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福建省泉州市崩岗侵蚀现状及防治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泉州市崩岗侵蚀现状及30年来治理崩岗的技术措施、成功经验和综合效益进行调查、评价、总结,旨在调动崩岗区广大干部群众治理崩岗的积极性,增强治理崩岗的科学性,加快崩岗治理步伐,提高崩岗治理成效,助推山区防灾、减灾,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是我国崩岗侵蚀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量占广东省水土流失总量的43%左右,造成的危害大,导致土地退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且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广东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崩岗侵蚀现状,分析了产生崩岗侵蚀的主要原因及崩岗治理的主要技术原理,对崩岗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广西是我国崩岗分布的典型区域,全区共有崩岗27 767个,总面积6 597.88 hm~(2 ),崩岗侵蚀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针对广西不同形态崩岗的空间分布情况、活动状态及发育规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崩岗以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为主,不同形态崩岗均以活动型崩岗为主,小型崩岗数量比例最大,大型崩岗面积最大。基于广西崩岗侵蚀现状,提出了瓢形崩岗、条形崩岗、爪形崩岗、弧形崩岗和混合型崩岗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广西预防和治理崩岗、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泉州市几种崩岗治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了泉州市治理崩岗侵蚀的3种主要模式,即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和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园区。阐明崩岗侵蚀的治理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要以崩岗集水区为单元,坡面、沟头、沟谷、沟壁、冲积扇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布局,综合治理,尽量把治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变废地为宝地。  相似文献   

5.
崩岗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萍  查轩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170-172,176
崩岗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侵蚀灾害十分严重,直接威胁着当地和下游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崩岗分类、发展过程、形成机理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分析了崩岗侵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总结了崩岗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模型,提出了未来崩岗侵蚀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种植麻竹治理崩岗侵蚀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区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由于崩壁不断崩塌,崩积堆和沟床的不侵蚀,崩岗的不稳定性极高,治理难度大。永春县水土保持部门曾对种植麻竹治理崩岗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崩岗的成因及种植麻竹进行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红土坡地崩岗侵蚀过程与机理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崩岗是广泛发育于华南红色风化壳坡地上的各种崩陷地形,其危害性很大。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条形崩网,叉(分支)形崩岗、瓢形崩岗、箕形崩岗和劣地崩岗等几种类型,其形态演变过程经历了前期的水蚀为主阶段,以及后期的重力侵蚀为主阶段,崩网的发生与下述几种情况有关:红土的机械组成特征,以及与水作用发生的变化;风化壳内的各种软弱结构面的存在;大暴雨触发作用以及各种地形要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崩岗侵蚀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崩岗侵蚀的研究历程,介绍了崩岗的组成要素。随后重点从崩岗侵蚀类型、崩岗空间分布特征、崩岗发育阶段及形态特征、崩岗侵蚀驱动因素、崩岗侵蚀防治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崩岗侵蚀及防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了当前崩岗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崩岗水力重力侵蚀的耦合机理、崩岗发育与区域地貌发育的关系、崩岗产生及发育指标的建立、崩岗防治机理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崩岗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南部和西部花岗岩形成的土丘地区,主要有瓢形崩岗、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三种类型。从崩岗的形态上可分为坡面、崩岗崖壁、崩岗场和冲积扇四个部位。坡面以草灌混交好;崩岗崖壁以爬藤类植物为主,沿崖壁上下边缘种植;崩岗场依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种针叶乔木;冲积扇容易再侵蚀,应乔灌草一起上,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治理崩岗以植物措施为主,并辅以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1-2013年,大致以半年为周期,利用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进行6次野外定位监测,运用ArcGIS软件对6次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崩岗流域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提供精细化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莲塘岗崩岗年平均侵蚀模数高达222 408t/(km2·a),主要侵蚀区位于海拔111~131m的崩积锥分布区,占侵蚀总量的55.6%,且崩岗中、下部位侵蚀强度高于崩岗上部。崩岗侵蚀量随崩岗表面坡度变化呈现正态分布的特征,侵蚀量最大值位于崩岗40°~50°的坡面部位。单位面积的崩岗侵蚀量大致随崩岗表面坡度的增大而加大,表明崩岗流域内坡度越大,侵蚀越强烈。在6次5个监测周期内,崩岗侵蚀方式具有明显变化,沟道发育是崩岗侵蚀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之一。前3个监测周期中,崩岗以沟道快速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兼有小规模崩塌;后2个监测周期中,崩岗以重力侵蚀为主,侵蚀量先减少后增大。莲塘岗崩岗目前正处于壮年期阶段,地形是崩岗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素导致崩岗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交替进行,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崩岗侵蚀发展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时间稳定性和降维因子分析的土壤水分监测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娇  朱青  吕立刚  廖凯华  徐飞 《土壤》2016,48(1):186-192
以南京市高淳区青山茶场中相邻的茶园和竹林坡地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点监测。基于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结合因子分析选取典型样点组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各监测点土壤水与典型样点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典型样点预测各监测点土壤水分,并检验预测结果,以期通过少数样点的监测来反映研究区的整体概况,优化研究区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在茶园仅监测7个点时,验证期RMSE小于1.5 cm3/cm3;竹林仅监测5个样点时,验证期RMSE小于1.7 cm3/cm3,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研究区各样点土壤水分,为优化土壤水监测、减少野外工作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深度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竹林土壤水分具有较强的时间稳定性,土壤水分的空间自相关性较茶园强;30 cm深处比10 cm深处土壤水分具有更稳定的空间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在定量分析羊道沟小流域坡面—沟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沟小流域划分为40个沟间地、40个沟坡地及它们组成的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沟小流域各因子的关系,得到王家沟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的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沟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沟流域次降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沟流域1963-1968年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区包括鄱阳湖周围11个县市,总面积近200万公顷。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因素,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全区分为山地和高丘、低丘和岗地、平原以及湖岸地带。防治对策首先是建立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体系,实行集约经营;其次是建立多层次循环利用体系;第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Vegetative barriers have assumed greater importance world over for control of erosion as the mechanical measures are constrained by high costs and shorter life. However, performance of such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is location specific. Hence, effect of stone bunds and vegetative barriers, viz, local grass sambuta (Saccharum spp.), vetiver (Vetiveria zizanioides) and hill broom (Thysanolaena maxima) on erosion, crop yield and soil properties in degraded hill slopes of Eastern Ghats of India, was studied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2000–2002). Simultaneously,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vegetative barriers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vealed that at 11% slope, sambuta and vetiver barriers reduced runoff and soil loss by 63.4 and 68.6%, respectively, over control (runoff 25.9% and soil loss 14.0 t ha−1). However, the sambuta barriers resulted in increased yield of finger millet (Eleusine coracana), enhanced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the soil when compared with rest of the conservation measures. Moreover, plant growth vigour was more in vetiver, root growth was better in sambuta and hill broom was the tallest plant amongst all barriers. Overall binding factor (395)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index (OPI) (0.9) of sambuta was the highest.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vegetative barriers in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and thereby improving crop yield and restoring soil fertility.  相似文献   

