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春化发育特性,给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29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品种的苗穗期(出苗期至抽穗期经历的天数)、出苗期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春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但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取相异性指标5,可分为春性(S)、弱春性(PS)、半冬型偏春性(PWS)、半冬型偏冬性(WS)和冬型(W)5个类型.春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不经春化处理也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过程、正常抽穗,半冬型偏春性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0~2℃的低温10 d,半冬型偏冬性品种0~2℃的低温达到20 d才能完成正常的幼穗分化,冬型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30 d 0~2℃的低温.半冬型偏春性品种、半冬型偏冬性品种和冬型品种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  相似文献   

2.
该项研究表明,用不同日数春化处理和连续春播的方法,经过3—4代,可将冬小麦改变为遗传上稳定的春小麦。从阿芙乐尔、高加索和五十周年三个冬小麦品种得到大量的春性品系。冬小麦的基因型和春化处理的时间对冬小麦的转化有明显影响。没有从无芒1号冬小麦品种得到春性品系。春性品系只出现在一定日数春化处理的后代中,但和春化处理日数之间没有规律性的联系。冬小麦向春小麦的转化是逐渐进行的,转化第三代是冬小麦向春小麦转化的关键时期。转化春小麦保持了原始冬小麦品种的一些质量性状,农艺性状表现出广泛的变异。改变冬小麦为春小麦可作为其他育种方法之外创造春小麦育种材料和丰富春小麦种质资源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疆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新疆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30个新疆自育的春小麦品种(系)为参试品种(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各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结果]生育期、最高总茎数、收获穗数和成穗率4个农艺性状是影响新疆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在遗传距离8.37水平上将30份品种(系)分为4类。[结论]当春小麦品种(系)生育期较短,最高总茎数适中,收获穗数和成穗率较高时,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小麦春化过程中蛋白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三个发育特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进行春化、脱春化处理,经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在春化过程中,冬小麦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不仅增加,而且有新蛋白质产生。英国Mercia品种与中国京841都产生53.2kd、46kd两种新的蛋白质且在春化、脱春化中稳定存在,这两种蛋白质正是春小麦有而冬小麦未经表化没有的,表明这两种蛋白质的产生与冬性小麦春化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农艺性状在小麦的品种改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给新疆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30个新疆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以及多远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春小麦品种(系)株高总体偏低,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平均为30.04 g、8.84 g.穗粒数、穗重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长、穗重之间正相关也达到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方程为Y=0.6139+0.02X3+1.07X4+0.45,表明穗粒数、稳重和千粒重3个因素所决定的单株产量变异占产量总变异程度的74%.因此,协调好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这一性状间的关系可作为新疆春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宁夏引黄灌区多年春小麦育种中出现的产量结构类型,为今后小麦育种提供新思路。以1983—2013年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区域试验数据中排名前2位的优良品系为选材、以宁春4号品种为对照进行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27个参试品种(系)中增产的品种(系)达69个,增产幅度为0.01%~15.47%;对照宁春4号品种与参试品种的环境系数产量呈波状变化,与实际生产情况一致;对宁春4号品种的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5.227-1.021X_1-0.111X_2+11.728X_3;优良品种(系)的株高比对照高2~3 cm,穗数比对照多24.0穗,穗粒数比对照多3粒,千粒质量比对照高1.2 g。未来春小麦育种应适当控制株高,增加穗数和粒质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冬小麦品种山农20为材料,探讨雨养条件下(只浇底墒水,保证小麦能够正常出苗)氮素水平为0(N0)、240(N1)、360(N2)kg/hm2的处理对冬小麦穗基部、中部、顶部小花发育动态、结实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不同穗位可孕花数量,增加了不同穗位平均结实粒数;增施氮肥能够促进穗花发育,延长穗花发育时间,小麦穗粒数及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以N1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不同光合器官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6个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对其剪叶、剪芒、包茎、包穗等不同处理,研究了不同光合器官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同;不同品种类型的相同光合器官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高秆大穗型品种对穗粒重的贡献以叶片为最高,中间型品种以穗器官的贡献为高,多穗型品种则以茎鞘和贮藏物质的贡献对其穗粒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麦应变栽培需要,对豫西地区春季播种冬小麦和引进春小麦品种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月中旬前播种或3月上旬前出苗的豫麦18小麦品种,在豫西地区可收获产量,但产量较低;春小麦产量一般高于春季同期播种冬小麦产量,但应选择成熟早,灌浆快,后期耐高温品种,注意适期早播,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幼穗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春化作用与器官建成的关系,采用Excel,DPS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春季3个播期对4个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京841、川麦107、扬麦16、高原602)幼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在春季播种幼穗分化可正常进行,而冬性品种不经过春化作用无法正常进入二棱期;春性小麦品种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的前提下,随着播期推迟,进入二棱期推迟,但整个幼穗分化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同一小麦品种,无法进入二棱期的处理植株干物质量、植株含氮率、植株氮素积累量均明显低于幼穗可正常分化的处理;同一小麦品种可完成幼穗分化的处理中,随着播期推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索并验证科学、直观、适用的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更好地指导小麦科学定性,合理用种.