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薯属无性繁殖作物,在大田生长期间很容易被病毒侵染。一旦感染上病毒,病毒就会在薯苗或薯块内不断增殖积累,并代代相传,致使甘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据报道,能够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余种,而在我国普遍发生的有3种,即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MV)、甘薯潜稳病毒(SPLV)和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育出高抗病毒病的实用甘薯品种,也无防治甘薯病毒病的高效农药。因此,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甘薯已成为防治甘薯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河南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hm^2左右,目前脱毒甘薯的种植面积已达20余万hm^2,增产幅度达22.3%-93.6%。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脱毒种薯(苗)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脱毒甘薯的推广过程中,由于不同级别种薯(苗)的增产效果不同,各地的名称也不统一,有的称茎尖苗、原种、生产种,有的称R0代苗、R1代苗……这就给种薯的生产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制定和统一各级种薯(苗)的名称和质量标准,规范种薯(苗)生产程序,实现脱毒种薯(苗)生产的标准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根据几年来在脱毒甘薯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结合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和脱毒甘薯种薯分级标极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和脱毒甘薯种薯分级标准,总结出了脱毒甘薯的四级种薯生产程序,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甘薯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繁育供种体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林生  孔祥生 《种子》2002,(6):61-62
利用20世纪50年代沿袭下来的“三囿制“进行甘薯种薯生产,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种业的发展。为此,本文结合甘薯生产实践,借鉴农作物良种繁育的最新成果,提出了甘薯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生产程序及关键技术,同时也探讨了甘薯繁育供种体系和各级种薯的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3.
秦薯5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以秦薯4号、栗子香、香黄、秦薯3号等优质、高产、高干材料作亲本,杂交选育的甘薯新品种,2006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陕鉴薯2006002号),目前已成为陕西甘薯生产主推品种。近年来,随着甘薯病毒种类、传播介体以及种薯种苗繁育模式的变化,传统繁育供种体系已无法满足甘薯生产的需要,为应对陕西产区秦薯5号脱毒种苗供需失衡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控制甘薯双生病毒病、SPVD病毒病等危害,针对甘薯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种薯种苗繁育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采用提纯选优与甘薯脱毒技术,建立秦薯5号脱毒种苗繁育体系和秦薯5号脱毒原原种苗、原种苗两链繁育网,快速推动了秦薯5号脱毒种苗产业化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陶诗顺  王双明 《种子》2005,24(1):67-69
从川中丘陵甘薯产区生产实际出发,对甘薯良种繁育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就加快甘薯新品种推广,减少品种混杂,延缓品种退化,提高种薯质量和加强良种繁、供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甘薯生产和市场对桔红色食用型甘薯品种的需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浙薯 13 为母本与多父本进行集团杂交,从后代实生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了甘薯新品种南薯 021,于 2021 年 7 月完成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PD 甘薯(2021)510040。该品种鲜薯产量达到 29448.3kg/hm2,薯块干率 27.47%,淀粉率 17.54%,β- 胡萝卜素含量 1.46mg/100g ;薯块呈纺锤形,结薯集中,薯皮中等红色,薯肉桔红色,大中薯率达 85.17% ;薯形好、食味优、商品性好、抗病性强、耐贮藏,是理想的桔红色食用型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地区是河南省甘薯的主要种植区 ,常年种植面积在 2 0万hm2 左右。为了有效地提高甘薯产量 ,稳定甘薯种植面积 ,调整种植结构 ,我们开展了“甘薯脱毒快繁及产业化开发应用研究” ,经我们脱毒成功的甘薯品种有徐薯 18、北京 553、豫薯 4号、豫薯 7号、豫薯 8号、豫薯 11、豫薯 12、鲁薯 8号等。在脱毒甘薯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 ,我们总结出了适合豫西丘陵地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现介绍如下。1 起垄种植甘薯属块根作物 ,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最适宜甘薯生长 ,为了给脱毒甘薯高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最好采取起垄种…  相似文献   

7.
李朝霞  陈正福  廖雪红  涂刚 《种子》2012,31(12):100-101
铜薯1号系贵州省铜仁市种子管理站利用甘薯品种豫薯王的芽变苗,通过株选、系选,并进行多年多代试验筛选及示范种植,于2006年育成的高淀粉甘薯品种。2007~2010年4年间,进行高产栽培示范研究,2009~2010年参加贵州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于201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薯2011001号。  相似文献   

