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测算与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测算方法及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生态价值的基础上,解析地块尺度耕地生态价值特征,识别耕地生态价值影响机理,构建促进耕地生态价值提升的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耕地地块的复种指数、生物产量越高,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越强;3个村水田、旱地地块生态价值均受到耕地质量指数和复种指数两个因子的显著正影响作用,具有价值提升空间。耕地生态价值提升应从加强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合理调整农户的耕作制度行为和物质投入行为、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和大力推行生态农业4个方面综合践行。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耕地单产实现程度、播种面积实现程度和耕地总产实现程度3个方面来表征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的计算方法。区域尺度上的小麦、玉米可实现单产是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区试产量和近5 a高产水平等多种方法进行确定,地块尺度的小麦和玉米的可实现单产依据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 ecological zone,AEZ)进行修正得到。乡镇尺度上的小麦和玉米的可实现单产分别采用尺度下移和尺度上移的方法将地块尺度的小麦玉米可实现单产转化为乡镇尺度的可实现单产。应用此核算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1982、2000和2006年3个时期的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区区域尺度的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实现程度在1982年出现最高值,并在1983-1998年的较长时期呈现小幅摆动但基本保持在35%~45%之间,而在1998年以后则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并在2004年以后出现一定幅度上升;大兴区乡镇尺度1982年实现程度最高;与1982年相比,2000年所有乡镇都大幅降低,2006年比2000年有所增加,但仍低于1982年;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大兴区区域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与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该文构建的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的分析方法为从宏观尺度研究耕地生产能力差异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背景下,结合耕地"非粮化"研究现状,基于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村镇尺度下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耕地"非粮化"及其影响因子的表征指标和分析框架,根据实地调研与农业普查数据,研究村镇尺度下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并给出管制耕地"非粮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核算耕地资源价值量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自贡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替代法以及当量因子法,分别对2010~2019年自贡市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进行了核算。研究发现,2010~2019年自贡市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总价值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生态价值变化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自贡市2019年耕地资源价值空间分布东西两侧较高、南北较低。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基础上,对水坝工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进行研究,在单因素核算中注意了时间、空间以及社会发展阶段对核算结果的影响及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叠加问题,在综合核算中注意了各单因素之间的影响并以各单因素的价值及影响权重对核算结果进行修正,最后以效费比分析水坝工程的利弊。以冯家山水库为例,以2004年为基准年,核算得到:综合环境资源价值损失为462,656万元,效费比为1.81>1,说明冯家山水库在此核算条件下是利大于弊的。并提出了加强环保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保障粮食安全、强化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在识别撂荒耕地分布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撂荒程度指数刻画了撂荒总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县域尺度耕地撂荒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2015年河南省耕地撂荒面积为174419.46 hm2,整体撂荒率为2.15%;全省158个县域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撂荒耕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倒“T”字型格局。河南省耕地撂荒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人口外流为直接因素,耕地破碎化等生产条件制约为间接因素,而农业生产收益较低为根本因素。根据撂荒地域分异特征,将研究区归纳为人口条件约束型区域、生产条件约束型区域和经济条件约束型区域3种,提出应因地制宜,采取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经济激励等方式促进耕地的合理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影响耕地的因素决定了耕地未来的发展动向.为此,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对重庆耕地数量的影响程度,其大小依次是总人口、农业、非农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建筑业等,并对其结论进行了分析;根据重庆近几年的耕地变化数量,建立了GM(1,1)预测模型,经检验,这种模型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运用该模型预测了2010年和2015年重庆市耕地的数量;同时指出,由于客观原因,灰色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对一些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能更好地提高外源数据的可靠性与适用性,丰富基础资料匮乏地区可用的数据源,以天山西部区域的伊宁、尼勒克和昭苏站作为典型代表站,基于实测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极限学习机EL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支持向量机SVM、组合简单平均CSAM和组合支持向量机CSVM方法建立统计降尺度模型,评估不同降尺度方法在降水降尺度方面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降水影响因素的多重性、实测站点降水的差异性,不同降尺度方法的优劣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且率定期与验证期最优降尺度方法可能出现不对应的情况;(2)实测站点降水量越大,降尺度效果越好;降水量年内变化越不均匀,降尺度效果越差;(3)由于实测站点冬季降雪事件的发生影响了降尺度的效果,总体降雪量越多,降尺度效果越差;(4)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影响到降尺度的效果,降低了降尺度结果的可靠性与精度。总体上,研究区ELM、LSTM和CSVM模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中CSVM组合模型在季节、年降水方面模拟效果最好,ELM模型在月降水分布方面模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耕地利用变化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此,在对比了目前各种土地利用变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S和GIS的山丘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评价方法;同时,在分析反映耕地利用情况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耕地利用时空变化评价模型;最后,将上述山区耕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评价方法应用于韶关市山区耕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研究,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关洁琳 《南方农机》2023,(22):42-4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非农化现象,为耕地的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笔者通过文献对比法,围绕着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耕地非农化带来的影响、耕地非农化的管控对策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于耕地非农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耕地非农化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应明确耕地非农化的概念,发展耕地非农化遥感监测技术,重点关注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西南岩溶地区为研究区域,从投入和产出2个维度选取耕地利用效率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该区112个市2011—2017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研究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2011—2017年,西南岩溶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从空间变化来看,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分异性,规模效率具有较弱的空间分异性;耕地利用效率高值区在整个研究区内基本呈连续分布,而低值区呈“插花状”分布。