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狐狸属食肉目,犬科动物,因其毛皮质量优良、制裘性能好、经济价值较高,是特种养殖致富项目之一.我国从1956年开始人工饲养狐狸,1995年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由于饲养中对防疫重视不够或疫苗使用不当等,常导致狐狸发病,狐狸自咬症就是养狐场的常见病之一,狐狸发生自咬症后,比正常狐食量大,一发病后的成狐皮内层无油脂,皮张质量差,难以销售,给养狐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 狐狸属食肉目,犬科动物,因其毛皮质量优良、制裘性能好,经济价值较高,是养殖场重要的饲养动物之一。我国从1956年开始人工饲养狐狸,1995年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由于饲养中对防疫重视不够或疫苗使用不当等,常导致狐狸发病,狐狸自咬症就是养狐场的常见病之一,孤发生自咬症后,比正常孤吃食多,不长个,在笼内转圈嚎叫,发病后的成狐皮内层无油脂,皮张质量差,难以销售,给养孤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养狐户的养殖积极性。目前我国许多狐场均有该病的发生,是养殖场和养狐专业户最头疼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孤狸自咬症的发病规律、发病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给予探讨,以期对有关人员有所帮助。1 发病规律幼狐长到1.5~2千克时常发生此症,急性的几个小时内自咬死亡,慢性的8~10天咬一次,随着狐龄的增长,发病周期为每周咬一次,也有的半月咬一次。2 发病原因2.1 营齐不良多年来人们一直主张不喂肉,选用配方饲料喂狐。解剖证明,正常狐肠表层油脂较厚,病狐肠表层一块一块黑斑,表层没有油脂。2.2 环境影响笼舍通风性差,活动范围较小,加之所处庭院狭小、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等,受严重噪音影响,也容易发生此症。  相似文献   

3.
狐咬尾症是养狐业的大敌,其病因复杂,说法不一,也是很难医治的一种疾病.笔者多年来应用中西药结合疗法治愈狐自咬症50余例.效果颇佳,现简介如下,供参考.1 病例介绍1998年8月20日,肇源镇杜芳饲养8只母狐,产下的仔狐45只,先后有23只仔狐发病求诊.主诉:几天内狐尾咬光,皮肤咬破,鲜血淋漓,并从创口溢出少许的渗出物,痛痒难忍,狂叫旋转不安,食欲减少.检查:其中三只狐后躯被毛咬光,频频嘶叫而造成狐群不安,体温,呼吸,心跳均无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狐狸的自咬病直接影响着毛皮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在养狐业中被公认为不治之症。1发病情况自咬病是长尾肉食动物的常见疾病,尤其以北极蓝狐发病最为敏感。据统计,患病狐死亡率70%以上。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成年狐多在配种期和产仔期发作,幼狐多在8~10月份发作...  相似文献   

5.
1 发病情况 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是由阴道加德纳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各毛皮动物饲养场广泛发生,给养狐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有调查发现,狐狸发病的阳性率为5.30%,其中北极狐高达8.75%.2006年辽宁凌海某场饲养狐狸万余只,近年来出现屡配不孕,或配种结束后排出少许血色分泌物,或在妊娠期间发生流产,繁殖率极低.养殖者于6月初送病狐和死狐到本实验室求诊.  相似文献   

6.
蓝狐属于食肉目犬科动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长远看狐皮市场看好,需求量大,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狐狸自咬症发生严重。据调查,某养狐场有近15%的自咬症狐狸,这样造成皮张破损,毛皮一文不值,给养殖场(户)带来很大损失。因此自咬症成为困扰养狐业的一大因素。1症状自咬症  相似文献   

7.
养狐狸是近几年国内新兴的高效畜牧业项目.狐狸属犬科动物,是珍贵的毛皮动物品种.目前国内外人工饲养的主要有两属,即狐属和北极狐属.狐属有银狐(即银黑狐)、赤狐、彩狐;北极狐属有兰狐、彩色北极狐.彩狐和采色北极狐是狐属和北极狐属中毛色变异出来的突变种、人们称之为彩色狐狸.狐狸的毛色变异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狐是犬科动物,人们常称为狐狸,是珍贵毛皮动物,目前人们饲养的主要有蓝狐、银狐、彩色狐狸。狐皮是世界裘皮业三大支柱之一,有“软黄金”之称,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一、农家养狐业发展的历史概况农家养狐始于1860年,加拿大农民道尔顿将从野外捕捉的野生银狐进行家养驯化,以后传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在美国、加拿大、芬兰、挪威、丹麦、波兰、日本、俄罗斯等国养狐业已很发达。1988年世界狐皮产量已达421.6万张。我国对野生狐皮加工利用的历史悠久,但养狐取皮却起步很晚。国内养狐始于1956年,到60年代被调整下马,80年代又…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北极狐饲养场户狐自咬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明显增加、危害严重,给养狐专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发病情况东营县养殖专业户李某饲养北极狐106只,期中母北极狐16只,北极狐仔90只,生长发育良好,现每只仔重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小规模养狐户在饲养过程中狐狸发病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提出改变养殖环境,做好环境卫生,养殖户应在注射犬瘟热疫苗后再进行仔狐调配,及时注射犬瘟热、乙脑、肠炎疫苗等措施,提高养狐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正>狐自咬症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无特异疗法.1994年8月以来,我们对3个饲养户的6只病狐进行了治疗,并对其饲养的39只狐改变了原来的饲料配方.5只病狐一次治愈,1只治愈后又多次复发,对其采取脖套法后,病情稳定一个多月未见复发,其它狐自1994年10月以来未再出现自咬症,效果较好.河北省乐亭县城关镇五街某户饲养3个月的蓝狐12只,1994年8月中旬有2只狐发生自咬症,即来我站求诊.  相似文献   

