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广西六堡茶“金花”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银泰六堡茶厂2008年产(编号6918)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特征菌株"金花"菌,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离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和DNA序列分析,通过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认该菌株为Eurotium niveoglaucum。  相似文献   

2.
细菌污染是甘蔗组培苗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明确甘蔗组培中常出现的污染细菌的种类,本研究通过梯度稀释的方法分离污染细菌,结合生化特性、16S rRNA和phaC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2种不同类型污染细菌,除了甘露醇,其余9个生化指标完全一致。基因序列比对发现,2种类型分离物的种内2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种间16S rRNA序列只有2个碱基差异,种间phaC序列有23个碱基差异。2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2种细菌遗传距离较近,并均能形成独立的2个分支。结合生化特征、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将2种污染细菌分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且首次报道阿氏芽孢杆菌为甘蔗组织培养中的污染细菌。本研究揭示了巨大芽孢杆菌可能来源于甘蔗的内生菌,而阿氏芽孢杆菌来源于环境。  相似文献   

3.
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对3个野生大豆和3个栽培大豆的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利用其序列特征研究大豆的进化关系. 结果3个野生大豆和3个栽培大豆均扩增得到1000bp左右的基因片段;野生大豆之间的同源性均为99%,而栽培大豆之间的同源性较低,相似性在97%~98%之间;通过18S rRNA基因序列研究不同豆科作物的进化关系,发现大豆的系统发育树分枝处于靠近进化树树根的位置,即大豆相对于其它豆科作物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比较原始的位置.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在进化过程中栽培大豆的遗传物质趋向多样性发展,而遗传背景较单一可能是由于人为干预选择的过程所导致.利用18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反映当代不同品种间的进化关系,可为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香草兰根(茎)腐病是香草兰上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从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长丰和南林等地的病样中分离获得了9个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病原菌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表明海南省万宁市地区的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然后,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9个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被聚类为遗传距离明显的2个分枝,而且分枝Ⅱ的致病性要高于分枝Ⅰ。本研究为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物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对香草兰根(茎)腐病防治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吉林省公主岭和敦化的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类,分离93份根腐病标样的病原真菌,利用ITS、TEF1-α、RPB2基因序列比对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鉴定出104株镰孢菌,共分4种,腐皮镰孢菌占64.42%,尖镰孢菌占33.65%,轮枝镰孢菌占0.96%,层出镰孢菌占0.96%。在公主岭罹病植株上分离鉴定出57株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占91.23%,尖镰孢菌占5.27%,轮枝镰孢菌占1.75%,层出镰孢菌占1.75%;在敦化罹病植株上分离鉴定出47株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占31.91%,尖镰孢菌占68.09%。结果表明:公主岭优势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而敦化优势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仅有3株腐皮镰孢菌对合丰55无致病性,其余101株镰孢菌对合丰55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根围丛枝菌根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大豆根围丛枝菌根(arbuseular myeorrhiza,AM)真菌鉴定和分子检测,为大豆菌根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采集大豆根系和根围土壤,采用湿筛倾析法分离大豆根同土壤AM真菌孢子.依据AM真菌孢子形态特征及25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应用Nested-PCR技术检测根围土壤AM真菌侵染大豆根系情况.结果表明:大豆根围土壤中存在2种AM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并且两者均侵染大豆根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大豆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及主要类群的分布情况,采用BOX-PCR、IGS PCR-RFLP、16SrDNA PCR-RFLP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我国东北地区14个地点18个大豆品种的312株大豆根瘤菌及部分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为大豆慢生根瘤菌,以Bradyrhizobiumjaponicum为优势种;在IGS PCR-RFLP 72%和16S rDNA PCR-RFLP 76%相似性水平上,供试菌株可分别被分为6和4个群;在BOX-PCR 90%相似性水平上,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1个群,表明东北地区慢生大豆根瘤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考察各种分析结果发现,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大豆品种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 4 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 20 株菌株,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在贵州市场收集的紫花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形态特征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一致,另一类形态特征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 )一致。