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江县是怎样夺取杂交早稻高产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是我县一季稳产高产的粮食作物,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0%左右。但当前早稻品种单一,多年种植的浙辐802抗性降低产量下降。为使我县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出路之一就是扩大杂交早稻面积。 1980年以来,全县积极种植杂交早稻,1988~1989年两年,共种植16.3万亩,通过组织验收,杂交早稻比常规稻亩增54.45公斤,增产13.2%。并出现了大面积的丰产片、高产丘。如:肥田村1989年种植杂交早稻1014亩,亩产468公斤;木瓜乡南塘村村民余程林0.8亩,亩产687.5公斤。献冲乡泗洲村张卫民,8亩杂交早稻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常规稻亩产增87.5公斤。杂交稻抗性较…  相似文献   

2.
上犹县位于赣南的西部,是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县之一,粮食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摆脱困境,该县在“七五”期间大力抓了杂交早稻的推广。由1984年试种35亩到1990年全县早杂面积达6.225万亩,占早稻播面的56%。早稻总产比1985年增加5803吨,年递增3.5%,亩产提高34公斤,年均递增2.1%。上犹县在发展杂交早稻的主要经验是: 一、抓示范样板田 该县种植杂交早稻七年来,试验示范的累计面积达4万余亩,都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经济效益。如1990年在全县示范推广的2.01万亩威优华联2号样板,平均亩产达501.5公斤;尤其在寺下乡抓的四千亩连片高产栽培示…  相似文献   

3.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4.
<正> 一、马铃薯在我县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马铃薯是川边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解放后,我县马铃薯生产发展很快.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为8.62万亩,总产386万公斤,1985年发展到28.3万亩,总产达到4054.5万公斤,36年面积增长了2.9倍,产量增长了9.5倍,人均占有量增长了5.4倍. 1985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的22.4%,占小春粮食作物面积的58.9%,产量占全县粮食作物产量的21.7%,占小春粮食作物产量的61.7%,农业人均83.5公斤.  相似文献   

5.
花生是牵动我县农业经济命脉的作物,建国以来,发展很快。1966年全县32.6万亩,平均单产164公斤,总产5346万公斤,比1950年单产提高43.9%,总产增加74.1%。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花生生产又有新的飞跃。1984年全县37.9万亩,平均单产253公斤,又比1966年提高54.4%,总产增加79.4%,并且历年还出  相似文献   

6.
(一) 我县地处湘东北,属丘陵山区。过去晚稻产量一直低而不稳,1977年以前单产在300斤左右。自1977年以来,随着杂交晚稻的不断推广,晚稻单产逐渐上升到500、600、700斤,到1983年达到853斤,1985年更有新的进展,尽管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由于杂交稻优势强,仍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全县实插晚稻49.3万亩,其中杂交晚稻45.2万亩,占91.7%。晚稻种植面积虽比1984年调减了7500亩,但总产达到4.43亿斤,比1984年增产3120万斤,增长8.7%,比历史最高的1983年仍增产1042万斤,平均单产897.5斤,比1984年提高83.6斤,增长10.3%。比1983年也高44.5斤。总产…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有稻田约4800万亩,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稻以来,水稻产量持续上升,现单产已超过400公斤,其中杂交中稻单产近500.公斤。四川东南部沿长江流域的浅丘低坝地带,年平均气温约18℃,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700~5900℃,日平均气温稳定≥12℃的初日至≥20℃的终日历期为190~200天。3月上中旬播种早稻可于7月中旬收获,且本区冬水田面积约为稻田的60%,计1000万亩以上,适于种植双季稻的稻田约500万亩。但因品种、栽培技术不配套,生产设施差等原因,目前双季稻面积还不足100万亩。近年试种杂交早、晚稻,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单产显著提高,大面积双季稻…  相似文献   

8.
邵东县从1965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到1980年,全县稻谷总产370690吨,单产为396.5公斤,为解决我县人们的温饱问题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来,我县水稻生产发展缓慢,早稻生产徘徊不前,早稻单产有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到1986年,稻谷单产从396.5公斤增加到421.6公斤,其中早稻单产却从450公斤下降到了410公斤,递减率为1.6%。1984年以来,连继三年早稻减产,严重阻碍了我县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县原来是个双季稻区,五十年代中期推广稻田冬种小麦。由于晚稻收刈迟,早稻插秧早,土质粘重,小麦单产低而不稳,1953—1969年平均每年播种6.7万亩,单产56公斤。经过不断探索小麦生长发育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逐步总结适应我县小麦生态条件的栽培技术,1970年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改变了小麦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无论播种面积或单产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4—1988年平均每年播种14.1万亩,单产  相似文献   

10.
桃源县历来有种植油菜的习惯。近几年来,油菜面积、总产都有所发展。1986年实收油菜42.05万亩,总产2.2吨,比上年扩大18.90万亩,增加总产0.5万吨。1989年油菜面积达到57.96万亩,总产4.7万吨,单产81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桃源县油菜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发展稻田种植,稻田油菜已种到40多万亩,其中三熟制油菜约占80%。在油菜生产发展的同时,早稻生产也取得同步发展。1986—1988年,早稻平均单产为310.7公斤,比“六五”期间增加31.7公斤,增产11.4%.如何正确处理好油菜与早稻的季节矛盾、夺取粮油双  相似文献   

