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十多年来, 吉林省通化市推广育蜂治螟,累计防治面积近百万亩。但由于育蜂靠国家投资,放蜂不收费,影响了这项措施的扩展,防治面积逐年减少,螟害率回升,以致玉米产量损失率达10~18%。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经吉林省植保站倡导,由通化市农科所、梅河口市农科站、双兴乡农科站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扶助赤眼蜂科技专业户繁蜂,并实现一户包一乡放蜂任务,因此,1985~1986年放蜂面积达到20万亩。放蜂地玉米螟卵块寄生率为66.6%;卵粒寄生率  相似文献   

2.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菜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在山西省夏县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菜园每亩释放10000—15000头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卵的寄生率可达73.91—80.76%;整个生长季节,其它蔬菜害虫卵的寄生率也比不放蜂菜园的显著为高。 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6—8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和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卵的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6.0—80.76%和60.69—80.71%;不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寄生率都很低。 利用菜园早期接种释放赤眼蜂,可以大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种群。一亩菜地能繁蜂70万头,对多种菜虫和棉虫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1983—1984年夏县每年菜园放蜂面积达4000亩,受益的毗邻棉田为21000亩。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巷叶螟取得一定的成效,七七年试验要求:1、进一步观察赤眼蜂防治卷叶螟效果的稳定性;2、赤眼蜂和黑光灯结合的综合防治效果;3、当地蜂种和外引蜂种效果比较;4、几点技术的改进。现总结如下: 一、一九七七年防治效果情况: 今年放蜂防治稻纵卷叶螟582亩(其他90亩不计在内)在三个公社五个大队进行。试验证明,放蜂治虫效果基本稳定,如升山公社东方红大队共防治80亩,其中有26亩用药防治;塘甸公社大兴、和平大队灯蜂结合100亩,基本上未用农药;新溪公社农星、  相似文献   

5.
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资助下,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及14个协作单位与加拿大Guelph大学合作完成了“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研究项目。 三年(1986~1989)来完成了赤眼蜂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筛选出多种农田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优势种及种型;完善了繁蜂技术及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田间应用技术。放蜂防治面积累积近千万亩;在赤眼蜂人工卵繁殖技术、滞育冷藏技术方面也有进展。并大量培训了科技  相似文献   

6.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甘蔗螟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1983年引自美国,经多年观察研究,该蜂具有易繁殖、耐高温、雌性比高等优点。自1986年3月中旬至6月底,在广东省番禺县800亩蔗田放蜂9批,累计每亩放蜂量5.5万头,其寄生效果显著高于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  相似文献   

7.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2000年在吉林稻区开展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放蜂面积6.7hm2,放蜂360万头。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为44.21% ,枯鞘株率平均为1.21% ,平均防治效果达55.84%。气候对螟黄赤眼蜂寄生行为影响很大 ,多雨 ,蜂卡潮湿 ,影响寄生蜂孵化 ;阴雨不利于寄生蜂活动 ,寄生率低。经大面积放蜂后 ,培养自然种群对保持生态平衡 ,减少农药用量 ,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1年6~7月在密云县河南寨镇北单家庄村13.3hm2露地番茄田,应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r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及近年筛选出的本地优势蜂种(种名待鉴定)共3种蜂进行不同蜂种不同蜂量防治番茄二代棉铃虫试验。每种蜂均设667m2放蜂量5万头、7万头、10万头3个处理。各处理放蜂均从见卵初期开始,每隔5d放1次,共放3次。另设空白对照。试验结果(表1)说明:1)3种赤眼蜂中,以本地蜂种和螟黄赤眼蜂防治番茄二代棉铃虫的效果最明显。本地筛选蜂种寄生率达98%~100%,其次是螟黄…  相似文献   

11.
尹英华 《植物保护》1981,7(6):41-41
如何正确评价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问题,有的同志有怀疑,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能够提高螟卵寄生率,压低虫口控制为害。 自1974年,我县一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2代玉米螟,1980防治面积22.8万亩,放蜂区较对照区寄生率显著提高,历年稳定在80%左右(1978年为78.98%、1979年为81.91%,1980年为78.71%),但自然寄生  相似文献   