8.
脱毒甘薯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薯8号、豫薯10号等河南主栽品种为试材,对脱毒甘薯工厂化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从茎尖组织培养到大田用种,需要过高级脱毒苗→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生产程序。同时对脱毒甘薯工厂化繁育供种体系及各级种薯(苗)的生产规模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甘薯生产和市场对食用型甘薯品种的需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徐薯23为母本与多父本进行集团杂交,从后代实生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了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南薯 026,于 2021 年 10 月完成品种登记(登记号:GPD 甘薯(2021)510050)。南薯 026 每 hm2 鲜薯产量达到 33099.75kg,薯块干率 26.10%,淀粉率 15.60%,还原糖含量 1.10%,可溶性糖含量 2.69%,粗蛋白含量 0.671%,鲜薯胡萝卜素含量 0.114mg/100g,鲜薯维生素 C 含量 24.20mg/100g。南薯 026 结薯集中,薯型不规则、皮红色、肉黄色、商品性好、耐贮藏,抗病性中等,是优良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挖掘甘薯新品种漯薯11号的生产潜力,对国鉴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漯薯11号的生长发育动态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漯薯11号具有营养分配比例合理,结薯早、薯块干率高、干率提升快、根块耐缺氧、高温干旱逆境后恢复速度快等特性,适宜作为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使用;兼用型甘薯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气候条件适当调整生育期,减少与...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he action of the X locus in the tomato was explored by studying meiotic behavior, pollen germination, pollen tube growth, and fertilization capability. Normal meiosis was observed suggesting no x meiotic lethality. Percent germination showed much variation from test to test depending on size of population. X and x pollen from homozygous sources showed no differences in pollen tube growth capability or fertilization capability. Pollen from the F1 plant had a lower mean pollen tube length than either X and x pollen. Using F1 pollen in backcrosses to the recessive parent resulted in deviations from expected segregation ratios for characters linked to x.Michigan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Article No. 5374.  相似文献   

12.
芸薹素对超甜玉米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禤维育  冯斗  陈念平 《种子》2001,(2):24-25
在较低温度(18士1℃)条件下,超甜玉米用芸薹素内酯(BR)浸种处理24h,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对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从而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使苗高、第二叶的长度和幼苗干物质重均较对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Using the Nehari argument about the constrained extreme values and the theorem that the functional defined on complete Finsler manifold and satisfying the Palais-Smale condition and having lower bound has a minimal value point,we study the existence of the minimal periodic solutions for nonconvex quadratic and superquadratic second order Hamiltonian systems.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甜高粱秸杆纤维素酶降解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甜高粱秸杆进行了各种预处理,包括机械处理、高温处理、超声波处理、无机溶剂处理、有机溶剂处理等,比较了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甜高粱秸杆纤维素酶降解效率的影响,得出其影响程度顺序是:高温>超声波>有机溶剂>粉碎度>稀酸/碱。温度影响中干燥高温效果最佳,每0.1克秸秆粉末可产生还原糖8.3116 mg。超声波处理在无溶剂(无水)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产生还原糖的量是有溶剂(有水)时的5倍。有机溶剂方面,丙酮的作用最为显著,在30分钟内每0.1克秸秆粉末可以产生还原糖4.3736mg。在机械处理中还原糖的量随着粉碎目数的增大而增加。此结果对工业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恒戬 《种子》2006,25(11):31-32,35
为进一步探讨白菜原位转化法的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小白菜的子房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菜子房在幼时呈开口杯状,随着花蕾长大,子房上部逐渐接近,最后结合,把子房室封闭起来。子房闭合时,花蕾的直径在1.0mm左右,闭合的花蕾约占花蕾总数的75.9%。  相似文献   

16.
杜凌  吴楠  董万鹏  吴洪娥  朱立 《种子》2016,(11):76-78
为了解淡黄花百合的高温抗性,对淡黄花百合幼苗进行35℃高温胁迫4,6,8,10d处理,测定高温对幼苗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含水量、蛋白质、可溶性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淡黄花百合幼苗在高温处理下,丙二醛含量逐渐降到最低,到第10天有所升高;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下降,最后略有上升;含水量随高温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步升高后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重视,关于农产品品质的无损检测新技术研究尤为迫切。主要从介电特性的基本原理、主要的测定方法、影响介电特性的主要因素3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介绍,详细了解该方法在农产品无损检测中的最新应用,并为新技术在新疆特色农产品品质检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梨中的Cu,Cd,Pb,Mn元素。通过试验对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测定镉和铅时以NH4H2PO4为基体改进剂,提高了测定的灰化温度,消除了基体干扰。试验研究了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对吸光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测定Cu,Cd,Pb,Mn元素的最佳条件为:灰化温度分别为500,300,700,900℃,原子化温度分别为2 400,1 600,2 300,2 300℃。在常压微沸下,采用HNO3—H2SO4(体积比5∶1)混酸消解梨样品。在最佳测定条件下,测得梨中的Cu,Cd,Pb,Mn含量分别为(1.264±0.135),(0.441±0.008),(0.048±0.001),(3.310±0.046)mg/kg,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0%~103.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8%~3.05%(n=8)。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Studies were made on the effect of the size of a seeding popul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ogeny of the winter cabbage variety Cambridge Drumhead. Clones were produced from 80 selected plants and separate seed lots were derived by seeding the genotypes in one group of 80, two groups of 40, four groups of 20, eight groups of 10 and sixteen groups of 5. When comparing records of head weight and quality of the various progenies, the effect of the size of the seeding group was separated from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genotypes in the groups.Mean performance was best in the progeny of the 40-plant groups and variability was greatest in either those of the 80- or in the 40-plant groups, both factors declining with reduction in size of the seeding group. In spite of the phenotypic similarity of the original selected parents, there was clear evidence that superior (and inferior) genotypes or combinations of genotypes existed for weight and grade of head. As the size of the seeding group was progressively reduced, these genotypes could be traced by their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articular group in which, by chance, they had been inclu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