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经过5个放牧季后,观测了不同放牧强度下3种主要植物种群营养繁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3个种群的营养繁殖能力有不同的影响.轻度放牧最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繁殖,不放牧次之.冷蒿的营养繁殖能力很强,在中度放牧条件下,能产生大量的枝条和不定根,在轻度放牧区其匍匐面积最大.羊草的根茎长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缩短,在不同强度放牧区,根茎茎节数表现为在重度放牧区最多,中度放牧区次之,轻度放牧区最少,对照区略大于轻度放牧区,但不及中度放牧区.萌蘖枝条数在轻度放牧区最多,对照区次之,再次之中度放牧区,重度放牧区最少,且各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短花针茅的分蘖数和盖度均在轻度放牧区最高.重度放牧导致了短花针茅株丛的破碎化,从而增加了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方式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植物种关联关系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对荒漠草原植物种间关联性的影响。【方法】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附近的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方式和对照(CK)处理,于2013年8月对不同试验处理区植物种存在状况、出现频率及物种间关联性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在6个处理区内共发现植物27种,春季零放牧+夏季重度放牧+秋季适度放牧(SA1区)平均物种数最多,对照区最小。从植物种出现频率看,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方式对3个主要植物种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碱韭(Allium polyrhizum)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短花针茅,且以春季零放牧+夏季适度放牧+秋季重度放牧(SA2区)的植物种出现频率较低。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主要表现为无关联性,短花针茅与碱韭主要表现为负关联性。春夏秋重度放牧(SA3区)和春夏重度放牧+秋季适度放牧(SA4区)导致显著正相关种对数减少,物种关联链简单,关联物种对较少。春夏秋适度放牧(SA5区)、SA1区及SA2区群落内物种间关联链增多,关联链趋于复杂化。【结论】春季放牧(无论是重度放牧还是适度放牧)均导致植物种总体关联性降低,甚至使植物种总体关联性呈现负关联;春季零放牧有利于植物种间关系的稳定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比研究了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质地变粗;中度放牧有利于养分的供给;重度放牧使养分含量下降,pH值上升,削减牧场生产。  相似文献   

4.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优势种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种群、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种群、冷蒿(Artemisia frigida)种群、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种群在中小尺度不同方向的盖度空间分布的类型及其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各优势种种群在中小尺度均呈聚集分布.相同尺度不同方向、相同方向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明显.相同尺度种群格局的各向异性比也存在差异.小尺度种群格局的变化主要受放牧和种群的繁殖特性影响,在大尺度不同方向的种群空间格局比较中,地形因素、地貌、土壤异质性等成为影响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2年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四子王旗实验站,研究了不同载畜率水平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盖度、密度、留茬高度、植物地上净生长量,旨在为草地合理放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轻度、中度放牧压力下,植物群落和主要植物盖度、密度增加,但重度放牧压力下这些指标降低。各放牧处理中,植物群落的留茬高度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普遍降低。短花针茅草原放牧系统植物补偿性生长与载畜率密切相关,当绵羊载畜率低于1.027sheep/hm^2/year时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表现等补偿性生长,超出这个阈值时为欠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6.
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植被群落的平均高度、密度、盖度和生物量依次呈递减趋势,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的放牧强度下植物种类变化没有太大差异,重要值波动不大,群落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不同放牧强度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截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对牧草的影响有两种相反的作用,既有降低生长的机制如减少光合面积,同时,也有促进生长的机制.本实验通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的研究,探讨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决定草地碳密度的两个值(生物量和含碳量)中,放牧主要通过影响草地的生物量来改变草地的碳密度;在对照区和各个放牧区中,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含碳量的值差异不显著(P>0.05),植被含碳量的值比较稳定,基本不受放牧干扰;轻度放牧可增加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而中度和重度放牧使之减少;轻度、中度、重度放牧都使植被地下部分生物量减小.综合放牧对植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密度的影响,得出各个放牧区的植被总碳密度均低于对照区,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植被碳密度减少.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植物——短花针茅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花针茅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殖枝的分化率在降低,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在减少。实生苗在封育区有少数出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短花针茅大株丛减少,中小株丛增加,这种"分丛"现象是其营养繁殖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放牧强度对针茅草地春季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昭苏马场设置的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四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针茅草地春季群落的盖度、优势度、产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针茅草地春季群落的盖度逐渐降低 ;极度放牧的主要优势种是草原糙苏,重度放牧、中度放牧、轻度放牧和对照主要优势种为针茅;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类群生物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5月30日土壤表层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含水量降低,6月15日放牧强度对表层0~10 cm的含水量的影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6月30日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差异在此时段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放牧扰动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运用平板计数法和Biolog-ECO板技术,对不同放牧强度[对照(ck),轻度放牧(LG),重度放牧(HG)]下冷蒿根际(ARS)和非根际(NRS)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冷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占优势。Biolog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不同放牧强度处理后AWCD值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依次为LG-ARSck-ARSckNRSLG-NRSHG-ARSHG-NRS。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总体趋势为ck-ARS和LG-ARS最高,ck-NRS,LG-NRS和HG-ARS次之,HG-NRS最低。不同放牧强度的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P0.05),其中LG-ARS利用率最高,HG-NRS利用率最低,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各放牧强度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在主成分分离中发挥了主要贡献作用。总之,放牧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但冷蒿根际微生物种群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非根际,说明冷蒿生长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削弱放牧干扰;冷蒿根际丰富的土壤微生物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进而促进冷蒿生长,使它们成为草场退化的阻击者。  相似文献   