12.
拟澳洲赤眼蜂——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赤眼蜂中,哪一种是优势种?在应用上哪一种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最好?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自1978年以来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工作,现把结果报导如下。 (一) 1978年8月16日大豆食心虫产卵初期,我们在环城等5个公社的150亩大豆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每亩40,000头,设对照区。放蜂后每6天调查一次,结果列如表1。从表1看出,放蜂区大豆食心虫卵平均寄生率为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麦田蚜茧蜂的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江 《植物保护》1985,11(2):50-50
从1978至1983年对麦田蚜茧蜂的保护利用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 Haliday)占78.2%、烟蚜茧蜂(A.gifuensis Ashmead)占17.9%、阿维蚜茧蜂占1.3%、麦蚜茧蜂占2.1%。 1978年以来我市播种小麦面积累计221.95万亩,保护利用蚜茧蜂的面积161.38万亩,占麦田面积的72.7%。1978、79、81年的利用面积均在30万亩以上;1983年27.8万亩麦田全部利用,减少用药1—2遍,每亩节约农药费0.5—1元。增加了自然界天敌总数,减轻了环境污染。1981年5月中旬城关公社有些地块麦蚜发生较重,要求3天内  相似文献   

15.
国家科委为了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推动生物防治工作”的指示,于1983年6月1—6日在江苏常州市召开了生防科技座谈会。 生物防治是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天敌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展保护利用有一定进展。如北京市赤眼蜂放蜂面积402万亩;湖南省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防治飞虱等害虫达300万亩;江苏省1982年在350万亩棉田采取保护利用天敌为主的综  相似文献   

16.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于贵州省都匀市组织开展不同释放高度和不同放蜂点密度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应用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粒具有明显的寄生作用,蜂卡置于稻株上部叶片内、距顶端10 cm,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每次放蜂10 000头/667m~2,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对稻纵卷叶螟卵平均校正寄生率达40.88%,平均防治效果为64.29%;大田示范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最高达69.20%,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7.09%,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稻螟赤眼蜂释放技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2016—2018年在贵州省都匀市开展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放蜂次数及放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按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每次放蜂1万头/667m~2,蜂卡置于稻株顶端下方10 cm,对水稻二化螟卵块校正寄生率和防效分别为53.21%和65.21%,显著高于其他4种放蜂处理,控害效果较好。大田示范放蜂区对二化螟卵块平均校正寄生率和相对防效分别达55.50%和71.03%。稻田蜘蛛平均150头/百丛以上,黑肩绿盲蝽平均850头/百丛以上,分别是农民自防区的8.4倍和13.7倍。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既控制了二化螟为害,又保护了稻田天敌。  相似文献   

18.
广赤眼蜂滞育及贮存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朱涤芳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2,14(4):173-176
贮存蜂种是赤眼蜂大量繁殖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常温下繁育的蜂不耐冷藏,一般经2~3个月以后,蜂不能羽化或羽化的蜂生活力弱,以致限制放蜂面积和影响防治效果。通过改进繁育技术,人为诱导赤眼蜂滞育,可提高蜂的生活力,使其耐冷藏,便于积累大量蜂种供大面积释放,蜂种得到复壮,保证田间散放优质蜂,提高防治效果。对赤眼蜂滞育的研究,原苏联居领先位置,我国近年亦有涉及这方面的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19.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20.
赤眼蜂防治荻芦茎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芦禾草螟(C.lutellus Mostchuleky)等茎螟是洞庭湖区为害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大害虫。从1984年起利用赤跟蜂防治这类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尤其适于苇田生态环境。初次放蜂的苇田,于棘禾草螟第一代始盛卵期、盛卵期和盛卵末期3次放蜂效果最好。亩放蜂量5—6万头,盛卵期放蜂量应占全部放蜂量的三分之二。放蜂点距离以10米为宜。连续放蜂2—3年后,亩释放量可缩减至3—4万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