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2013年7月绥中县西甸子镇的一些‘乔纳金’‘嘎拉’苹果树发生类似褐斑病的叶片病害,严重的全树叶片发病,继而大量落叶.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专家现场勘察并取样化验,认为是一种新型病害——炭疽叶枯病.据报道,巴西最早于1988年发现苹果炭疽叶枯病,1999年美国也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在我国,2010年江苏丰县首次大范围发生,继之近几年来在黄河故道苹果产区(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接续发生.2011-2013年在陕西礼泉、兴平一带大面积发生.我县地处辽宁省西南端,与河北省接壤,而发生该病的西甸子镇果园恰好位于与河北省交界处附近.这表明该病已由关内扩展到关外,进入辽宁苹果产区.据我们监测,该病今年仍限于西甸子镇的一些苹果园,而往东的前所、高岭、前卫、沙河直至大台山果树农场,目前尚未发现该病发生.省内其他苹果产区也尚未有发生该病的报道.说明该病目前仍仅限于辽宁省西部边境地区.  相似文献   

2.
茄科蔬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李明远 《中国蔬菜》2004,1(6):57-58
番茄、茄子、辣椒(甜椒)的白粉病在我国已不是什么新病,早在1919年台湾即对辣椒白粉病有过报道.在大陆1941年前后也有一些关于辣椒白粉病的记载,当时主要分布在云南(1941)、四川(1948)、广西(1964)等地.笔者1971年在河南、1981年在北京见到此病,但是发生都非常轻,一般不需要进行防治.自21世纪以来,该病在许多地方频频发生.如2002年宁夏固原地区发生辣椒白粉病,给辣椒及甜椒的产量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目前在北京地区辣椒白粉病已成为保护地需要防治的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山楂丛枝病是山楂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北部山楂产区均有分布。植株发病后产量锐减,严重者几年后即死亡.为研究探索此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于1990-1991年进行了改土、移栽、嫁接等试验,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一、症状山楂丛枝病在河北、辽宁、北京地区均有发生,个别地块发生甚为严重.植株发病即不能形成花芽,枝条生长衰弱,发病严重时,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4.
部分葡萄品种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葡萄病害,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年份发生较重.2002年,葡萄霜霉病在北京地区大面积发生,病情较严重.我们于2002年秋,对我所葡萄资源圃内的113个葡萄品种(品系)的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疆温宿县1998年首次在苹果树上发现二斑叶螨,后该虫逐步蔓延到杏、梨、枣、核桃等果树上,且危害有加重趋势.2010-2012年,我们对其在核桃树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总结. 1 发生规律 二斑叶螨1年发生10~12代,以受精雌成螨在主枝基部夹缝内、枝干翘皮下、杂草根部和落叶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出蛰.出蛰雌成螨先集中在蒲公英、苦菜、灰藜等杂草上取食,4月份以后陆续上树为害.第1代卵的孵化盛期在4月中下旬.第1代发生整齐,以后则世代重叠.9月上中旬随气温下降陆续下树越冬.  相似文献   

6.
梨大食心虫是为害梨树芽、花及幼果的主要害虫,在辽宁省绥中县历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2001年呈灾害性大发生,在辽宁省绥中县致使2万hm2梨园中县减产31%.  相似文献   

7.
甜菜夜蛾又名贪夜蛾、玉米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为世界性、多食性、暴发性害虫.自1999年甜菜夜蛾在我省大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关注甜菜夜蛾在我省的发生情况.现在将2000年来我省甜菜夜蛾发生情况做一总结、分析,为未来我省甜菜夜蛾发生趋势预测积累历史资料,以便更准确预测预报,服务生产. 1 2000年以来我省甜菜夜蛾发生特点 1.1 大部分年份偏轻发生,蔬菜田发生程度重于秋粮田 表1是2000年至今河南省甜菜夜蛾在蔬菜和秋粮上发生程度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秋粮上只有2000年中度发生,其它年份都是偏轻或轻发生;在蔬菜上2000、2002、2006、2007年中度发生,其它年份均偏轻发生.总体上,蔬菜田发生程度重于秋粮田.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是果树上常见的重要害虫,可危害梨、桃、李、杏、苹果、樱桃等多种果树,在各梨产区普遍发生.特别是多种果树混栽区发生较重.外界条件适宜时,很易造成流行危害.在宁陵酥梨区有梨、桃混栽的情况.2006年梨小食心虫在宁陵县梨区大发生,虫果率一般为30%~50%.从2006年冬季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温带地区为害尤其严重,1906年在欧洲首次报道,1957年北美佛罗里达报道发生,1960年我国江西省报道发生,但由于当时保护地种植面积小,该病较为少见,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辽宁省瓦房店市的保护地内,该病大面积连年严重为害,由于对致病病原菌缺乏研究,对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近年来该病已遍及全国各地,温室、露地都有发生,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成为栽培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旋纹潜叶蛾1978年在我场果园开始发生,由于没引起足够重视,1979年全国成灾,有15%果树9月份严重地落叶,影响了果树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直接影响了当年和来年的果品产量、质量. 该虫在我场一年发生四代,通过观察看出:1.旋纹潜叶蛾在我场一、二代发生比较整齐,三、四代有重叠发生的现象. 2.成虫羽化20小时以后气温在18℃以上,方能交尾产卵.卵孵化期一般为6—8天,幼虫至老熟为害期一般为14—20天.蛹期为13—17天(越冬例外). 3.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期与当地气温变化关系密切,气温上升越高,羽化越快,羽化高峰出现越早,延续时间短,比较整齐.一般月平均…  相似文献   

