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培养出山牡荆(Vitex quinata)容器壮苗,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和基质对山牡荆育苗的影响显著,容器规格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高径比、根系直径和根生物量影响差异显著;对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影响差异极显著;对茎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茎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高径比、根系直径、叶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容器规格和基质的交互作用对苗高、主根长度、根系体积和叶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直径16 cm×高16 cm的育苗容器+V黄心土∶V泥炭∶V珍珠岩=4∶4∶2 的基质的处理组合,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达到了0.97,最适宜山牡荆容器育苗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以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芽苗分别进行切除主根1/3、1/2、2/3处理后,将芽苗分别移栽至育苗容器中培育1个生长季,以不切根处理作为对照(CK),通过研究不同强度芽苗切根处理对红豆树苗木生长的影响,探寻最适的芽苗切根比例。结果表明:切根处理对于红豆树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积累、根系形态发育均会产生影响。切除芽苗主根2/3处理促进了红豆树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同时促进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切根处理缩短了苗木的主根长,影响一级侧根的数量。切除芽苗主根2/3处理的苗木根构型较好,其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等根系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红豆树芽苗切除主根2/3处理为最佳切根比例,苗木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以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椰糠、松林下土、山地红壤作为思茅松育苗的轻型基质原料,研究6种基质不同配比对思茅松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重量、幼苗保存率和苗高可有作为评价优良轻基质配方的重要指标;草炭土∶蛭石∶松林下土按4∶1∶5的比例配置成的基质育苗效果较好,思茅松幼苗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分别比对照高出9.46%、6.53 cm、0.12 cm、6.42 cm和13条,而单位基质重量则比对照轻233 g,该比例可以在思茅松容器培育优先考虑的轻基质配方,基质重量与幼苗保存率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20个福建柏家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家系苗木生长差异,并对优良家系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福建柏不同家系间的种子发芽率、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长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步筛选出优良家系4个,分别为家系10、15、18、6,其种子发芽率、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长分别比群体均值高18.90%,4.16%,10.35%,7.07%,11.71%和10.51%,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根剂对油茶芽苗移栽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中,于芽苗移栽到容器之前,分别用3种生根剂911生根剂、GGR6号生根粉、ABT3号生根粉处理芽苗根部,其他育苗条件相同,探讨不同生根剂对油茶芽苗移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根剂对芽苗的生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论是苗木移栽成活率、苗高、地径粗度,还是生根数、须根长度,都比不用生根剂的对照要好得多。移栽成活率分别比对照高8、12、9个百分点,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0.34、2.07、1.73 cm,平均地径粗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0.1%、46.9%、34.9%,须根数分别比对照多了2、5、3条;须根长度分别比对照长1.1、2.8、2.2 cm。  相似文献   

6.
樟树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樟树的播种育苗技术。[方法]以樟树种子为材料,以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苗木总产量、合格苗产量为指标,探讨不同播种方法、施肥种类对樟树苗木质量、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方法造成樟树主根长、侧根数、苗木总产量和合格苗产量差异极显著,苗高和地径差异显著,施肥种类造成所有指标差异极显著。宽条播的合格苗产量最高,分别是条播和撒播的258.3%和105.0%。增施磷、钾肥的樟树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分别是常规施肥的123.3%、128.3%、132.4%和135.2%。[结论]樟树播种育苗应采用宽条播,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7.
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播种苗为研究材料,观察水曲柳不同育苗密度和养分梯度处理下苗木生长和根系的发育情况,比较侧根直径、长度、分布范围和主根长等方面的变化,确定水曲柳适宜的育苗密度和养分梯度。结果表明:育苗密度为200株/m~2和150株/m~2时,水曲柳苗高、地径及生物量均高于250株/m~2的育苗密度;育苗密度为200株/m~2的主根长比育苗密度250株/m~2显著提高了60.85%,侧根直径较150株/m~2育苗密度提高了3.21%。生长结束时,1倍指数施肥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均优于2倍指数施肥和常规施肥。因此,苗木生长、根系发育和育苗效益,床作水曲柳适宜的育苗密度为200株/m~2,宜采用1倍指数施肥。  相似文献   

8.
红锥切根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红锥切根、沾灰育苗试验,分析成苗率、苗高、地径、主根、须根及枝、叶等一系列苗木数量、质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切根能使红锥苗木主根变短,侧根部位提高,根系发达,苗木地径和苗高明显增加,生长旺盛。但切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苗率。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构成因素,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运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探讨了二者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地上部分明显高于地下部分,总生物量与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侧根长、针叶长等性状均呈正相关。通径分析可知,地径(0.620)对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而侧根数(0.009)的直接作用最小,侧根数是通过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和针叶长间接影响总生物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地径(63.75%)对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综合作用最大,其次是苗高(36.52%),说明地径和苗高是影响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的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与生长性状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估测。  相似文献   

10.
