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茶高产无性系碧蛾蜡蝉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碧蛾蜡蝉为害嫁接油茶春梢和夏梢,在江西一年发生一代,5月初孵化,以若虫、成虫为害,以卵越冬,混交林较纯林发生重。40%速扑杀乳油、40%杀扑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其均有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2.
油茶是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对油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查阅、种类鉴定等工作,整理了21种油茶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等信息,并拍摄相应害虫及为害状的高清照片1 600张。采用Lucid智能诊断系统,构建Fact Sheet Fusion基础信息数据库,并针对多途径检索方式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期"、"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以及10个2级特征和18个3级特征,共组成102个特征状态,构建了油茶害虫的快速诊断系统。在此基础上,转换得到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应用APP,为林农和森防一线工作者对油茶害虫快速识别和防治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油茶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维  龚春  雷小林  涂业苟 《江西植保》2007,30(4):198-199
本文主要叙述了为害油茶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油茶林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为湖南省1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普遍,因防治不及时或不当,每年经济损失严重.基于初步调查和参阅资料,对近年来影响湖南省油茶生产较大的病虫害的种类和为害方式进行了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5.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是浙江省东南地区油茶刺绵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的优势天敌昆虫,具有分布广、寿命长、繁殖力强、捕食能力大、种群数量稳定,与寄主发生时间相吻合等特点,抑制油茶刺绵蚧发生为害效果十分显著。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饲养:黑缘红瓢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群集3-20头于油茶枝叶上越  相似文献   

6.
油茶害虫植物源引诱剂筛选及其诱集的昆虫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周德明  周国英 《植物保护》2017,43(5):174-179
通过16种植物提取物对油茶林昆虫进行诱捕,筛选出2种对油茶害虫引诱效果较好的植物提取物,并在油茶林进行引诱效果及诱集昆虫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4月-8月的引诱试验中,共诱集到昆虫7 455头。其中油茶叶片水提粗提物诱集到昆虫数量最多,达4 368头,诱虫谱较广,诱集到23种昆虫,可以诱集为害油茶林的害虫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琼凹大叶蝉、大青叶蝉、白痣广翅蜡蝉、茶角胸叶甲等;其次为油茶乙醇粗提物,诱集到2 078头昆虫,且对八点广翅蜡蝉、小蠹类害虫的诱捕效果最佳。植物提取物作为引诱剂,可为油茶林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的监测预报提供直接的、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茶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重要油料经济树种.培育优良品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和重要任务.从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良种选育、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综述了普通油茶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探讨了当前油茶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展望,以期为油茶品质进一步改良和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茶象的植物诱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为油茶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曾被称为油茶实象、油茶中华实象、茶籽象甲、油茶象鼻虫等。它在我国分布于云、贵、桂、湘、赣、浙等油茶产区,除为害油茶果外,也为害茶果。 我们于1962—1965年在广西桂林地区进行了山茶象研究,其结果写成《油茶实象的  相似文献   

9.
恶性橘啮跳甲(CliteametallicaChen)又称恶性叶甲(下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自治区),是为害柑橘新梢、嫩叶的害虫。过去报道寄主植物仅限于柑橘类,未见为害其他植物。1998年,作者在调查橄榄[Canariumalbum(Lour.)Raeusch.]病虫害时,发现恶性叶甲为害橄榄十分严重,平均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油茶蓝翅天牛在南方油茶各主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通过对江西油茶三大主产区蓝翅天牛产卵情况的系统调查,从生态角度分析研究了油茶枝条、林分因子等对蓝翅天牛成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蓝翅天牛成虫在产卵部位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最喜欢选择在枝龄5~6年、枝角小于60°、枝径1.5~2.2 cm、枝高40~59 cm的枝条处刻槽产卵,同时,喜欢在枝条的中、下部产卵,而对枝条方向的选择没有特别嗜好。林分结构也影响着该天牛成虫产卵,最喜欢选择树龄7~8年、株高1.9~2.4 m、冠幅3.2~4.5 m~2的植株上产卵,林分密度、郁闭度与产卵株率呈负相关,以1 500株/hm~2、郁闭度0.6~0.8最合适油茶生长,对天牛产卵不利。立地条件中,该天牛成虫更喜欢选择东向及中下坡位的油茶林林缘产卵。可见,油茶寄主、林分和立地条件对蓝翅天牛成虫产卵部位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蓝翅天牛成虫产卵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枝高、枝龄、树龄、林缘等因子,明确该天牛成虫产卵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对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油茶内生细菌Y13对油茶抗性相关酶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内生细菌Y13是从油茶叶片中分离筛选出的一株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细菌,并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subtilis。内生细菌诱导植物抗病性是其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之一。周国英等研究认为,油茶内生细菌Y13对油茶炭疽病有显著的诱导效果。本研究拟采用内生细菌Y13为诱导因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Y13诱导油茶苗的相关防御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2.
油茶采前落果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茶采前落果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原因.作者对浙江及江西油茶采前落果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造成落果的原因.结果表明,油茶采前平均落果率为27.37%,病虫害及机械损伤是造成油茶采前落果的主要原因.其中因病虫害造成的落果占90%以上.茶籽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环茸毒蛾(Dasychira dudgeoni Swinhoe)及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是造成油茶采前落果的主要病虫.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茶籽象和油茶炭疽病,占全部落果的60%以上.油茶采前落果与油茶品种及种植年限密切相关.霜降籽油茶的落果率高于红花油茶;种植年限长的油茶林落果率高于种植年限短的油茶林.  相似文献   

