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半湿润区免耕覆盖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半湿润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为研究对象,设置传统耕作(T0)、免耕无秸秆覆盖(T1)和免耕秸秆覆盖(T2)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不同作物季节的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季免耕覆盖(T2)和不覆盖(T1)处理0-60 cm土壤含水量都高于传统耕作(T0)处理,但免耕处理T1和T2只在表层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明显。免耕覆盖降低了土壤表层温度(T2相似文献   

2.
轮耕对豫南雨养区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寻求豫南雨养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秸秆处理方式设连续4年秸秆覆盖还田与秸秆清除2个处理,土壤耕作方式设4年间隔深松、4年免耕、3年深松+1年免耕和3年免耕+1年深松4个处理,共8个处理组合,研究秸秆处理和基本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和连续3年深松基础上免耕、连续3年免耕基础上深松处理,可以提高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SOD、P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衰老进程,提高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经济系数和籽粒产量。秸秆覆盖还田比不盖还田产量平均提高10.68%;3年深松后1年免耕比4年深松平均增产2.60%;3年免耕后1年深松比4年免耕增产4.21%;秸秆覆盖还田结合3年深松后1年免耕比4年免耕秸秆不还田增产23.32%。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秸秆处理方式和耕作方式及其两者的互作对产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稻草覆盖对砂姜黑土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稻麦轮作地区免少耕麦田稻草覆盖对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具有在冬季增加土壤温度,减轻和消除小麦冻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开裂,保持较多土壤有效水,减轻和消除小麦旱害;增加小麦出苗率,促进小麦根系早生快发,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等作用,因而不同耕作处理稻草覆盖田块小麦的增产呈现免耕套播>免耕条播>耕翻撒播之趋势,覆盖较不覆盖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可达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旱地玉米免耕系统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4-1995年对旱地玉米没耕作系统土壤磷、钾进行了研究,并对6年的玉米产量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在6年的试验地上,免耕覆盖后,0-20cm土层速效磷比常规耕作玉米种植区平均低63.88%,加大磷肥用量是免耕覆盖持续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土壤速效钾玉米种植区免耕覆盖0-20cm土层比常规耕作平均高25.64%,20-50cm土层基本无差异速效外的增加既是高产的基础,也是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柳林县地处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497.3mm,且集中在7、8、9三个月。玉米制种春种4、5月正值旱季,平均降水量仅40mm。近年来,应用5项抗旱新技术,年年一次下种保全苗。1秸秆、地膜二元覆盖 玉米收获时一边割秆,一边硬茬顺垅覆盖,盖67cm,空67cm。玉米秆排放的顺序是:下一排根压住上一排梢,秸秆上适量压土。翌年春天在空档处翻耕、整地施肥、覆盖地膜,膜上打孔种两行玉米。用玉米秆覆盖一年,可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据测试,覆盖地块土壤含水量可增加2~5个百分点,即等于耕作层增加水分4.5~2…  相似文献   

6.
1994 ̄1995年对旱地玉米不同耕作系统土壤有机质,氮和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年的试验地上,免疫耕覆盖比常规耕作0 ̄5cm土壤有机质平均高0.55个百分点,土壤pH值低0.19,硝态氮玉米田低30.35%,休闲田高30.37%,铵态氮玉米田0 ̄20cm土层低58.3%,休闲田低5.57%,水解氮玉米田0 ̄20cm,低4.97%,休闲田差别不大。20 ̄50cm硝态氮,铵态氮和水解氮免疫耕覆盖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稻麦轮作地区免少耕麦田稻草覆盖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具有在冬季增加土壤温度,减轻和消除小麦冻害;减少土不分蒸发,防止土壤开裂,保持较多土壤有效水,减轻和消除小麦旱害;增加小麦出苗率,促进小麦根系早生快发,为小麦奶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等作用,因而不同耕作处理稻草覆盖田块小麦的增产呈现免耕套播〉免耕条播〉耕翻撒播之趋势。覆盖较不覆盖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可达  相似文献   