12.
狐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饲养的珍贵毛皮动物,发展养狐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养殖户要获得好的养狐效益,在有良好种狐的前提下,必须抓好狐的饲养管理,尤其应搞好种狐配种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1配种前的准备期1.1准备配种期的饲养要点成年种狐由于经历了前一个繁殖期,体质仍然较差,而育成种狐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在准备配种前期,  相似文献   

13.
<正>某养狐专业户饲养蓝狐80余只,1993年8月陆续发病15~20天,而且病狐不断增加,到我们咨询时,狐群几乎全部发病.据临床症状及对饲养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诊断为狐酮体症,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一、发病情况与症状整个狐群均已发病,其中幼狐症状最为严重.病狐主要临床症状是食欲下降(有的  相似文献   

14.
在狐狸的饲养过程中,产仔期的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狐成活率的关键时期。据统计,仔狐哺乳期一般死亡率高达10%-15%,其中产后5日内死亡率占整个哺乳期死亡率的70%-80%。因此,提高仔狐成活率,降低死亡率直接关系养狐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银黑狐是一种大毛细皮的珍贵毛皮动物,其皮张价格昂贵,是制做高级裘皮服装的原料,近年来人工养殖数目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银黑狐的自咬症已成为饲养中的一大难题,发病率可达10%~15%,这种病症既影响皮张质量,也影响繁育.目前,自咬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仅见少数文献报道用亚硒酸钠-V_E治疗有效,但无确切的诊断依据,笔者尚未见到对健康狐和患自咬症狐血硒水平的评价报告.我们对21例银黑狐自咬症进行了治疗,并用荧光法对6只患狐和5只健康狐全血中的硒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狐自咬症是养狐业的大敌,是很难医治的病症,已广泛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对其病因说法不一。动物营养学家认为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前苏联报道是嗜神经病毒引起;兽医认为是皮肤真菌感染所致,在治疗上均无良法。多年来笔者治愈自咬病狐50余例,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1.临床症状黑龙江省肇源县肇源镇某养狐户来县畜牧局求医就诊。主诉自养8只母狐,产仔45只,生长发育良好,现每只仔重3~3.5千克,在8~10日内先后有23只仔狐咬尾。临床所见23只狐有14只狐尾部咬光,其中5只狐将尾部皮肤咬破,鲜血淋漓,并从伤处流…  相似文献   

17.
狐狸自咬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咬症是狐狸的常见病,对该病一直没有特异性防治和治疗措施,从而引起成狐狸皮张不完整,皮内层无油脂、皮张质量差而难以销售,给养狐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养狐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狐狸繁殖是扩大狐群,提高养狐效益的重要环节,而狐狸发情受胎每年只有1次,机遇短暂,稍疏即逝。届时未抓或抓而不紧,即造成一年空怀,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即俗话所说“人误狐一季,狐误人一年”。  相似文献   

19.
<正>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毒引起猪、马、牛、羊等家养动物,犬、猫等伴侣动物,家兔和小鼠等实验动物,以及浣熊、狐狸等野生动物等多种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狐貉感染后出现奇痒和脑脊髓炎,动物出现自咬、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笔者最近接诊河北昌黎一例病例,近800多只狐貉死亡,养殖场经济损失惨重,现报告如下,以提醒广大养殖同仁加强防范。1发病情况2012年10月11日,河北某养殖户带病死狐貉到昌黎动物疾病控制中心来诊断。主诉其今年饲养狐貉1300多只,之前动物健康,长势良好,自10月5号开始见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工饲养狐狸在我国养狐重点省区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内饲养的蓝狐,体型较小,品种退化,为了提高毛色质量.1997年3月5日~1999年4月15日我们采用银黑狐精液人工改良蓝狐,效果很好,改良后叫兰霜狐,毛皮美观价高.但银狐蓝狐之间的自然交配很困难,因此大量生产兰霜狐皮要靠人工授精技术.几年来,我们进行了2000多例狐的人工授精,受胎率一直在92%左右,和自然交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