13.
荔枝瘿螨(Eriophyes litchi Keifer)。在荔枝、龙眼造成的为害,过去称为毛毡病,近年在桂南各地有逐步发展趋势。此螨已成为荔枝龙眼上的重要害螨。荔枝被害梢率最大达到54%,龙眼被害梢率最大达到69.6%,已严重地影响结果及树势生长。荔枝瘿螨无明显越冬现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为害,被害叶率春梢为32.6%,夏梢为27.2%,秋梢为17.4%,冬梢为7.4%。被害嫩叶开始时长出稀疏的绒毛,初期毛毡呈灰白色,经17~34天后变为黄褐色,再经一星期左右转为红褐色,以后转为黑褐色。嫩果被害也出现毛毡,严重时导致落  相似文献   

14.
油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树种,但多种病害的发生严重阻碍了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已报道的油茶病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病害的病原、症状和发生发展规律等,重点在防治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别病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茶籽象为害对油茶果产量及茶油品质的影响,对健康茶果和受害茶果平均籽重、茶籽出油率、所提炼茶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苯并芘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表明:健康茶籽的平均重量7.89g显著高于受害茶籽6.58g(P0.001);受害茶籽出油率显著低于健康茶籽,仅为后者的71.15%(P0.05);受害果的茶油中酸值平均含量为17.79mg/g,过氧化值平均含量0.66g/100g,两个指标都极显著高于健康的茶油,且显著高于食用油国家标准;受害果茶油中苯并芘含量明显增高,但与健康果茶油差异不显著;受害果茶油和健康果茶油中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本研究明确了茶籽象为害对油茶产量及茶油质量的影响,为茶籽象的防治及茶油加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衡阳盆地位于湘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同时也是全国油茶中心产区之一。据“六五”资源清查,我市有油茶面积366万亩。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确定的油茶重点低改、更新工程在我市耒阳、常宁两县进行。茶梢尖蛾也正在这两县发生成灾,发生面积达几十万亩,严重成灾的几万亩,仍有扩散、蔓延之势。严重时可使油茶减产50—80%。为了寻求茶梢尖蛾防治的方法,去年我们在耒阳太坪乡进行了茶梢尖蛾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油茶Camellia spp.的专性蛀果害虫,常导致其大量落果。本文旨在明确油茶象幼体(卵+幼虫)种群动态、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以便为调查取样、长期监测和科学防控等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在湖南常宁普通油茶林,2016年-2017年在湖南益阳小果油茶林于雌虫产卵季节进行了调查,解剖收集的果实并记录其所含幼体数。用6种聚集度指标(m~*/m、I_δ、C、I、C_a、k)和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模型分析油茶象幼体的空间格局,并探讨其关键影响因子。调查和分析表明,雌虫于6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幼体种群密度呈单峰变化,2016年和2017年高峰期分别在7月25日和7月18日。小果油茶林2016年、2017年高峰期种群密度分别为17.95±1.53和16.27±1.06幼体/样株,高于普通油茶林,分别是普通油茶林种群密度(8.16±1.23幼体/样株)的2.20倍和1.99倍,差异极显著(P0.001)。聚集度指标分析显示,油茶象在普通油茶林均呈聚集分布,在小果油茶林呈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回归模型表明,该虫在两种油茶林均呈聚集分布。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2,表明油茶象幼体聚集是由亲代雌虫本身的产卵行为与寄主果实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给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并绘制了3种抽样精度下最适抽样数随种群密度变化的曲线图。综上,初步明确了油茶象幼体在普通油茶林和小果油茶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并探讨了其关键影响因子。试验结果可为该虫调查取样、长期监测和科学防控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茶枯叶蛾黑卵蜂Telenomus lebedae Chen et Tong是油茶枯叶蛾Lebeda nobi-lis Walker卵的一种主要寄生蜂。据调查,自然寄生率最高可达15.75%。该蜂自然分布与林相、地形关系密切,主要分布于靠近村庄的马尾松和油茶混交林,且是马尾松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在纯马尾松林和纯油茶林均无此蜂分布。油茶枯叶蛾黑卵蜂的寄主,据调查有油茶枯叶蛾、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  相似文献   

19.
邓劲松 《植物医生》2010,23(5):31-32
<正>蚜虫是为害柑橘新梢的主要害虫,主要种类有橘蚜、橘二叉蚜、桃蚜和棉蚜等。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柑橘的芽、嫩梢、嫩叶、花蕾和幼果上吸食汁液为害,造成叶片卷曲,新梢枯死,落花落果。为了控制柑橘蚜虫的为害,笔者引进了青岛海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油茶种和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间调查了广东省内栽培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3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对油茶炭疽病的抗病性,并在室内研究了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叶片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林间自然状态下调查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最强,普通油茶‘粤韶77-1号’、‘铁城1号’和‘湘林1号’抗性中等,其他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属于抗病种类,‘铁城1号’和‘粤韶77-1号’属于中度抗病品种,其他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