8.
以优质玉米驻玉309为材料,研究了铁茬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无耕翻、传统耕作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铁茬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比传统耕作,出苗时间有所延缓,植株生长快,株高较高,同期叶片数多,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5.53%、2.01%。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80%;覆盖免耕处理水稳性团聚体(≥0.25mm)(0-10cm土层)比清翻处理增加104.5%。在0-20cm土层,覆免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10.6%-15.8%、覆免处理碱解氮含量比清翻处理增加23.3%、覆免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9.0%-33.8%。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该项农作措施的优势,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覆盖免耕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覆盖免耕条件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发利用(以翻耕、铁茬为对照)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覆盖免耕可以降低地温,减少土壤蒸发,增加作物的蒸腾水提高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生长后期进行了补水的水分调控试验,覆盖免耕增产效果显著,表明在覆盖免耕种植条件下,适时合理地对作物进行水分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玉米覆膜制种增产提质原理与技术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种子公司赵凤龙,宋立民我公司于1991~1993年在良种场玉米覆膜制种5360亩,平均亩产456.5公斤,比不覆膜制种亩增产143.9公斤,种子含水量降低4.3%,发芽率提高13%,百粒重增加3.4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用比色法测定了甲哌啶在棉子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棉子、棉叶和土壤的方法添加回收率71.5%~74.8%、72.8%~81.7%和83.3%~92.2%,变异系数4.98%~9.84%、4.79%~7.15%和5.16%~7.13%,最小检出浓度0.28、0.19和0.29mg·kg-1。测定结果表明,按照甲哌啶推荐用量处理棉花,棉子中未检出甲哌啶。甲哌啶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为9.41~9.44天和8.2天。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结构的增产效应和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洪勋  张翔 《华北农学报》1995,10(2):100-105
13年的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结构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轮作的年产量影响明显,各处理总的产量趋势是:MNPK>MNP>MN>NPK>NP>M>N>ck。基础地力的产量效应为37.9%,肥料的增产效应为62.1%;肥料增产效应中,化肥占75.8%,有机肥占24.2%,显示出化肥为主要增产途径;在化肥的增产效应中,N的增产效应为70.6%,P为23.5%,K为5.9%;以MNPK处理的产量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这说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作物高产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玉米免耕整秸秆覆盖增产效界丁玉川,王笳,王树楼(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太原030031)山西省玉米播种面积66.7万hm2左右,其中旱地玉米约占70%,旱位地占57%左右。年降雨量400~600mm,且年际间与季节间分布很不平均,主要集中在7...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土壤结构改良与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作用机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保水剂、有机肥、免耕、深松、深松+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耗水特征、光合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覆盖在小麦生育期内储水量较高。从小麦播种-返青期,深松+秸秆覆盖处理的耗水量最低。而在返青-拔节期,该处理最大,而其在孕穗-抽穗期的耗水量却最低。在拔节-孕穗期,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在抽穗-灌浆期,其耗水量最小。在灌浆-收获期,秸秆还田和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水剂和免耕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和玉米的光合生理特征,促进了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各处理中,以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布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8.3%和20.0%。以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了21.6%和23.8%。而深松处理的小麦-玉米复合产量最高,其次为免耕处理,其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增产14.9%和14.3%。而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的总水分生产效率较其他处理高,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提高了18.5%和18.1%。说明深松和免耕处理更利于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17.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方式的不同,设深耕处理、少耕处理和免耕处理3类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明显影响小麦的出苗率,传统翻耕处理出苗率比免耕高出27.1%~46.2%。由于秸秆的覆盖,免耕处理小麦返青期低温偏低,导致生育期推迟7~10 d,后期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是造成免耕处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免耕处理蒸发较小和小麦根系不发达,NO3--N淋失到土壤剖面的100 cm以下,不仅使氮肥利用率低,也是造成免耕减产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紧实度、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随着翻耕频率的减少而增加,每两年翻耕一次(CNTW2T)和每四年翻耕一次(CNTW4T)的土壤紧实度比长期免耕分别降低了40%、17%,土壤紧实度与土层深度呈显著正相关;保护性耕作改变土壤导水性能,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降低;少免耕土壤含水量比传统翻耕高0.77%~3.01%。秸秆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改良土壤压实状况,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保水能力。免耕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但长期免耕易导致土壤压实,不利于作物生长,少耕(CNTW2T、CNTW4T)既可改善土壤导水、保水性能,又可减少土壤压实,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实施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玉米品种苏玉9号苏玉9号系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杂交育成。1995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3~1994年江苏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春播组平均产量为8868kg/hm2、8113.5kg/hm2,分别比对照(掖单13)增产3.9%...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验用增产灵和2,3,5-三碘苯甲酸(TIBA)对间作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进行喷施。喷施增产灵后,对早熟矮杆品种各处理均表现增产,其增产幅度为0.37%-6.75%,施用时期以结荚期为佳;早中熟、中杆、生长较为繁茂的品种仅在开花期喷30ppm可增产12.06%;增产灵的增产作用主要是由于提高了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喷TIBA后,对植株主要起降矮壮杆的作用,株高降矮0.52-10.78cm,抗倒能力增强,早熟、矮杆的75-88-13开花期喷施呈减产效应,而结荚期喷施可增产0.47%-3.5%;早中熟、中杆的冬二则在开花期喷施可增产6.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