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笔者结合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要求,通过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建设新农村时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要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要加强农村保障体制和组织化程度建设,要重视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主导地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根本地位,这样才能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培养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新型农民,农民教育是关键。由大学和地方政府科技部门共同实施的“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 探索出“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 的科技培养新模式,搭建了科技培训平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已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3.
邓泽国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77-283
为总结过去几年辽西地区农民培训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了解辽西地区农村信息化的需求。通过调查辽西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民对教育培训和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提出了建设辽西科技型农民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代职业农民进行培训。通过自主与自助学习的教育与培训方式,促使辽西地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和道德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分析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天津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但整体素质较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天津农民素质素质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快天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农民目前受教育现状和农民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认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现状是由于中国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农村农民教育基础薄弱、组织教育功能弱化等不利因素造成的。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是加强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中国农民信息素养水平;并提出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符合农民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养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重点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尚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05-209
为了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11年8月陕西省武功县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建立Probit为代表的选择模型,研究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受培训状况、婚姻状态、村干部作用以及人均土地面积对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受培训状况和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因素不显著,而性别、年龄、接受教育年限和村干部作用因素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高效、低耗、环保的乡镇企业,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下的食品安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建设进入的一个崭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农村是食品安全的重点,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又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本文对目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现状、各省市对农村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中国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产生了哪些影响及未来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发展还面临哪些制约因素。本研究面向农村科技服务者开展问卷调查,基于来自中国14个省级地区的调查结果,从网络认知、网络应用、上网目的、上网地点、科技网站访问频次等方面分析了基层农村科技服务者的信息行为特征,并考察了各地区应用互联网开展科技服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两个层面总结了农村科技服务者对网络科技信息的需求。最后以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从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传播方式建设、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科学技术应该如何发挥支撑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如何贡献自己的才智?科技部门又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近日,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农民、农业和农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农民参与政府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的情况,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与DEMATEL模型,对成都市302位农民做调查问卷,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研究影响农户参与培训和影响合理组织培训的因素。研究表明:文化程度、农业收入比例、培训形式、最少培训补助、政策宣传力度、土地转出难度等是影响农民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而培训目的、培训形式等是合理安排培训的关键,由此提出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在充分考虑农户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好农户培训的供需平衡,并且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基础上稳健提高农户务农收入等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晋中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中市是山西省主要农区,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近期和今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走访农户、与基层干部座谈和听取市、县两级汇报等形式,对晋中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研究分析了晋中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及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过度施用化肥带来的负外部性使棉区土壤面临着棉花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本文在棉花生产的决策主体农户尺度上,利用对新疆重点植棉地区实地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定量化研究了新疆棉农过度施用化肥程度,并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导致农户过量施用化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种植农户的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平均达到610.20 kg·hm~(-2),过量施用率占到实际施用量的59.6%。导致农户过量施用化肥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科学施肥培训和避免收入损失的盲目性。研究结果在农户行为学方面做了有益的科学探讨,并为科学引导农户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农民进行培训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一种有效途径。以陕西、甘肃和宁夏的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和县(区)、乡(镇)、村制度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民素质现状、西北地区农民培训需求现状、培训供给现状、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并提出弥补需求和供给之间缺口、完善西北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农地流转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地域分异与农户兼业视角,通过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地域分异与农户兼业对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和转入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它能显著促进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和农地转入;(2)区位性质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却无显著影响;(3)农户兼业程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4)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承包地面积和承包地块数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分别有显著的负向、正向和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却无显著性影响。农地流转政策制定应从政策差别化、兼业深度化、经营规模化3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合作社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载体,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普及和推广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根据目前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实施和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将合作社纳入农业标准化体系,探讨了合作社参与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职能及其影响因素。以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编码,提炼出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职能配置。研究结果发现,以资源基础观为视角,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合作社的职能包括资源吸附、资源利用、资源共享。从合作社的内外部角度,合作社参与农业标准化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配套设施,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扶持、市场环境和产学研合作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合作社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职能配置模型。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背景下参与式农民培训模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娟  孙素芬  郭强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313-316
农民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着力探讨参与式农民培训模式的相关理论及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参与式方法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实践,采用归纳演绎方法展开研究,针对农民培训工作得出具推广价值的结论。研究阐述了农民培训工作的时代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参与式农民培训模式实现农民由被动接受培训向主动融入科技培训体系转变的本质;提出参与式农民培训是原有培训方式的有利补充,是培训主体之间在培训内容设定、工作开展、监测与评价及主体能力建设等环节相融合的过程;最后分析政府在参与式农民培训中的工作重点。参与式农民培训能够实现培训各主体的能力提升,激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实践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describes experiments on farmer participation in plant breeding conducted in three countries (Morocco, Syria and Tunisia) on barley, which is the predominant annual rainfed crop in the most marginal areas of these countries. Trials with different types and number of breeding material were planted both on research stations and in farmers' fields. Selection was done by professional breeders and farmers and data were gathered on breeders' and farmers' selection criteria and selection efficiency. The trials reflected the situation of the crop in the three countries, with high yields on station, low yields in some of the most marginal farmers' fields, and poor correlations between research stations and farmers' fields, as well as between farmers' fields. Grain yield was by far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election criterion by the farmers. However, farmers also made a widespread use of selection criteria not normally used by breeders such as grain filling and straw yield, as well as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w (color) and of the leaves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op as source of animal feed. A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lection criteria used by breeders and farmers was disease resistance, almost entirely neglected by the latter. Farmer selection was 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some of the highest yielding lines in the farmers' own fields and also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y performed selection on station. The coincidence between entries selected by the breeder and the farmers was high in Morocco but very low in Syria and Tunisia. There wer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nes selected by the breeders on station and those selected by farmers in their fields. In Syria, decentralized-participatory sel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icient in identifying the highest yielding entries in farmers' fields than any other selection strategy.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organize a plant breeding program so that farmers become major actors in the selection of new cultivar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收入相对较低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民。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宏观数据为基础,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强制剔除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平均化肥施用量、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平均百名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所占比率这几点是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推进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引进本土知识型人才;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和跨境转移黑龙江省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D. Louette  M. Smale 《Euphytica》2000,113(1):25-41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armer surveys from a Mexican community located in the buffer zone of a biosphere reserve indicate that farmers' seed selection practices protect the phenological integrity of their traditional maize varieties as they define them, despite numerou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genetic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data suggests that when subjected to significant gene flow through cross-pollination, ear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tained through farmers' selection even though other characteristics may continue to evolve. Because the effects of farmers' selection practices are confined largely to ear characteristics, their practices appear to offer only limited scope for variety improvement. Farmers' expectations of what they can achieve through seed selection are similarly limit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complementary roles for professional breeders and Mexican farmers in enhancing mass selection methods to improve maize landraces on farms – if farmers themselves perceive benefits from the collabor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