15.
娄邵地区不同岩性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克什克腾旗草地生态水土流失现状,通过试验研究,在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各项措施的适应性及不同类型区各项措施配置技术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克什克腾旗风蚀沙化区、山区丘陵区(以水蚀为主)、退化草原区(风、水交互侵蚀)的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克什克腾旗(风沙源)水利水保综合治理模式,对于京津风沙源及类似地区的草地生态建设水利水保工程将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漫川漫岗黑土区是我国东北商品粮主产区和黑土坡耕地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坡耕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根据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规律和特点,在已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总结该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控机制,凝练基于粮食安全的黑土区长坡缓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并对形成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体系的结构进行解析,对其推广应用效益进行分析,以补充和完善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控理论。结果表明:1)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控制为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调控主要由地表径流调控、沟道侵蚀调控和土地生产力调控3部分构成;2)基于粮食安全的黑土区长坡缓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以生态安全保障和粮食安全保障2大体系为支撑,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立体防护体系结构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结构及二者之间的耦合;3)该范式可为促进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生态、社会和经济更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实践样板。  相似文献   

18.
江西低丘水土保持型荒山绿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总结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低丘陵荒山绿化后。在恢复植被、加强林地的蓄水功能等方面的成效,说明对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荒山绿化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都能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态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现场选取太湖流域老虎潭水库砂壤质竹林地、水田土壤和库区天然来水样本,进行水库正常蓄水初期模拟实验,分析研究了库水中pH值DO,CODcr,BOD,氮、磷及氟化物等组分在60 d内的动态变化及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库底竹林地和水田地土壤在浸泡过程中会导致库水中pH值和DO的降低,CODcR,BOD5,氮,磷及氟化物等组分的含量则会增大.相对而言,竹林地土壤对水库水质的影响比水田地土壤要严重,建议对竹林地土壤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