以59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8-2013年度的连续大田春播试验以及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试验,研究了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基因型间差异,对春播抽穗率、苗穗期、抽穗所需低温春化天数、苗期生长习性、成熟情况等指标进行了比...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2014年驿城区冬小麦高产的有利气象条件。播种-出苗阶段,底墒水充足,小麦出苗率高,生长整齐;返青提前,使返青期长,穗分化时间加长,可能造成小麦小穗数增加,穗粒教增多;拔节-抽穗期,虽然降水比常年偏少,但能够基本满足小麦开花灌浆对水分的需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和日照条件,对小麦的抽穗、灌浆非常有利,也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海河平原冬小麦生产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建立限水灌溉制度,实现丰产与水分高效的协调统一。于2018—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选取旱地组(石麦22、衡观35和冀麦418)和水地组(石农086、冀麦585和石新828)2种类型小麦品种,设置适期播种和晚播2个播期以及春季2次灌水、不灌水和春3、4、5、6叶龄1次灌水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限水灌溉下,0—60 cm土层为主要供水层,其含水量(SWC60)变化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形成;春4叶龄为冬小麦春季1次灌水的最佳灌溉时期,灌水前干旱程度较轻,灌水后直至乳熟末期SWC60才低于60%,干旱胁迫也相对较轻;春季限水灌溉下,冬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旱地组品种产量降幅低于水地组品种。不同春季叶龄1次灌水处理总体表现为春4叶龄灌水产量降幅最小,平均减产约10%。春季1次灌水晚播处理的产量水平与对应的适期播种处理无显著差异。春4叶龄灌水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其他春季1次灌水处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更为均衡协调,最终在实现7 502.9~8 050.0 kg·hm?2产量水平的同时,WUE达17.5 ~20.1 kg·hm?2·mm?1,较春季2次灌水节水70.1 mm。上述研究结果为构建精量高效的小麦春季限水灌溉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麦是河南省传统栽培作物。据统计,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已达5.33×106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总产量占全国总产的25%左右,商品量占全国的30%左右,已多年保持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水平、收购量全国第一[1]。研究及生产实践均证明[2-5],选好、用好小麦品种,使品种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是确保小麦稳定增产的前提。而河南省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是通过河南省小麦区试推荐审定的品种。近年来随着气候逐渐变暖,秋暖冬寒和春季倒春寒频繁发生,造成小麦冻害时常发生,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6-9]。冻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品种选择不当[10],每年都存在不了解品种冬春性,选用春性品种早播,出现一定面积的春性品种早播麦田,因此,品种审定前对其进行冬春性鉴定,为小麦品种审定、合理布局和推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采用春播鉴定法对2020-2021年度河南省区试95份小麦新品种进行冬春性鉴定,以期为小麦品种审定和推广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双性小麦类群是生长发育特点与冬小麦和春小麦都不相同的小麦第三基因库。由于这一类群小麦具有较高的抗寒性,秋播可以和冬小麦一样安全越冬,不同的是开花结实不需要经过春化;春播像春小麦一样正常抽穗结实,具有很好的播种期适应性。如果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机制转育到双性小麦上,同一品种既可秋播也可春播,使雄性细胞的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有较大的温光环境差异,为实现其雄性不育或可育的转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从而使杂种小麦的两系制种能够在更广阔的地区和更多的小麦品种类型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黄花芥蓝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花芥蓝自交品系ZBo-1和ZBo-6为供体材料,研究了培养基添加激素、热激时间、取材时期以及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对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热激1 d小孢子胚产量最高,培养基中添加NAA 0.1 mg/L、IAA 0.1mg/L和6-BA 0.1mg/L能促进芥蓝小孢子胚状体的形成.不同时间取材,胚状体产量存在明显差异,胚状体诱导成功率在60%~80%.2个材料在人工春化温室栽培和自然春化温室栽培2种生长条件下都有子叶形胚和鱼雷形胚形成的 能力;ZBo-6在自然春化温室栽培条件下胚产量显著高于人工春化条件下的胚产量,而ZBo-1的胚产量以人工春化条件下较高.试验获得了黄花芥蓝的小孢子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生物炭和秸秆在石灰性潮土区对麦玉轮作系统的影响,采用冬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夏玉米季小麦秸秆不还田的单季还田模式,按照观测小区内实际平均玉米秸秆干物质量进行倍数施用,设置玉米秸秆0.5(S0.5)、1.0(S1.0)、1.5(S1.5)和2.0倍(S2.0)还田,以及将等量玉米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进行施用(B0.5、B1.0、B1.5、B2.0),以无生物炭和秸秆的处理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两季的土壤全效以及速效养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在冬小麦季对土壤养分的改善及碳氮比的提升效果优于夏玉米季。在冬小麦季,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9.04%~21.76%和15.31%~22.96%;在夏玉米季,B0.5、S1.0、S1.5、S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产10.86%、8.72%、10.89%、12.22%。整体上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高于夏玉米,且以秸秆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优。因此,在鲁西平原石灰性潮土区正常施肥的基础上,在冬小麦季施加0.5倍玉米秸...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墒情和播深对小麦出苗及冬前苗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足墒播种和欠墒播后浇水两种处理下不同播深对小麦出苗和冬前苗情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足墒播种播深5 cm的出苗率和冬前苗情最好,播深增加或减少其出苗率和苗情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麦欠墒播后浇水,播深3 cm的出苗率和冬前苗情最好,播深增加出苗率和苗情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山西南部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险,明确适应当前气候变化的适宜播期和品种,分别于2017-2018霜冻发生和2018-2019霜冻不发生的两个不同气候年型,在山西运城盐湖区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设计,对3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济麦22、周麦18和西农529)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