基于 ITS 和 GPD 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 15 株菌株与鲜艳乳菇(L. vividus)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以较高的自举支持率与鲜艳乳菇(L. vividus)聚为一支,将 15 株菌株鉴定为鲜艳乳菇(L. vividus);5 株菌株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 100%,将 5 株菌株鉴定为红汁乳菇(L. hatsudake)。笔者在贵州市场上收集到的紫花菌中没有鉴定出松乳菇(L. deliciosus),可能与近年松乳菇采集过度或因环境改变导致其发生量减少有关,也有可能是松乳菇与鲜艳乳菇、红汁乳菇形态较为接近,不易区分导致错误鉴定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豆根际土壤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大豆根际土壤真菌孢子.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其28S rDNA D1/D2区域,并结合DNA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大豆根际土壤真菌孢子DT-1与土壤真菌(AB438763)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为97%;DT-2与Mucor...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2008,(5):40-40
对茶园土壤中耐酸铝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选择其中的3株真菌,用通用引物NS1和NS8 PCR扩增出全长18S rDNA基因,测序后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相似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真菌形态分析,初步鉴定为:Aspergillus zonatus,Penicilliumsp.和Rhizopus sp。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耐酸铝特性,其中F2株甚至可以在A1^3+浓度为200mmol/L、pH=2.2的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主要菜区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FAO推荐的微量点滴法,测定了福建福州建新、闽候上街、南平建欧、厦门同安、莆田黄石和漳州龙海6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4龄幼虫对6种代表性药剂的抗性,比较了3种新型药剂(甲胺基阿维菌素、虫螨腈和氟啶脲)对6个田间种群的毒力。结果表明:福州建新、闽候上街、南平建欧、厦门同安、莆田黄石和漳州龙海6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4龄幼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438.5,389.7,312.4,423.7,286.5和317.7倍;对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1015.4,951.5,702.2,850.4,768.6和687.6倍;对辛硫磷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53.3,49.1,67.4,74.2,58.1和77.8倍;对灭多威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203.8,212,7,135.5,162.4,208,4和362,4倍;对虫酰肼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48.7,29.4,40.1,42.5,27.5和35.8倍;对硫丹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23.5,19.4,29.7,12.8,14.5和13,2倍;抗性谱广,抗性程度严重。甲胺基阿维菌素、虫螨腈和氟啶脲对上述6个种群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效果,并且3种新型药剂的敏感性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GmKAB1在大豆处于低钾胁迫下的表达水平,以大豆钾高效品系油06-71和钾敏感型品系衡春04-11为试验材料,设置低钾胁迫试验,分别在处理后0.5h、2h、6h、12h、3d、6d、9d和12d取样提取RNA,利用Real time-PCR检测各时间段GmKAB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GmKAB1基因在地下部分表达比地上部持续时间更长,地下部相对表达倍数最高为3.5,较地上部相对表达倍数更高。克隆目的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与GmKAB1基因相似性在30%以上的同源基因有45个,GmKAB1在进化树中的位置与Glyma20g19000最近;GmKAB1编码蛋白为稳定的可溶性蛋白,具有2个保守结构域,多个磷酸化位点,表明在受到低钾胁迫后该基因编码的β亚基与α亚基结合调控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对大豆从根部获取钾离子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田间及室内药效试验表明,52.25%农地乐乳油对花生田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幼虫初发期使用800-1000倍液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DELLA基因家族是调控植物与环境互作和植物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可以促进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建立过程中侵染线的形成,是参与赤霉素信号通路的负调控蛋白,在影响植物激素相关基因表达,调节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固氮和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豆中DELLA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还没有详细分析。本研究对大豆中DELLA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定位信息、蛋白结构、保守基序分析、系统进化树、顺势作用元件、与拟南芥同源基因的共线性关系和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豆基因组中共有7个DELLA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7条不同的染色体上,这些基因都只有一个外显子,一个N端DELLA结构域,并且基序分布相似,证明其基因编码序列结构域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DELLA家族有三个亚族,其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这些元件参与植物激素反应、干旱诱导和光反应。