11.
龙海县双弟农场巩固发展茶叶生产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坚决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茶叶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九八二年茶园面积达3万亩,产量上500吨,比一九七八年茶园面积增加55%,产量增长48%。可是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茶叶产销疲软,加上物价调整后生产成本提高,全县茶叶生产出现滑坡。一九八九年全县茶园面积仅存16448亩,产量445吨,平均单产32.7公斤,比一九八二年面积减少45%,产量减少10%。而双弟农场多年来茶叶生产形势一直看好。该场现有茶园面积2840亩,其中可采面积2830亩,年产茶175吨,平均单产61.8公斤。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2.
早稻是我省一季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来,杂交早稻新组合的育成和推广,打破了早稻产量长期徘徊的局面,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我省1986年种植15万亩,1988年达49万亩。杂交早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比常规早稻亩增50公斤;龙游县农民鲁月行种植1.18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广种植杂交早稻、扩大双杂面积是当前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但育秧难、用种量大是阻碍杂交早稻推广的一大难题。我县在多年的早杂推广中,着力改革育秧技术,由湿润育秧改为地膜湿润、板田育秧,继而总结推广了地膜通气营养土育秧新技术,使全县杂交早稻面积由1985年的4450亩,1991年扩大到76720亩,占早稻面积的70%,粮食连续七年夺得丰收。 一、模式及做法 地膜通气营养土育秧是集地膜湿润育秧、板田育秧、场地小苗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组合型育秧方法。其组合模式可概括为四句话:通气秧田的底子、营养土层的面子,地膜覆盖的架子,中苗带土的秧子…  相似文献   

14.
杂交早稻“威优35”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周坤炉用成优20不育系与26窄早恢复系配制而成。我县桥墩、灵溪区1984年从福鼎县引进少量种子试种,面积约30亩,其中沪山乡百丈村3.3亩,平均亩产为542公斤,农户金钦标种植1.179亩,平均亩产达577.3公斤,比当地常规品种亩增164公斤,增产40.2%;1985年全县威优35试种面积为1010亩,据25.37亩调查,平均亩产491公斤,比竹菲10号、竹科2号、矮青3号等其他中迟熟品种平均亩产408.5公斤,亩增82.5公斤,增产20.2%;仓桥乡农科员吴传坤种植1.3亩,平均亩产达564公斤,比当地同熟品种增产约3成;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15.
我市自1983年到1986年,全市累计种植杂交中稻299.98万亩,总产稻谷157.45万吨,四年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其中1983年杂交稻面积99.77万亩,平均单产517.5公斤,1984年面积90.13万亩,、平均单产538公斤,1985年面积57.79万亩,平均单产518.4公斤,1986年面积52.29万亩,平均单产523.5公斤,四年平均单产为524.9公斤,比常规稻平均增产52.7公斤。四年累计共增产稻谷15.81万吨,还出现了不少丰产片和高产田块。1986年经县、区、乡三级实地验收,武进县魏村乡新华村125亩汕优63丰产片,平均每亩实产735.3公斤;九里乡金星村农民蒋或明2.84亩汕优63,…  相似文献   

16.
1989年我县杂交水稻制种,全县实收面积5200亩,亩产种子112.2160万公斤,平均亩产215.8公斤。其中早熟组合面积432亩,亩产165.2公斤,中熟组合面积3171.4亩,亩产231.6公斤,迟熟组合面积1597亩,亩产198.1公斤。比历史上最好的1988年亩产214.6公斤亩增1.2公斤,并出现亩产225公斤的乡  相似文献   

17.
一、全县花生生产概况 我县位于鲁东南,属丘陵山区,全县二十个乡镇,5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1万人,耕地面积80.24万亩,常年种植花生25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30%,占种植业经济收入40%以上,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但是由于土地薄,肥力低、技术落后,经常出现季节性干旱,花生产量长期处在低产水平。1972年前20万亩左右,单产不足100公斤;1982年前23万亩左右,单产不足140公斤。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1987年杂交稻面积不到2000万亩,仅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5%。1990年杂交早稻2271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43.1%,杂交晚稻3240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7.4%,并选选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组合,两系法杂交稻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9.
1989年湖南省种植杂交早稻481.42万亩,比1988年扩大94.12万亩,总产21.04亿公斤,平均亩产437公斤。 在连续遭受几次阴雨寡照不利气候影响的条件下,杂交早稻比常规早稻较好地经受了考验,显示出明显的增产优势。据省、地两级联办的14个基点验收924亩杂交稻,平均亩产511. 6公斤,比常规稻增产10.3%。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双峰县大林乡,示范5019亩,平均亩产578.8公斤,比常规稻亩增66.2公斤,增产12.9%。 杂交早稻增产的原因,除各级领导重视外,在栽培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改进了浸种催芽和育秧技术。普遍推广了强氯精消毒,温水浸种,多起…  相似文献   

20.
改造低产茶园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天 《福建茶叶》1994,(4):31-32
一、我县茶叶现状(一)我县现有茶叶面积15768亩,投产面积12998亩,1993年茶叶总产量为347吨,平均单产仅267公斤,茶叶单产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产茶园所占的面积大,有11050亩,所以提高单产是我县茶叶生产能否上去的关键。(二)我县低产茶园大体上有两种类型:1·一类是30-40树龄的老茶园,全县大约有4000亩,主要分布在南阳镇,管理粗放,呈半荒芜状态,单产甚低,一般亩产不过10-15公斤。2.另一类是条栽的常规茶园,是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发展的比较集中连片的茶园,不少菜园由于建园质量不高,缺株、断行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