-1和弱毒力菌株ZZ1-1高抗的品种分别占31%和68%,有13个品种同时高抗5个菌株(占21%),表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中存在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新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 采用温室苗期与田间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20份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抗病性。结果显示, ‘衡0628’苗期表现为抗病, ‘山农22’等6个品种苗期表现为中抗, ‘冀麦585’等5个品种成株期表现为中抗, ‘石麦15’和‘藁优5766’ 2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中抗。抗性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苗期病情指数与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有极强的相关性, 成株期病情指数与白穗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石麦15’和‘藁优5766’两个品种的抗性水平较高, 且抗性稳定, 可利用苗期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及成株期白穗率分别作为评价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及成株期抗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对褐腐病抗性的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伟  苗国辉   《植物保护》2014,40(3):117-121
为了建立一套大白菜对褐腐病抗性的快速鉴定方法,本研究对菌丝、菌核作为接种物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菌丝浓度、接种苗龄、接种温度以及接种后空气湿度对褐腐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饼回接土壤表面为最佳接种方法,菌丝浓度对致病力无影响;最佳接种苗龄为1~2叶期,最佳接种温度25?℃,最佳接种湿度90%~100%;病情指数调查均在接种后第7天。  相似文献   

20.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红霞  张海剑  孙华  石洁  陈丹  郭宁 《植物保护》2017,43(3):149-153
为提高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组织分离法做对比,采用分子检测法,对采自田间的189个玉米茎腐病病株进行真菌种类的鉴定和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分子检测法对腐霉Pythiumspp.的检出频率为29.24%,对镰孢菌Fusariumspp.的检出频率为73.68%,组织分离法对腐霉的检出频率仅为0.58%,对镰孢菌的检出频率为60.82%,两方法的符合率最高仅为35.92%,最低为0。因此,采用组织分离和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玉米茎腐病病原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