大豆DELLA基因Glyma.11G216500Glyma.18G040000Glyma.08G095800Glyma.05G140400与拟南芥中的AT1G14920AT1G66350AT2G01570呈共线性关系;其中Glyma.18G040000Glyma.11G216500在大豆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而且表达量相对较高。以上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大豆DELLA基因家族的理解,为后续大豆DELLA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豆疫霉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spg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病严重影响我同及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为探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在大豆疫霉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PCR的方法从大豆疫霉菌中克隆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spg1基因,并利用RT-PCR法对其在大豆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pspg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236 bp,编码一个长412氨基酸的蛋白质.对其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与其它卵菌的pg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RT-PCR分析表明:pspg1基因在接种大豆疫霉菌的大豆下胚轴中大量表达,而在健康大豆下胚轴中未检测到.克隆了大豆疫霉菌pspg1基因,并发现该基因在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编码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特殊基因.以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akino vat.utilis]为实验材料,根据普通白菜花粉特异的非编码RNA基因Bc MF11的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直接扩增的方法从菜心中克隆出BcMF11的同源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BcNR1 (GenBank登录号为EF363720).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全长801 bp,缺乏明显的开放阅读框,而且在序列中多处出现终止密码子,具有非编码RNA基因的序列特征.RT-PCR表达分析结果显示BcNR1是菜心花粉发育特异表达的基因,推测该非编码RNA基因在植物花粉发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GW2基因在多种植物中发挥调控籽粒性状的功能,为预测分析大豆中GW2基因的功能,前期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大豆中成功克隆出GmGW2基因的cDNA序列。为了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本试验从大豆中黄10号中克隆出GmGW2基因的全长DNA序列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mGW2全长8 467 bp,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431个氨基酸。预测是一个不稳定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不含跨膜结构域及信号肽,具有Zinc finger和RING-type结构域。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分析显示,α-螺旋及不规则卷曲是其整体蛋白质结构中的主要组成结构元件。利用该基因的DNA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得出该基因与木豆、相思子、鹰嘴豆亲缘关系较近。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推测GmGW2基因可能也具有调控大豆籽粒发育的功能。此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验证GmGW2基因功能奠定基础,为大豆产量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验室测序的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片段设计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cob)基因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1173 bp大豆(JLGM-1B)线粒体cob基因保守区序列.经序列分析,该基因编码391个氨基酸,A+T含量58.1%,G+C含量41.9%.Southern杂交表明cob基因在栽培大豆线粒体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冻融法将大豆11S球蛋白GY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EH105中,以大豆"吉农28"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法导入大豆,获得T1代转基因苗12株,并对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NAi植物表达载体p3301-Gy1已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基因组DNA中;RT-PCR和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RNA干扰在转录后水平发挥了作用,11S球蛋白表达含量降低;利用BUCHI N-500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转化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转化植株的籽粒蛋白质含量(36.07%)平均降低1.43个百分点,脂肪含量(21.28%)平均提高0.76个百分点。因此,利用RNA干扰技术提高大豆脂肪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E3连接酶GmPLR-2 基因在大豆根茎叶中呈上调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大豆抗 旱调节。本研究克隆GmPLR-2 基因,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3301-GmPLR-2、RNA干扰表达载体pCAM⁃ BIA3301-GmPLR-2-RNAi并转化到吉农38中,对T2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连续7 d不浇水后测定转基因叶片 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共获得T2过表达阳性植株12株,RNA干扰阳性植株11株。干旱胁迫7 d后过表 达植株中相对含水率、POD活性、SOD活性、Pro含量均高于未转化植株,而RNA干扰植株中则低于未转化植株;另 一方面过表达植株中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低于未转化植株而RNA干扰植株中含量则高于未转化植株,且差异 极显著,说明GmPLR-2 基因的表达与大豆中相关抗旱指标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