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替代猎物对日本刀角瓢虫人工饲养的效果,以烟粉虱卵为对照,研究了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对日本刀角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米蛾卵的日本刀角瓢虫存活率为17.16%,发育历期显著延长,雌虫寿命显著缩短;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处理的存活率为77.82%,雌虫寿命显著延长。瓢虫幼虫期和成虫期营养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影响: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分别饲喂米蛾卵和地中海粉螟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64.45粒和53.82粒);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饲喂烟粉虱卵,产卵量(539.10粒)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幼虫期饲喂烟粉虱卵,成虫期分别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59.30粒和71.38粒)。因此,米蛾卵不适于日本刀角瓢虫饲养,地中海粉螟卵可作为瓢虫幼虫期饲养的替代猎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取食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对红星盘瓢虫Phrynocaria congener(Billberg)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虫态的烟粉虱时,红星盘瓢虫从卵到成虫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取食不同虫态的桃蚜时,红星盘瓢虫一、三和四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和四龄幼虫的成活率差异显著。分别取食烟粉虱的混合种群(卵、各龄若虫和蛹)和桃蚜的混合种群(卵和各龄若虫)时,瓢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差异显著,分别为13.3d和15.7d、81.1%和70.0%。红星盘瓢虫取食烟粉虱和桃蚜的产卵前期差异不显著;但成虫寿命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显著,分别为64.6d和86.0d、389.4粒和960.4粒。红星盘瓢虫捕食烟粉虱和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967和0.0964;净增殖率(R0)分别为118.7573和355.3586;世代平均历期(T)分别为49.4d和60.9d;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015和1.1012。  相似文献   

3.
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刀角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刀角瓢虫成虫对烟粉虱卵及若虫的日捕食量随粉虱虫态及虫龄的增长而减少,雌成虫的日捕食量显著大于雄成虫.刀角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回归方程式为Na=1.016157 N/(1 0.000915N).温度不会影响刀角瓢虫对烟粉虱卵的功能反应形式,但可影响功能反应参数.相互干扰会降低刀角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的寻找效应,刀角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的寻找效应(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875185P-1.1941.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rma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控害潜能,在(26±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条件下,研究了各螨态胡瓜新小绥螨对不同发育阶段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幼螨期较短,不取食烟粉虱,其他不同螨态的胡瓜新小绥螨可捕食除4龄若虫和成虫以外的其他各虫态的烟粉虱,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胡瓜新小绥螨雌成螨对烟粉虱卵的日捕食量最大(8.5粒/雌),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日捕食量最小(2.1头/雌);雌成螨对烟粉虱卵具有较高的瞬间攻击率(0.038)和寻找效应(0.025)。研究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烟粉虱卵及低龄若虫的捕食能力较强,是烟粉虱发生初期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5.
龟纹瓢虫对烟粉虱和棉蚜取食选择及适合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近年来棉田烟粉虱数量上升并与棉蚜呈混合或交替发生的态势,比较研究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对棉蚜和烟粉虱的取食偏好和食物适合度.结果显示,龟纹瓢虫不同虫态对烟粉虱若虫和棉蚜均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在棉蚜和烟粉虱若虫不同比例共存的情况下,龟纹瓢虫成虫均显著地偏好取食棉蚜;空间增大和蚜虫数量不足有助于增加龟纹瓢虫成虫对烟粉虱若虫的控制效应.取食烟粉虱若虫和棉蚜若虫的龟纹瓢虫幼虫均能完成生长发育,对后代成虫性比亦无影响;但取食烟粉虱若虫的龟纹瓢虫幼虫期延长3d,死亡率升高5.45倍,幼虫和成虫体重明显减轻;成虫取食烟粉虱若虫不能满足其产卵的营养需求.综合分析认为,棉田具有一定数量(经济域值以下)的棉蚜,有利于增加龟纹瓢虫对烟粉虱的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2种天敌——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共存时的种间竞争对其捕食/寄生作用的影响,采用小叶蝶法在室内测定了2种天敌单独和共存条件下对Q型烟粉虱3~4龄若虫的捕食/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日本刀角瓢虫和丽蚜小蜂的捕食/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2种天敌共存时,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捕食量为222.2头,显著高于其单独捕食时的91.7头,平均处理时间为0.005,显著低于其单独捕食时的0.011,瞬间攻击率为0.955,与其单独捕食时的1.055差异不显著;丽蚜小蜂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寄生量为24.4头,显著高于其单独寄生时的18.5头,寄生烟粉虱3~4龄若虫时的瞬间攻击率和平均处理时间分别为0.066和0.041,均显著低于其单独寄生时的0.522和0.054;丽蚜小蜂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取食量为7.2头,显著高于其单独取食时的4.3头,取食烟粉虱3~4龄若虫时的瞬间攻击率和平均处理时间分别为0.101和0.139,均显著低于其单独取食时的0.986和0.231。