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岩溶比例(q=0.24)、高程(q=0.21)是西南岩溶区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西南岩溶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微观地理尺度下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黑龙江省典型产粮大县为研究区,以1km2地理网格为研究单元,运用分区统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法分析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揭示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种植结构以单一大豆型、单一玉米型和玉米-大豆型为主要类型,以单一水稻型和大豆-玉米-水稻型为次要类型;不同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水稻以HH型为主,玉米和大豆以HH型和LL型为主;地形条件是水稻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玉米和大豆种植结构空间分异主要受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影响,自然条件是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影响要素;研究区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是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均比单一因子影响程度大,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玉米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灌溉潜力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对水稻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但因子交互作用对大豆种植结构空间分异影响程度的提升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理解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可为耕地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等因素组合和物元分析的耕地质量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测算和评估耕地质量潜力,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区,以400 m×400 m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基于涿州市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数据,运用改进的因素组合法、层次分析法、物元分析模型等,分别计算耕地整治的自然质量潜力和利用质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和有机质含量是涿州市耕地自然质量的可改造限制因素,且灌溉保证率是主导限制因素;涿州市耕地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应通过水利灌排、田间道路修建、增加防护林等工程改善利用条件。通过提升可改造限制因素和影响土地利用系数的指标值,涿州市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可分别提升0.53等、0.73等。提出的研究方法为精细化评估区域耕地质量、制定县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宜耕性评价的耕地利用效率分区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宜耕性的基础上,为合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原阳县为例,综合考虑耕地利用效率与宜耕性评价结果,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区,提出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结果表明:从耕地利用效率来看,原阳县耕地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其综合效率均值为0.837,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宜耕性评价结果来看,原阳县耕地的适宜宜耕区、基本适宜宜耕区、低适宜宜耕区、流域保护区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7.84%、41.36%、19.09%、1.71%,整体宜耕性较强。叠加组合耕地利用效率和宜耕性评价结果,将原阳县耕地利用效率分为保持区、提升区、调整区、保护区。从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角度考虑,结合差异化的整治措施,保持区宜耕性和耕地利用效率均较高,应以维持现有耕地利用效率、延伸耕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重点;提升区宜耕性强、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应通过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调整区宜耕性差,不宜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应发展生态农业或设施水培农业,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的同时,缓解耕地与生态保护压力;保护区内耕地应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其湿地功能与生态功能。本研究可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倡导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农户土地流转的交易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内蒙古650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在考虑农业保险与土地规模经营间双内生性和交互影响基础上,通过似不相关Biprobit和MV Tobit模型,从农户耕地转入的行为决策视角,探索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农业保险对农户是否转入耕地及耕地转入规模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保险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发生耕地转入行为的可能性就会上升10.9%,耕地转入规模与农业保险保费支出两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高达1.194,提升农民家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可能性。此外,受访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劳动力流动、农业机械价值、兼业情况、农业合作社及耕地转入价格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户耕地转入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建议今后要积极发挥农业保险对农民土地流转理性参与的促进作用,提高农民土地流转交易能力,并规范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发展,以农民为核心优化服务运行环境,降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2000-2007年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利用耕地资源变化率指数和耕地资源区位指数,结合广东省行政单元和地理分区,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区域耕地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显示:2000-2007年广东省耕地总量逐年减少,全省以珠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粤北耕地面积略有上升;全省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得到控制,被占耕地及时得到补偿,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开发;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调整趋势在不断扩大,从耕地保护角度出发,农业结构调整尺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耕地产值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发放表格填报的方式收集大岗山水电站库区耕地产值测算相关资料,针对高山峡谷区耕地质量随地形分布的差异,引入河谷系数,构建耕地产值的测算模型,对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耕地产值测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岗山水电站石棉县库区耕地综合产值为23 593.05元/hm2,泸定县库区耕地综合产值为17 429.40元/hm2,大岗山库区耕地综合产值为20 974.27元/hm2。通过适宜于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耕地产值测算模型的构建,可为高山峡谷区移民安置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成军  李想 《农机化研究》2012,34(5):241-244
为了揭示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农民收入、耕地规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3个方面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运用辽宁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找出了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北省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建立了不同质量耕地的折算关系,但是折算方法复杂,并且纯手工以纸质为媒介的耕地占补折算工作要求操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给耕地占补折算工作的推行和土地管理工作造成诸多不便.为此,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遵循不同质量耕地的折算关系和折算方法,对河北省分等数据与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建立数据库,利用SQL Server和Visual Basic等工具实现系统的建立,并通过对河北省耕地占补平衡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流程分析,提出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渭北旱塬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粮食产能的影响,以冬小麦和春玉米为量化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典型的渭北旱塬区千阳县2017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对项目实施前后新增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占补平衡项目实施使新增耕地等级提升了1—2个等级,且新增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占比越大,新增耕地等别越高,单位面积上水浇地较旱地的粮食产能提高率增加25%.随着项目实施年限增加,土壤理化性质不断得到改善,总孔隙度、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均显著变大(P<0.05),土壤结构破坏率显著减小(P<0.05),抗侵蚀能力显著提高(P<0.05).土壤有机质质量比显著提高(P<0.05),土壤养分状况不断改善.新增耕地的面积、等别、基础设施、单位面积投资、年限等因素均与粮食产能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各因素对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程度,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表现为等别,面积,基础设施,年限,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