闽楠种子轻基质容器育苗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无纺布轻基质育苗和优良家系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和缓释肥施入量对闽楠苗期生长性状有显著的影响,而基质成分和配比对闽楠苗期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处理对闽楠苗期生长影响显著,容器规格10cm、基质成分和配比以泥炭∶珍珠岩=7∶3、缓释肥施入量2.5kg.m-3时效果最佳,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为26.2cm和3.02mm。闽楠不同家系间苗高、地径和分枝数等性状差异极显著,苗高和地径等生长性状受中等以上遗传控制。根据苗高和地径,从35个闽楠家系中综合选择出7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增加1个对照),进行根博士追肥和IBA叶面喷施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影响的试验。苗龄45 d时开始第1次追肥和叶面喷施激素。分别于苗龄90、135、180 d与225 d时测定其地径和苗高,255 d时测定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结果表明,苗龄225 d时,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1.46~2.02 mm和4.5~5.2 cm,测定时,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分别为21.7~31.1 cm和8~12条·株-1。除135 d和225 d外,其余各阶段地径与苗高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影响地径和主根长的主导因子是追肥频率,苗高和一级侧根数的则是根博士浓度;侧根与苗高协同生长,主根长与地径生长呈正相关。30 d追施1次300倍的根博士溶液与叶面喷施0.15 g·L-1IBA溶液的组合促进苗木生长。试验根博士与IBA配合应用可防止云南松产生蹲苗现象。  相似文献   

12.
光照强度和容器规格对纳塔栎1年生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了解不同光照强度下纳塔栎Quercus nuttallii的苗期生长节律,筛选出适宜幼苗生长的光照强度及容器规格,为今后生产中容器苗培育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光照强度[50%、75%和100%(对照)]和容器规格(8 cm×10 cm、10 cm×15 cm和15 cm×20 cm)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并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光照强度下苗高和地径生长动态进行拟合。【结果】在生长前期(6月26日前),遮阴处理明显促进了苗高生长,至生长季末,各处理间的苗高差异却不显著;在整个生长季,遮阴处理皆显著提高了幼苗地径生长,均表现为75%光照强度处理最优。纳塔栎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有所差异,遮阴处理使得苗高线性生长起始期和末期均提前,相比对照,50%光照强度处理的苗高线性生长期缩短21 d,75%光照强度处理的线性生长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50%和100%光照强度处理的地径线性生长期分别比75%光照强度处理延长了19和16 d;苗高的线性生长持续时间均远低于地径,这表明纳塔栎苗高停止生长后,地径还在持续生长。容器规格对苗高、地径及高径比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容器规格的增大,苗高和地径显著增长;在较大容器规格(15 cm×20 cm)中,苗高和地径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8.83 cm和11.68 mm。【结论】在生产中应选用较大规格容器(15 cm×20 cm)培育纳塔栎优质苗木。纳塔栎苗高和地径存在异速生长,在苗木管理中,幼苗生长前期采用50%光照强度培养,苗高线性生长期采用75%光照强度培养,秋季转移到全光照下培养,生长末期应以地径作为判断苗木是否进入停止生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开展吊皮锥容器育苗试验,分析了基质配比、容器规格对吊皮锥容器苗生长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配比、容器规格对二年生吊皮锥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都有极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苗高、地径生长影响无显著差异;二年生吊皮锥容器苗的苗高和地径与基质中火烧土的含量、容器规格成正比,基质配比为30%火烧土+70%黄心土、容器规格为口径16 cm×袋高15 cm时吊皮锥生长表现最好。综合容器育苗和造林成本分析,二年生吊皮锥容器苗优选育苗方案为基质配比30%火烧土+70%黄心土、容器规格为口径14 cm×袋高15 cm。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规律,促进山桐子繁育进程,对来自12个不同产地的山桐子苗木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各产地山桐子苗木苗高生长趋势基本一致,均在7月1日至9月19日增长迅速,平均增长1.04cm/d,而地径生长期限较长,在9月19日至10月30日仍有明显增长;利用苗木苗高、地径年生长量2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按种源划分,以分宜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最快,其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分别达到140.53cm、13.82mm,朝天、元坝和仙居种源其次,而奉化、上犹、黄山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较慢,其中以黄山种源最慢,苗高、地径年生长量仅为103.25cm、10.02mm;12个产地间苗木苗高生长差异显著,而区组间苗高、产地间和区组间地径生长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总体分析表明,不同产地间山桐子苗木生长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培育措施对浙江楠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1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根系形态为测定指标,对浙江楠容器育苗适宜的基质配方、容器规格、缓释肥量和育苗密度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对除地径外的其他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而缓释肥量对所有性状无显著影响;基质配方和育苗密度仅分别对苗高、根冠比有显著、极显著影响;主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片数和苗高有显著、极显著影响。各性状在组合处理间的差异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10 cm×20 cm容器规格显著或极显著优于4.5 cm×10 cm容器规格。以苗高、总干物质量、叶面积和根长等4个性状指标为浙江楠容器苗培育措施的选择指标,结合生产与造林成本,可选用V(泥炭)∶V(蛭石)=6∶4的基质配方、10 cm×20 cm的容器规格、2.5 kg/m3的缓释肥量、100株/m2育苗密度的组合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育苗方式对木荷生长量的影响,对赣南地区不同育苗方式下的一年生木荷苗期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前茬作物为水稻的育苗方式与前茬作物为旱作物的育苗方式、温室容器育苗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大,分别达到50.61、0.58 cm,苗木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鲜重均显著大于其他2种育苗方式。为进一步探讨木荷苗期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对生长表现更好的前茬作物为水稻的育苗方式下的木荷苗木进行了生物量测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育苗方式下苗木的总生物量为13.09 g,地下部分根系的干物质量最大,达5.10 g,占比38.961%;各器官生物量占比顺序为根叶茎;木荷苗期总生物量、根干物质量、茎干生物量均与主根长呈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叶干物质量与主根长不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杉木播种育苗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荫伟  李洁荣  黄连桂  麻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82-17584