表明2种天敌联合释放能够提高其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天敌间可能存在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捕虱管蓟马是柑桔盾蚧卵和幼蚧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广州地区各虫态均可越冬。该虫常在隐蔽场所活动和取食。种群数量在5月上旬有一显著的高峰(22.1头/叶),此后虫口数量就逐渐下降。在室内(平均气温22~27℃)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35.4天,产卵量为22.2±6.5粒。雌雄性比平均为3:1。成虫寿命雌17.4±5.6天,雄7.4±4.2天。雌成虫在室内平均一天能捕食褐圆蚧雌虫3.3头,或糠片蚧8.4头。当食料缺乏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相似文献   

8.
宁夏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设施蔬菜大棚内的盆栽辣椒上接虫,对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及成虫寿命进行了统计分析。西花蓟马各虫态发育历期研究结果表明,卵期4.96 d,1龄若虫2.78 d,2龄若虫3.41 d,"蛹"期3.76d,成虫产卵前期3.15 d,产卵期17 d,世代周期18.06 d。各虫态存活率统计结果表明,1龄若虫53.72%,2龄若虫69.70%,"蛹"为71.43%,世代存活率为26.74%;成虫寿命27.35 d,每雌产卵量为46.32粒。根据该研究结果及宁夏气象条件,理论上可预测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中年发生15~18代,下代发生量可为本代雌虫数量的12倍左右,为准确预测宁夏设施蔬菜中西花蓟马的发生趋势并及时做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保护和利用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在室内对其形态学特征、发育历期、生活习性以及其对草地贪夜蛾各虫态的捕食能力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在(27.2±0.5)℃、光周期16 L∶8 D、相对湿度(80±5) %条件下用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饲喂时,溪岸蠼螋1个世代的发育历期为73.89 d,其中卵经7.41 d孵化, 1~5龄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7.18、 6.85、 7.20、 13.70和13.90 d;雌成虫具有多次交配的能力,寿命为17.68 d,单头产卵次数为4.41次,产卵历期16.86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86.86粒;雄成虫寿命为17.26 d。溪岸蠼螋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各虫态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溪岸蠼螋雌成虫的日捕食量最大,但与其雄成虫的日捕食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溪岸蠼螋1~3龄若虫的日捕食量,与溪岸蠼螋4~5龄若虫日捕食量的差异因草地贪夜蛾虫态不同而不同,溪岸蠼螋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为31.45、28.80、 16.50、 8.15、 6.40、 6.35、 5.10和4.95头,溪岸蠼螋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是29.45、 27.40、 14.40、 8.65、 6.10、 5.95、 4.95和4.85头。表明溪岸蠼螋在防控草地贪夜蛾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个体发育和种群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一原始种群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分别在甘蓝、一品红、棉花、番茄和黄瓜连续隔离饲养大约20代后形成5种对应的烟粉虱种群,研究其在甘蓝上各虫态大小、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平均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在(25±1)℃条件下,一品红种群烟粉虱的1、2、3龄若虫体长和宽均显著低于其他4个种群烟粉虱;发育时间以甘蓝和一品红种群烟粉虱(20.44、19.69d)显著高于番茄种群烟粉虱(19.13d);雌虫寿命以甘蓝种群烟粉虱显著低于一品红、棉花、番茄和黄瓜种群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以一品红种群烟粉虱(169.30粒)显著高于其他4个种群烟粉虱;5个种群烟粉虱在甘蓝上的总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实验室恒温和大田自然条件下,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和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的对比试验研究,探讨两种棉花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8℃恒温条件下,在花铃期棉花上,国抗22上的B型烟粉虱发育历期(从卵到成虫羽化)比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短17.79%、存活率高4.5%、产卵量高39.62%、雌虫寿命长12.14%、内禀增长率rm大20.18%;在苗期棉花上,国抗22上的B型烟粉虱发育历期比泗棉3号短14.14%、雌虫寿命长17.46%、rm大1.47%,存活率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在大田自然变温条件下,国抗22上烟粉虱发育历期比泗棉3号短13.6%。在同一品种棉花上,饲养在苗期棉花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较花铃期棉花长。结果显示,花铃期棉花比苗期棉花更有利于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常规棉亲本相比,转Bt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的种群扩增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12.
