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侧斜形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外侧斜形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47例(48足)跟骨骨折,必要时行植骨治疗,病例中有46例(47足)患者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结果 本组优28足,良15足,可2足,差2足,优良率91.48%.结论 经外侧斜形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牢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涉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14例16足患者,采取跟骨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根据主观感觉、足跟外形、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X线表现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优良率为87.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涉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瓣移植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76例青壮年股骨颈囊内骨折采用两种方法治疗 ,4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瓣移植术治疗 ,36例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 ,进行 2~ 6 a的随访。结果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瓣移植术的 40例中效果达优者 2 0例、良 1 7例、可 3例、差 0例 ;而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 36例中优 1 3例、良 1 0例、可 1 0例、差 3例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H c=4.985,P<0 .0 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瓣移植术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的疗效优于闭合复位内固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闭合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技术对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98例进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进行疗效观察与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2月,除失访1例外,骨折均愈合良好97例,功能恢复正常。结论: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技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新型生物学微创治疗方法,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创伤较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康复较快,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进一步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失败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外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每组30例。外固定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或结合克氏针骨折端交叉固定治疗,钢板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结果在控制桡骨的短缩、关节面的塌陷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方面,钢板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P<0.01或0.05)。术后两组的Garl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1.25908,P>0.05)。结论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控制桡骨的短缩、关节面的塌陷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方面,钢板内固定优于骨外固定器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髌骨环置入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38例髌骨骨折(横断性骨折8例、纵斜行骨折5例、粉碎性骨折25例),均作骨折切开复位髌骨环置入内固定,术后早期被动(膝关节被动训练仪)及主动康复训练,膝关节活动度分级评估治疗效果。结果38例中,36例(94.7%)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月。术后10月,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临床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优3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4.4%(34/36)。结论髌骨环置入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固定可靠安全,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3例,其中86例使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DHS组),83例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LPFP组),114例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PFNA组)。术后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DHS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愈率为90.7%,LPFP组86.7%,PFNA组98.2%,PFNA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或0.01)。术后随访,DHS、LPFP、PFNA3组并发症或内固定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2.8%、7.2%、0%,PFNA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DHS和LP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较DHS和LPFP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3种手术疗法治疗有移位的掌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51例闭合性掌骨颈骨折并有明显移位者,分成A、B、C 3组。A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B组19例,采用切开复位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C组11例,采用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针固定。术后均辅以石膏外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51例术后随访5~10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A、B、C 3组掌指关节活动度范围分别为(77.8±4.7)、(87.9±3.6)、(89.8±2.7),B、C组优于A组(P〈0.01),B、C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优良率为71.1%、89.5%、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及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针固定治疗掌骨颈骨折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纵劈肱三头肌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肱骨髁间骨折35例,按照OTA/AO分类均为C型,其中C1型2例,C2型24例,C3型9例,均采用经肱三头肌纵劈入路应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35例均获随访,患肢屈伸范围明显改善,MEPS评分优23例,良10例,可2例。全部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术中3例尺神经损伤者恢复良好,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5±0.7)个月。结论经肱三头肌纵劈入路显露骨折充分,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目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方法,复位良好,固定牢固,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股骨干骨折98例内固定术分析陈航,刘双意(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外科,湛江524001)我科于1986~1993年收治股骨干骨折192例,其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有98例,现对其手术方法和结果作一分析,并提出手术指征及选择内固定的要求。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外结合前内微创入路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后Pilon骨折患者在采用保留关节周围起软组织夹板作用的关节囊等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牵引、干骺端撬拨、推顶、植骨恢复关节面完整解剖结构,以距骨关节面为模具,细克氏针临时固定维持骨折复位稳定。通过后内侧切口入路稳定后踝骨折块,通过前内侧微创切口将主力钢板置于胫骨内侧,Mippo技术完成锁钉,结合多枚拉力螺钉形成关节面下镶嵌挤压的多平面支撑固定。结果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估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15例,复位可8例。本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均未出现不愈合、皮肤坏死、内置物外露、感染等并发症;未出现跟腱挛缩、踝关节慢性行走性疼痛。末次随访Bari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6.96%。结论后外结合前内微创入路结合主力钢板加多平面拉力螺钉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在保护软组织牵张力和血运、减少内置物容积的同时可完成骨折有效复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锁骨中段骨折手术中予以锁骨上神经的游离和保护对患者术后肩胸部麻木的重要性。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锁骨中段骨折且需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及神经保护组(22例),均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神经保护组在内固定过程中进行锁骨上神经游离保护,对照组未行神经游离与保护。术后随访8~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术后肩胸部麻木发生率、麻木严重程度、面积大小等。结果:神经保护组患者局部麻木发生率、麻木严重程度、面积大小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锁骨中段骨折内手术中游离锁骨上神经保护对于患者术后肩胸部麻木的预防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度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前方减压、椎体间植骨、Z-形钛钢板内固定,术后卧床3周,3周后戴支架起床活动。结果随访平均12.5个月,术后CT或MR显示椎管内压迫去除,植骨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12.7°,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以上的改善。结论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减压彻底,固定牢固,不破坏后稳定结构,并能一期重建脊柱系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掌、指骨折的效果。方法:30例手部掌、指骨折患者采用进口或国产的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0例中28例得到随访,得到随访者的骨折均临床愈合,骨性愈合的平均时间为8周,未出现骨髓炎、关节僵硬、畸形愈合及骨不连发生等并发症。结论:采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掌、指骨折固定牢固,术后愈合快,能早期功能锻炼,患手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针孔感染,无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无继发尺神经损伤,无术后骨折再移位。优26例,良7例,可3例,全组优良率为91.7%。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Barto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12例,其中掌侧型10例,背侧型2例,均为新鲜骨折。结果:12例患者术后X线片均显示解剖复位。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7月。3个月后X线片复查证实均达骨性愈合,无可吸收螺钉松动、断裂或退出及感染等并发症。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7%。结论: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是治疗Barton骨折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逆行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87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A组(43例)和B组(44例),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膝关节功能恢复等.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A组(P<0.05),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rist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疗效优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术后钢板外露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2010年3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21例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年龄28~50岁。创面范围为3 cm?3 cm~4 cm?3 cm。该次手术至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6个月。先行内固定物取出 VSD术,待创面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4 cm?4 cm~5 cm?4 cm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缺损,结扎蒂部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近端,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受区骨外露得到控制,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16个月,示皮瓣外形、质地良好,骨折愈合,无窦道、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维X线成像X光机移动C臂机(简称术中3D机)辅助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股骨干骨折、胫骨干骨折)患者69例,均在术中3D机辅助下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3.1h,平均术中出血量233.7mL,术后即可在床上进行非负重活动。随访2~3a,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结论术中3D机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部分下肢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缩短、减小出血,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解剖型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9例。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4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术后功能。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6.2%。结论:切开复位解剖型钛合金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