11.
不同放牧梯度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调查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在不同放牧梯度下的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加,群落中的优势种大针茅和羊草等优良牧草的营养枝高度、株丛密度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并逐渐被猪毛菜、糙隐子草和冷蒿等耐牧植物所取代,生产力及利用价值下降。从无放牧的对照样地到重度退化样地植物群落类型依次转变为:羊草 大针茅 丛生禾草、大针茅 羊草 糙隐子草 丛生禾草、糙隐子草 大针茅 羊草 丛生禾草、猪毛菜 糙隐子草 小丛生禾草。  相似文献   

12.
短花针茅草原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9年7月~1999年10月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短花针芭草原,以家庭牧场为对象,选用苏尼特羊进行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比较研究,探索荒漠草原地区适宜的放牧制度,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植物群落盖度以及短花针茅盖度显著(p〈0.05)高于自由放牧盖度,无芒隐子草的盖度及在草群中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两种放牧制度。绵羊活重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不同载畜率条件下对生长旺季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性和绵羊体重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草地适宜载畜率的确定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总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随着绵羊载畜率增大均普遍降低;植物重要值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冷蒿、阿氏旋花始终占优;绵羊个体增重和日增重均表现为轻牧>中牧>重牧,公顷增重随载畜率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将呼伦贝尔羊草草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草地退化程度分别设置围封草地(对照)、轻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和重度放牧草地4个样地,对其群落数量特征分析、并且将凋落物量与群落高度、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围封草地、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4个样地中,中度放牧时群落物种数最大;群落密度在重度放牧样地中最高。当放牧强度增大时,群落高度、群落盖度都相应减少;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凋落物量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凋落物的量与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凋落物的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是短花针茅草原的建群植物,适于放牧,品质优良,对稳定此类型草地的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放牧利用直接影响到短花针茅的生活力和繁殖更新。本文是在进行了5年封闭式放牧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在冬春季和夏秋季利用对短花针茅生活力和繁殖能力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确定了此类草地适宜的载畜率为16~22亩/a·羊单位。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放牧扰动对冷蒿Artemisiafrigida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的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依托,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轻度(LG)和重度(HG)放牧处理后的冷蒿根际土壤细菌16S r DNA和真菌18S r DNA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轻度与重度放牧处理后冷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下降12.5%(P0.05);与对照组相比,轻度放牧处理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增加6.25%(P0.05),而重度放牧处理后降低21.88%(P0.05)。DGGE图谱相似性与聚类分析表明放牧处理对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低于非根际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放牧处理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比非根际密切。表明放牧处理降低了冷蒿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冷蒿根际环境能够阻击放牧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扩散系数)的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植被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分布格局皆属于聚集分布,但它们的聚集强度有差异.聚集强度最大的是木地肤,最小的为银灰旋花,中间依次为糙隐子草,冷蒿,短花针茅.依靠无性繁殖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是它们服从聚集分布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说明了方差/均值比率法是1种较好的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阐释荒漠草原不同矮小型针茅属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以荒漠草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小针茅(Stipa klemenzii)、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和戈壁针茅(Stipa gobica)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群种、共有种及群落物种的重要值特征综合分析植物群落各成员型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1)4种矮小型针茅属植物的重要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小针茅≥戈壁针茅≥沙生针茅>短花针茅;(2)不同植物群落中共有种的重要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群落中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的作用相对较大,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的作用相对较小;(3)4种矮小型针茅属植物在群落中重要值的排序均较靠前,小针茅在植物群落中的重要值最大。研究结果可为荒漠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采用控制放牧试验,在昭苏研究了短期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后草群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度变化不显著,且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间植被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显著增加了草原苔草重要值,降低了针茅重要值(P<0.05),其余草种相对较为稳定;放牧显著影响了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且轻度放牧下达到最高(P<0.05),而对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短期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较缓慢,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20.
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植物群落特征是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是判别干扰条件下植被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指标之一。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草甸草原植物特征及品质变化情况,以了解放牧作用下草原植物退化的过程和机制,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肉牛控制放牧试验为平台,分析6种不同放牧强度(对照区G0.00:0,轻度放牧G0.23:0.2 cow.AU/hm~2,较轻度放牧G0.34:0.34 cow.AU/hm~2,中度放牧G0.46:0.46 cow.AU/hm~2,较重度放牧G0.69:0.69 cow.AU/hm~2,重度放牧G0.92:0.92 cow.AU/hm~2)下温性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多样性、功能群与营养品质的变化,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放牧强度大于0.34 cow.AU/hm~2时,群落盖度、群落高度、群落地上生物量、原有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均呈现显著降低(P0.05),退化指示植物生物量(冷蒿、二裂委陵菜、星毛委陵菜和寸草苔)显著增加(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α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放牧强度为0.34—0.46 cow.AU/hm~2时,草地群落α多样性指数最高,符合中度干扰假说;植物功能群禾本科植物及其优势植物重要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当放牧强度大于0.23 cow.AU/hm~2时,优势植物重要值显著降低(P0.05),莎草科与退化指示植物重要值显著增加(P0.05)。放牧不同程度增加了植物粗蛋白、粗灰分、总磷、钙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显著降低了植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含量(P0.05);群落α多样性指数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植物功能群豆科植物和杂类草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与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呈负相关;植物功能群禾本科和毛茛科植物重要值与植物酸性洗涤纤维和钙呈显著负相关、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著正相关,莎草科植物重要值与之相反。【结论】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特征及营养品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放牧强度为0.23—0.34 cow.AU/hm~2较为适宜,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持草地植物群落稳定,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