大灰食蚜蝇成虫饲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室内用蜂花粉、花粉健美酥、10%蜂蜜水及10%蔗糖水饲养大灰食蚜蝇成虫时,证明大灰食蚜蝇的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及成虫寿命均受补充营养物的影响。以蜂花粉饲养的效果为最佳,平均产卵量为970.7粒(最高2212粒),孵化率达91.4%,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9.4和17.4天。交尾次数、产卵时期对卵的孵化率均无影响。为使成虫正常产卵,除合适的补充营养外,提供蚜虫及其寄主植物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  相似文献   

14.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番茄、黄瓜、甘蓝上(26℃,RH65%±5%,光周期14L:10D)烟粉虱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0℃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在番茄上饲养的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1.7d和12.4d,完成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7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1.9℃.在26℃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番茄、黄瓜和甘蓝上的烟粉虱若虫时,卵至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7、16.1和15.2d,相应存活率分别为74.6%、72.1%和78.7%,雌蜂寿命分别为7.4、7.6和8.ld,平均繁殖量分别为67.2、62.3和74.7粒卵.本研究结果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释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食物显著地影响荔枝蝽的卵巢发育,产卵量和成虫的产卵期寿命,罩养于支树花(果)枝上,荔枝蝽每雌平均产卵222.3粒,净增殖率为110.57;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96.25和93.19d。罩养于嫩枝上者,每雌平均产卵193.4 ,净增殖率为96.26;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9.69和89.25d。罩养于老枝上的成虫不能产卵,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0.44和70.31d。在花(果)枝上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小麦的产卵选择性及其是否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本研究以玉米和小麦作为测试寄主,比较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对两种作物不同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并利用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取食小麦、玉米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更喜欢在玉米上产卵,其在玉米、小麦叶片、玉米和小麦茎秆上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df=102,F=15.593,P<0.05),以玉米叶片背面卵块数量(7.11±1.55)块/笼最高;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低于取食玉米。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为(16.31±0.15)d,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14.66±0.12)d,蛹期、蛹重、产卵前期、成虫寿命和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取食小麦羽化出的雌虫寿命、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分别为(16.39±0.40)d、(976.31±57.21)粒和(14.64±0.32)d、(831.57±30.55)粒。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玉米的净增殖率为363.14,显著高于小麦的258.63,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平均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其寿命和产卵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25±1℃、RH70%~75%、光照L∶D=14h∶10h、光照强度3500lx条件下,观察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羽化雌蜂的产卵量和寿命,并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根据蜕皮现象及形态特征,雌蜂羽化前的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卵期、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预蛹期和蛹期。一龄和二龄的发育历期均为1d左右,卵和三龄的发育历期约需2d,预蛹期0.8d,蛹期5d。在每天更换寄主的情况下,雌蜂平均寿命21.9d,最长29d,最短8d;产卵量为79.1粒,最多124粒,最少51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