[目的]探索杉木苗木生长量与育苗密度之间的关系,为培育杉木壮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7.5万、45.0万、52.5万、60.0万株/hm^2 4个处理和1个对照(75.0万株/hm^2)进行不同密度杉木播种育苗试验,研究杉木苗木生长量与育苗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年生杉木播种苗37.55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78.38%和50.16%;播种苗45.0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75.68%和43.61%;播种苗52.5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67.58%和35.74%;播种苗60.0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62.16%和20.98%。从培育良种壮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以52.5万~60.0万株/hm。的育苗密度为佳,产值达26.25万~30.00万元/hm^2,适宜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结论]该研究为培育优质杉木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以及促进造林后植株旺盛生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育苗方式及种粒大小对擎天树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育苗方式及种粒大小对擎天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为选择优质擎天树苗木、加强育苗技术管理、提高苗木产量、质量和大面积造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营养袋和苗床直播两种方式对不同粒级的种子进行育苗对比试验,测定和比较苗木的生长量及生物量指标,根据苗高与地径生长因子对苗木进行分级.[结果]营养袋苗的平均苗高、地径及叶片数分别比田间苗床的直播苗提高12.0%、22.0%和11.5%,各项根形态指标均大于田间苗床的直播苗;营养袋苗的平均侧根数量达25.5条,比田间苗床的直播苗增加了63.5%;平均侧根数、地下部分干重及根冠比指标在两种育苗方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营养袋苗的地下部分干重及根冠比显著大于苗床直播苗;大粒、中粒种子苗木的苗高、地径和叶片数的生长与小粒种子苗木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而大粒与中粒种子苗木的各项生长指标之间则差异不显著.[结论]营养袋育苗的擎天树生长量和苗木质量明显高于田间苗床的直播育苗,有利于苗木的高径生长和根系生长;生产上应选用大、中粒种子进行育苗,以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格育苗容器对猴樟1年生苗生长的影响,为培育优质阔叶树种容器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0%黄心土+20%火烧土+10%草炭土+20%河砂为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大(15 cm×18 cm、16 cm×16 cm)、中(12 cm×15 cm、13 cm×13 cm)、小(10 cm×10 cm、10 cm×10 cm)3种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和黑色塑料育苗钵对猴樟1年生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叶绿度(SPAD值)、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大规格容器猴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均大于中、小规格容器猴樟苗.大规格白色无纺布袋黑色塑料育苗钵猴樟苗的苗高、地径、总干重和苗木质量指数分别极显著(P<0.01)高于小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和黑色塑料育苗钵的苗高、地径、总干重和苗木质量指数.不同类型容器对猴樟苗的苗高及苗木质量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大、中和小规格白色无纺布袋猴樟苗的地径及生物量总体上明显大于黑色塑料育苗钵的地径和生物量,白色无纺布袋猴樟苗的SPAD值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黑色塑料育苗钵猴樟苗.[结论]白色无纺布袋育苗比黑色塑料育苗钵育苗更有利于促进猴樟苗地上部生长;猴樟育苗以选择容量稍大的容器为宜,以装基质后口径15 cm、高18 cm的白色无纺布袋育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厉月桥  吴志庄  李刚  王守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27-12930
[目的]研究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年生长规律、生物量特征及种间差异。[方法]通过对同一环境条件下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生长和生物量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研究2树种幼苗年生长规律、生物量特征及种间差异。[结果]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苗高、地径年生长规律十分相似,幼苗苗高年生长规律总体上呈"S"型曲线生长,而地径的年生长过程表现为先快后慢的生长规律;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苗高、地径均以春末夏初生长最快,但前者速生期略晚于后者。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苗高生长量分别为12.23和12.29cm,主根长分别为35.71和34.20cm;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均以侧根数目在"0~5根"组别的幼苗比例最大,分别占总苗数的45.45%和58.97%;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在苗高、主根长、苗高/主根长、侧根数、根径粗5个性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蒙古栎幼苗单株生物量均值是辽东栎幼苗的1.47倍;蒙古栎与辽东栎幼苗各器官中生物量均为根部〉叶部〉茎部,2者种间幼苗生物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研究可为蒙古栎与辽东栎种间遗传分化、苗期抚育管理及过渡区造林树种选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