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兴安岭山地沼泽湿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干扰程度的山地沼泽湿地进行植被恢复与建设。研究表明:1)火烧和放牧中轻度干扰的灌丛沼泽和草本沼泽,采取封禁措施进行植被恢复效果很好,草本群落需要2 a的自然恢复就可以基本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灌丛群落则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2)采矿强度干扰形成的退化湿地,应采取人工辅助方式进行植被建设。在选择的5种植物中,俄罗斯大果沙棘长势最好,保存率为100%,小叶锦鸡儿的保存率为88.23%,萱草的保存率为62.15%,紫穗槐和苜蓿全部死亡;在人工种植模式中,俄罗斯大果沙棘与小叶锦鸡儿行间配置模式效果最佳,俄罗斯大果沙棘与萱草行间配置模式、小叶锦鸡儿与萱草的配置模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陕北风沙区铁路沿线退化低效防风固沙林体系植被群落为对象,在全面调查研究与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针对该区域复杂的地貌环境、立地条件及铁路两侧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与路基边坡生物防护植被建设的实际需要,筛选总结提出了适合不同立地类型区铁路沿线防风固沙林体系改造建设的结构优化配置模式和铁路路基边坡生物防护植被建设结构优化配置模式,为陕北风沙区铁路沿线两侧及路基边坡综合治理及有效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昆明市近郊为例,分析了制约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对植被恢复中的植物种类选择、种植模式配置、高效节水补水措施等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贵州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及树种选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与北方区沙漠化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症结所在。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山区石漠化区域的核心地段,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与治理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改善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基于前人研究基础,综述了石漠化成因及主要类型划分,结合已有植被恢复生态学理论,系统阐述了贵州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现状,并揭示了影响植被恢复效果的重要关键因素。此外,专门针对树种选择技术研究展开了相关论述,总结了现有的主要恢复模式、关键物种配置模式,并分析了现存模式的优劣,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改善废弃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3年的试验。通过分析其成活率或保存率、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改善情况,研究各模式对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乔灌草配置模式(A5):构树+胡枝子+香根草最适宜该矿区植被恢复。为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生态建设,为赣南等南方矿区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人工植被配置模式,调查试验区和对照区中的林下草本生物多样性以及乔木、灌木生长状况,并与自然恢复区、裸地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区油松+沙棘配置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最好。分析和量化试验区与对照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对比试验区综合生态效益与对照区的综合生态效益结果为:油松+沙棘模式优于杏树+沙棘模式优于油松+柠条模式优于自然恢复区植被优于裸地。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可以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宝山矿区废弃地植物配置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山矿区的植被和土壤开采时间的调查与分析,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划分了4种矿区废弃地类型,提出了各类型的土壤改良措施,并对4种类型的废弃地进行了植物的有效配置,提出了多种植物配置模式,为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衣庵溪湿地公园植被恢复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津市毛里湖流域的白衣庵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为例,立足湿地公园自然条件,提出湿地植被恢复应从湿地地形地貌改造、湿地植被群落修复、植物配置优化、植物种植管理、观赏性植物应用等方面入手,探讨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被恢复的原则、有效措施和科学方法,为今后湿地修复建设,营造优美湿地环境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将连云港市区分为东部沿海区、中部平原区、西部丘岗区3个生态建设类型亚区,针对各亚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总体治理思路和包括植被恢复方式、树种选择及配置、技术支撑等方面内容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甘肃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与重建的环境和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提出了物种选择及搭配、模式布局、植被建植和促进恢复等技术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尺度、社会运行机制、资源协调配置等政策导向,从而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持续恢复,消除区域甚至全国生态退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湖北库区水源涵养林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典型调查结果表明:丹江口湖北库区周边森林植被类型主要为马尾松—栓皮栎—茅草、马尾松—白刺花—茅草、松柏混交林和以栓皮栎为代表的阔叶林,且大多是人工针叶林,地带性阔叶次生林较为少见。通过结构与功能分析表明,库区森林植被特征表现为林种结构、林内空间结构和林龄结构单一,林分老化、退化现象严重,林分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下降。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林分改造技术措施,为库区生态林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东大山天然林区及周边森林植被的特征,生物多样性所受到的威胁,提出了扩大自然保护区、实现社区共管、进行封山育林等的植被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临沧市境内。该区域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分布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区域植被的研究。文章以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沿江两岸低海拔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分析该区域植被类型及其物种组成,以期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在沿江两岸海拔750~1400 m区域,共计发现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及8个群落类型。除季风常绿阔叶林外,其他7个植被亚型均为本次调查新发现,其中热带季雨林与暖热性针叶林是研究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而暖热性针叶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受破坏较大,分别产生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和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而干热灌丛则小面积分布。并根据澜沧江周期性枯水期出现的狗牙根群落,新提出河流消落带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徐州市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徐州市森林的总生物量是1 397.81万t,其中,杨树林1 209.07万t,侧柏林52.39万t,银杏林34.04万t,杂木林46.62万t,灌木经济林44.51万t,其他灌木林11.18万t.分析了其特点,为全面核算森林生态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1997、2007、2017年长株潭3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Landsant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湖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收集,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等三个参数的计算和统计结果来揭示长株潭城市群1997—2017年的森林植被生长状况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植被主导发展趋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植被生长状态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植被主导表现为退化趋势。2008—2017年间,该区域的植被生长状态回升并超过上一时段,植被覆盖度升高,植被主导表现为明显的改善趋势。基于此,以建设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契机,本文提出了优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重点建设城区绿化,加强城市绿线和生态红线保护,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恢复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现状和治理模式的实地调研,研究和分析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机理,对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四川丘陵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地块破碎,森林覆盖率低,人工低质低产林较多,这些特征影响了林权改革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因此,探讨四川丘陵区林权改革后森林经营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四川丘陵区典型代表县三台县为例,分析了丘陵区林权改革后森林经营利用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经营利用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EOS/MODIS遥感监测在甘肃迭部重大森林火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许东蓓  梁芸  蒲肃  杨兰芳  何金梅 《林业科学》2007,43(2):124-126,F0003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在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森林火灾是生态环境的一种重大自然灾害,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几十万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林火有上升的趋势(舒立福等,1997).  相似文献   

19.
根据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调查和研究资料,论述了长江流域历史上自然植被的破坏情况,指出自然植被的破坏历史,就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发展史。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50年代与80年代森林覆盖率比较和森林现状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破坏十分严重,目前森林覆盖率平均只有19.5%;同时库区自然植被出现逆向演替,即植被退化,并指出了植被退化的一般规律。根据对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侵蚀和产沙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表明这一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面上来源是沿江的农田,库区长江河谷两岸大量存在的崩塌和滑坡也是侵蚀产沙重要的点来源。通过对三峡库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侵蚀程度、面积和比例的统计分析,反映出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状况是随着森林植被的逆向演替而相应发展和加剧的,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