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索棉蚜在不同时间的刺探主动性差异,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在室内研究了棉蚜08∶00―12∶00和15∶00―19∶00时段中取食行为的不同。结果表明:在08∶00―10∶00和16∶00―18∶00时段,棉蚜刺探主动性强、刺探次数多且时间长、频繁吸食叶片汁液。  相似文献   

2.
于2000-2001年采用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将盐城当地种植的常规棉品种“苏棉9号”与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进行同比。研究分析了两类棉田问4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虫量消长动态及原因,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等4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没有抗性,Bt棉上的虫量接近甚至略高于常规棉品种,两个棉花品种间部份害虫虫量的差异还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显著影响。TN1种群在TN1上及Mudgo种群在TN1、Mudgo上这3种能致害处理下的S波、A波均短于TN1试虫在Mudgo上(不能致害),其中A波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能致害的3种处理的I波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不能致害处理。若以3 h内I波持续时间75 min为分界线,高于该值为能致害,低于该值为不能致害,对TN1种群、Mudgo种群致害性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6%和100%。提出该参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茶盲蝽是茶树幼叶和芽上的一种主要害虫,为了解这种盲蝽的取食特性,对该虫唾液腺和中肠中的消化酶和氧化酶类进行了分析。在唾液腺和中肠的匀浆物中发现有3种普通的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和脂酶(三酰基甘油脂酶)。还发现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唾液腺中还原酶的活性高于中肠。  相似文献   

5.
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茶树品种资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本英  成浩 《茶叶》2007,33(4):198-202
随着各种新型DNA分子标记的出现,带动了DNA指纹图谱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几种常见DNA指纹鉴定技术,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简单重复序列或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SSR)、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简称SNPs)等的基本原理、在技术上的优缺点及其在茶树品种资源中的应用,包括品种的鉴定、纯度的检测、品种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及品种专利权的正当维护等。同时,对DNA指纹图谱技术在应用中的存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途径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如目前DNA的提取方法与育种应用的大规模群体不相适应和大多数DNA指纹图谱检测技术仍比较繁琐,限制了该技术在育种中的大规模应用等。  相似文献   

6.
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陈亮 《茶叶科学》2014,34(6):541-547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危害严重降低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业已表明,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品种对茶尺蠖取食的胁迫反应复杂多样,探究茶树对茶尺蠖的抗性机制,对于鉴定茶树抗虫性等级,发掘利用抗虫基因资源以及培育抗虫良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简述茶尺蠖危害概况入手,总结了当前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的新成果,指出了目前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当前的研究动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茶树炭疽病抗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树SSR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选取龙井43为母本,白毫早为父本的170株F1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对该群体分别进行了茶树炭疽病抗性性状的田间观测和室内侵染试验,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性状进行QTL定位与分析。结果显示:从F1群体病叶上分离纯化出一种茶树炭疽病病菌HZ-1,经NCBI BLAST比对,其ITS基因序列与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为99%。对F1群体的炭疽病抗性表型分析发现,田间环境下的感病单株的占比(41%)高于室内环境(24%)。QTL分析显示,在6个不同的遗传连锁群(Linkage group,LG)上共检测到8个QTLs,单个QTL的LOD阈值变幅为2.53~6.80,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的变幅为5.6%~13.8%。LG10存在1个控制茶树炭疽病抗性性状的主效QTL,LOD值6.80,表型变异贡献率13.8%。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儋州、白沙、琼中(岭头、新伟)、五指山等茶场的茶树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共鉴定海南省茶树害虫(螨)100种,分属于蜚蠊目、等翅目、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缨翅目、蜱螨目共10目40科,并记述了每种害虫的分布及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9.
茶树中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反应的调控,及植物激素在茶树外植体繁殖中的应用,并概述了当前植物激素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针对茶树中激素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茶树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植物激素对茶树茶芽萌发、抗逆等调控机理的研究将成为茶叶科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丹娟  马建强  陈亮 《茶叶科学》2015,35(6):513-519
分子指纹图谱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可有效鉴别茶树品种,保护品种权。本文概述了指纹图谱的分类、概念和特点,近年来国内外7种分子指纹图谱方法在茶树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指纹图谱在茶树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我国茶树分子指纹图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由此提出构建茶树标准指纹图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刘声传  陈亮 《茶叶科学》2014,34(2):111-121
干旱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茶树对干旱胁迫及随后复水的响应非常复杂,探究茶树耐旱机理,对于发掘利用耐旱节水基因资源、提高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抗旱栽培、减轻旱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干旱对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述评了当前茶树响应干旱胁迫和复水机理的研究动态,概述了茶树节水抗旱栽培和灾后恢复技术,并展望了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黄化变异是茶树较为常见的叶色变异现象,黄化茶树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含量会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研究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叶色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石门地区自然黄化变异茶树为材料,对其全黄、全绿和黄绿叶片进行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和主要生化成分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茶氨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3.
植物基因枪转化技术及其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姗  梁月荣 《茶叶》2002,28(3):138-141,144
基因枪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实现生物遗传转化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因枪法转化频率的高低主要由微弹制备,轰击参数选择,外植体状态这三方面决定,茶树的遗传转化工作起步较晚,且大多数的研究都依赖农杆菌系统完成,基于基因枪技术的不受基因型限制及其转受体广泛的特点,该技术也将会在茶树的遗传转化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树中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叶绿素酶活性从7:00~16:00之间逐渐下降,之后从16:00~19:00又开始有升高的趋势;各季茶树新梢中,春茶新梢叶绿素酶活性最高,夏茶新梢次之,秋茶新梢的酶活性最低;在茶树不同部位,叶绿素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芽>第1叶>第2叶>第3叶>老叶>嫩茎;在鲜叶摊放的过程中(摊放时间6h),叶绿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之后大幅度升高;8个适制绿茶品种的酶活性,以福云6号的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平阳特早茶、乌牛早,迎霜和龙井43的酶活性最低;茶园中60%和80%的遮光率都能使叶绿素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