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升金湖湿地生态干扰的特征,提出了强化湿地生态管理及水鸟保护的对策措施,使人为活动干扰在湿地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实现升金湖湿地旅游科学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加强湿地周围环境保护,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削减湖区外围农业面源污染物及冬季人为活动的遗弃物等。这些对策措施对维护冬、春季节升金湖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实现湿地与鸟类、湿地与湖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并对其他类似湿地系统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越冬候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态环境及越冬水禽是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生态系统修复及越冬水禽数量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RDAS软件将1986、1990、1995、2000、2004、2008、2011及2015年共计8个年份冬季的TM影像数据解译划分为8种景观类型,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各个年份的景观指标。根据升金湖湿地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了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逻辑斯蒂增长曲线模式(Logisticgrowthmodel)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AHP)的方法确定各个单项因子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最后对1986到2015年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2015年升金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值为0.430,属于亚健康的状态,应及时加强升金湖湿地生态保护措施。通过1995年与2015年对比得知人口密度增长10%以上,人类干扰指数增长了6.685,人类的干扰压力是导致湿地功能下降的主要因素;从状态分析与响应分析可以看出升金湖湿地修复功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通过越冬候鸟数量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可以看出越冬侯鸟数量的变化是随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状况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6—2015年8期升金湖湿地遥感影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5年,草地、水田、滩涂及其他用地的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林地、旱地、水域及芦苇沼泽的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略有波动,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地形地貌、气候、人口数量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策因素等,并且每种土地类型面积变化都有其主导驱动因子.总体来看,自然因素提供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但人口数量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对鹤类栖息地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金湖湿地是中国重要的越冬鹤类Gruidae栖息地,通过对升金湖湿地鹤类种群和栖息地的变化研究,为鹤类及栖息地保护提出建设性建议。选取1986-2015年8期TM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计算1986-2015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得到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采用土地利用转化率法,计算升金湖湿地1986-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分析越冬鹤类栖息地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各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波动较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20~260,土地利用以林地、草滩地和水域为主,对栖息地影响有限;鹤类栖息地中草滩地保留率最高,达34.44%。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滩地保留率最低,仅为15.36%,芦苇滩地主要转移为草滩地和旱地,分别为23.22%和18.16%。泥滩地主要转移为水域和农田,分别为31.79%和27.75%;除2011-2015年,其他各时期栖息地面积变化与鹤类数量增减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安徽升金湖湿地保护区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研究其相关驱动因子,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SPOT-VGT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NDVI均值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分析2000-2010年升金湖湿地保护区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选取气温、降水量、GDP等12个指标为自变量,以NDVI值作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中筛选出影响NDVI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1)升金湖湿地保护区的实验区植被覆盖较好,缓冲区植被覆盖良好,重点保护区域核心区植被覆盖度较低。(2)从1月到12月NDVI平均值和最大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4-9月NDVI值较高。(3)升金湖湿地保护区绝大部分地区(61.18%)NDVI在2000-2010年间有显著增加趋势,表明保护区整体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结论】升金湖湿地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耕地面积对植被覆盖影响最大,气温和降水量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弱于GDP因子。  相似文献   

6.
7.
在城市与乡村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为各项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隐患。所以在深入思考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理念贯穿全过程正确把握二者的耦合关系,思考优化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方法,为农村各项事业的进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始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乡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强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和会议上多次对"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明确的指示.由此我国农村建设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斐然,但在实际发展和治理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别,可参考和借鉴的范例较少,缺乏较成熟的体系.因此研究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寻找建...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一早提出于十九大会议上,它是促进我国乡村的发展与复兴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指导策略。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为起始点,由于乡村数量众多,因此它是一个较为复杂并庞大的系统工程。该工程自实施以来,虽然获得了一番成就,但是在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有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发展。如今,在乡村振兴视野下,它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文将针对乡村振兴视野下如何建设美丽乡村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规划建设正实现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的时代跨越。我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方结合当地的实际,努力探索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地方自然地理地貌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道路。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人口众多,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分析了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等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薇 《农学学报》2015,5(5):118-122
作为北京市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和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北京市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实地考察北京市16个区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北京美丽乡村建设五大模式: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和休闲旅游型模式,并提出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以全新视角、全新理念审视,研究北京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原则、景观布局、景观要素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云南省各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多角度的视角来分析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对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优势、建设重点、建设案例等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探索,总结了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了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愿景。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建设不仅已成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还是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缺失、网络费用过高、信息服务整合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得出结论: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仍然较落后,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农村信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4G、云计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信息技术,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并针对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志峰  宋敏 《农学学报》2015,5(8):136-140
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传统湿地技术的创新改进,建立了"生态塘+生态沟渠+人工湿地"为核心的农村污水湿地生态净化处理模式,经检测,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具有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佳、出水水质稳定及景观效果好等优势,可广泛推广应用于"秀美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推进城镇一体化的进程中,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南京市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对江宁、高淳、溧水、六合、浦口五大示范片区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考察调研和相关文献,总结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中旅游开发的意义、建设优势以及建设成果,并根据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从政府规划指导、田园景观建设、旅游项目设置及特色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搭建好基础,农民的人居环境改善不光影响到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发展空间,同时能够带动城乡融合,相互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本文通过对怀柔区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理论政策建设缺失、文化建设滞后和生态农业环境失衡等问题,提出了必须从加强理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绿色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