11.
腐烂病是苹果树主要病害,在全国苹果产区均有发生,且呈蔓延之势,甚至有些4~5年生的幼龄树也有感染.笔者总结了陕西乾县梁山双矮苹果基地腐烂病发生原因、侵染特点和综合防治效果,供果农参考. 1 发生原因 腐烂病的发生与树势衰弱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0.4%时,果树不能结果;含量0.4%~0.6%,每亩只能有400 kg左右的产量;含量0.6%~0.8%,果园可达到一般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县套袋红富士苹果果面多有红色病斑发生,一般有斑果率在15%~20%.2005年由于气候干焊,尤其是采果后气温偏高,更加重了红色病斑的发生.一些防治失当的园片发生达到了高峰,最重的有斑理想率高达70%,重病果一个果实上有20~30个小红斑.  相似文献   

13.
苹果绵蚜原发生于美国,1914年传人威海,1929年由日本传人大连,其后烟台、大连地区发生较重.我镇于1989年在解戈村发现有零星发生,至1996年已扩展到6个村106hm2苹果园,主要危害红星、富士、金矮生等品种,富士以矮化中间砧的长富2号为重,共计6万多株,发病率近50%.  相似文献   

14.
从2005年开始,笔者在陕西省礼泉县骏马乡坡北村推广沼液叶面喷施技术,与未喷沼液的同品种苹果树比较,喷施沼液的果树叶片厚、色绿、有光泽,病虫害发生率降低.连续使用沼液叶面喷施2年以上的果园,早期落叶病基本没有发生.来年新梢发生早而整齐,苹果果面光洁、耐贮运,并可增产20%左右.以下就王广强、苟争耀等5户在红富士苹果上喷施沼液情况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在昆明市呈贡县晨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基地,在联体蔬菜大棚内对不同耕作条件下,彩椒上温室白粉虱成虫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温室白粉虱在5月至10月问有3个发生高峰期,连作棚的发生高峰期分剐为5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而生地棚的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连作棚温室白粉虱成虫发生数量高于生地棚;生地棚中发生数量低于四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广东郁南县利用性引诱剂诱集桔小实蝇,进行其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郁南县内有桔小实蝇发生, 6-9月是其发生盛期;10月虫口密度逐渐下降,11月到翌年3月种群数量很低.  相似文献   

17.
糠片蚧是我县柑桔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约占柑桔园中常发生的介壳虫的54%.过去由于对糠片蚧的发生认识不足,又缺乏正确的测报技术,防治效果差,致使果树和果实受害严重,果质低劣.笔者从1990—1992年作了认真的观察和调查、发现糠片蚧在我县的发生有其特殊的规律,因此,在防治策略上也要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9种杀菌剂对香蕉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上的一个重要病害,1874年Joseph Bancroft在澳大利亚首先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04年该病在美国的夏威夷首次发现,1940年Snyder和Hansen将该病命名为Fusarium oxys- porum f.sp.cubense (E.F.Smith)Snyder et Han- sen。现在所有香蕉种植区都有该病的发生。1967年我国台湾报道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我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引种的粉蕉上发现了枯萎病;1983年广东省中山、新会等地出口蕉种"过山香",因感染枯萎病而全部毁灭。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轻的在10%左右,严重的在30%~40%之间。  相似文献   

19.
辽西北地区桃小食心虫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连续4年对彰武镇部分果园的调查结果表明,'苹果梨'桃小食心虫蛀果率平均高达20%,最高为60%.为了摸清桃小食心虫在本地区的发生规律,彰武镇果树站于2005、2006年在建华果园对桃小食心虫幼虫出土期和成虫发生期进行测报,并于2006、2007年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防治,虫果率控制在3%以下,'苹果梨'价格由治理前的0.40元/kg,提高到2.00元/kg,提高4倍.……  相似文献   

20.
连城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连城县是福建省主要的油栋产区之一,现有油榇1 100 hm2,2009年产量达1.06万t.以往该县在普通李上极少发生李袋果病,在油栋上尚未发现有李袋果病发生.国内外关于油(桍)发生李袋果病的报道也极少.2011年3月中下旬,该县西北部的四堡、北团、罗坊和中高海拔的文亨、曲溪、姑田等乡镇油(桍)园大面积发生了李袋果病,病果率0.6%~4.7%,严重的达7.3%.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分析,认为果园失管及花期低温是李袋果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指导果农进行防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