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臀八齿小蠹是"三江源"隆务河流域天然林区危害云杉林的先锋虫种和优势种,严重威胁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麦秀核心区的云杉林。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对光臀八齿小蠹生活史、性的关系和交配方式、坑道、越冬、危害特点等习性系统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八齿小蠹的系统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tus Motsch)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进行系统防治。包括以下内容:1)在发生基地内伐除危害超过防治指标的林木;2)火烧已伐除林木的发生基地及扩散到四周20m宽的林地;3)伐除已扩散、危害的林木、建立缓冲带;4)用化学药剂处理缓冲带内的伐根和其周围20m宽的健康林木。通过绥阳林业局会川经营所7.4 ha 20a生被害林的防治结果表明,使林分被害率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降了98.49%,而防治总成本仅为8.10元/ha。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是我国东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落叶松八齿小蠹在落叶松人工林的危害日益加剧,发生面积虽大小不一,但其共同特征是在林内呈团状分布;由于八齿小蠹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因而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同时其各虫态均在树皮下隐蔽生活,加之林场内害虫的独特性,给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不但危害树木,还对森林经营造成重大损失。为有效防治落叶松八齿小蠹,在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本试验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拉样方并采用五点法取样选受害木喷药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对样地内选取的受害木采用5%氯氰菊酯喷药处理后,害虫死亡率达到97.97%;分别将防治前后受害木上落叶松八齿小蠹害虫数量按等距法分5级,发现防治前Ⅱ级、Ⅲ级受害木所占比例最高;防治后Ⅰ级受害木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在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规律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氯氰菊酯对该害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4.5%氯氰菊酯675g/hm2喷雾防治该害虫,无论树龄大小,无论中度还是重度危害,防治效果均达到95.0%。其中10a以下中度98.5%、重度98.0%;10~20a中度97.8%,重度97.0%;20a以上中度96.0%,重度95.0%。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八齿小蠹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在黑龙江省桦南县一年2代,部分个体一年3代。一年中出现三次以聚集信息素——化学信息为中心的扬飞侵入寄主高峰期。其成灾规律是在自然、气候及经营等多种削弱林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从倒木向衰弱木扩散。进而侵害健康木的恶性循环过程。根据虫灾发生的特点划分了急性及慢性两种猖獗基地类型,并阐明形成机理及相应的监测、测报和综合防治技术。1984—1985年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获得成功,有虫株率由1984年防治前的30%—65%下降到1%以下。提出了适于人工林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的IPC程序图。  相似文献   

6.
桓国江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148-148,150
本文在介绍同仁县大面积发生云杉八齿小蠹虫危害的基础上,对云杉八齿小蠹虫的主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作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云杉八齿小蠹是发生在杉类林木上的主要虫害,属于皮下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红皮云杉、鱼鳞云杉、青海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云杉八齿小蠹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并且对树木的危害相对隐蔽,是我国重要的次期性害虫,在我国各个林区的发生均比较严重,容易导致林木的大量死亡,给林业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削尾材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削尾材小蠹是板栗上重要的柱干害虫。该虫在浙江新昌1a1代,以成虫在杂草及枯枝落叶中越冬。成虫危害期4月至6月。主要危害距地高40~150cm的主干和2~4年生枝条。多雌一雄,雌雄比为16.25:1,10月中旬越冬。卵、幼虫和蛹在成虫修筑坑道内生活。用50%氧化乐果1份加水5份稀释,在树干基部括皮(至韧皮部)涂干,防效可达95.7%。图1表1参3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立地条件,郁闭度,林木长势,林内卫生状态对该虫发生影响显著。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按立地条件等因子以及有虫株率将林分受害程度划分为4个危害等级。进行虫情监测,利用发育进度,有效积温的方法对该虫的发生期预测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一致、利用有效虫口基数和查迹法对该虫发生量进行了预测,其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以来,云杉八齿小蠹在延边州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在敦化市新开岭、新立、秋梨沟、红石、小牡丹等5个林场危害极为严重,致使天然红皮云杉集中连片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通过2004-2006年对云杉八齿小蠹生物学特性进行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杉八齿小蠹在本地1年发生2代。每年6月初,7月中旬,8月下旬出现3次成虫高峰期。第1高峰期为越冬后成虫,第2高峰期为第1代成虫,第3高峰期为第2代成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水曲柳花小蠹(Hylesinus fraxiniPanzer)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结果]水曲柳花小蠹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树皮下越冬。成虫5月中旬出现,侵入衰弱木或新伐倒原木交配产卵,5月下旬孵化出幼虫,7月上旬开始化蛹,下旬开始羽化出成虫。目前应以检疫措施为主要防治手段,提防或严禁调入,防止苗木、木材及其制品带虫传播。[结论]该研究可为水曲柳花小蠹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六齿小蠹生物习性和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出了今后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八齿小蠹雄虫空间分布型及群居危害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上猖獗发生的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的雄虫(侵入孔)空间分布型及其群居危害机理的分析,该虫雄虫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扩散蔓延规律为聚集型,其程度同火烧程度一样。随有虫株率及虫口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当有虫株率达100%,虫口密度大于7个侵入孔/1000 cm~2。时趋于均匀分布。对此虫群居危害原因分析可知,造成聚集分布的根本原因是寄主落叶松衰弱木的聚集分布及先锋雄虫释放聚集信息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南州云杉八齿小蠹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云杉八齿小蠹在黄南州发生危害现状,分析了该虫发生危害特点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在我国的分布、控制措施、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天敌及其制约能力、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概述,并应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其传播蔓延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是我国落叶松Larixspp.等松树的重要有害生物,其风险值R为1.96,在我国属中度危险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6.
应用信息素监测云杉八齿小蠹的扬飞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2—2005年,应用聚集信息素对云杉八齿小蠹成虫的扬飞规律进行了监测。全年扬飞曲线头出现两次扬飞高峰,证实云杉八齿小蠹的越冬成虫和新羽化出的成虫都能对信息素发生强烈的聚集反应。日诱捕反应节律的观察表明:云杉八齿小蠹虽然多数时间在寄主树皮内营黑暗生活,但仍然具有日间活动昆虫的特点,其活动规律主要受林问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聚集信息素的粗提物,在试验室和林间对聚集信息素的生物活性,分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聚集息息素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它是由在寄主上取食的雄虫后肠所分泌的,分泌释放高峰出现在侵入寄主后的2—3d,以后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其分泌释放量逐渐减少。该虫在林、勃、桦地区一年出现三次聚集信息素分泌释放高峰,在低虫口密度条件下,其最佳诱虫剂量为20ME;最远诱虫距离为50m,当风速在2—3.5m/s、温度为20—27℃诱虫效果最好。触角剪除及扫描电镜实验证实触角是该虫接受聚集信息素的重要感觉器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场南山林区,以18个管护所站为监测点,对云杉八齿小蠹开展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虫情发生趋势预报,制定防治技术。一、虫情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9.
小圆皮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八齿小蠹在落叶松火烧木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atsch.)是大兴安岭火烧迹地蛀干害虫的优势种之一。该虫在落叶松火烧木上、中、下三部位均可侵害,其中以胸高处(1—2m)虫口密度最大。在中、高密度情况下,侵害高度通常较树高低1.5—2.0m。虫害木最小被害树径及树皮厚度分别为5.0cm(3.5—8.0cm)和0.15cm(0.1—0.2cm)。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建立了胸高处虫口密度与平均虫口密度的回归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