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机械插秧的质量要求是:漏插率小于5%,伤秧率小于4%,均匀合格率大于85%以上,每穴(蔸)一般插3—5株,插秧深度约10mm,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 (1)插秧作业路线。合理安排装秧地点及插秧机作业路线,可提高插秧作业的效率。第一种作业路线:插秧时,先在田埂周围留下一排即4行宽的余地,插秧机从田块的左侧下田,插第1排、第2排……;最后沿田埂四周插完留下的一排的4行,插秧机再出田。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稻插秧机无人驾驶需求,以井关PZ60型插秧机为试验平台,采用RTK-GPS北斗定位技术获取插秧机无人驾驶所需的高精度位置信息,以华测领航员NX300电动方向盘为执行元件实现无人驾驶插秧机转向操作。基于CAN总线设计了插秧机无人驾驶系统,通过CANOPEN协议与电动方向盘、上位机等进行通信,对待作业地块进行路径规划,用直线段与拐弯段填充作业路径,建立插秧机运动学模型。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的路径跟踪算法,控制插秧机按规划路径进行直线追踪和地头转弯,实现了插秧机无人驾驶。进行插秧机无人驾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基于MPC算法的控制器能够使无人驾驶插秧机车速1m/s时,有效跟踪预定义路线,直线段跟踪误差最大2.02cm,满足插秧机无人驾驶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耕地作业 1.耕地前要明确任务,对耕地要做好勘查,了解地形地物道路障碍、土壤墒情等,从而确定耕地方法,行驶路线。对田间和道路障碍应作好明显标记或加以排除(特别是夜间作业)。 2.为保证作业质量和机车安全在地头应犁出地头线,地头宽度应为耕幅的整数倍,以利于地头的横耕。 3.耕地方法。常见的耕地方法有内翻和外翻两  相似文献   

4.
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方法直接影响到机器的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选择合适的作业路线和作业方法,可明显提高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减少机器的作业损失。各种联合收割机尽管结构各不相同,但作业方法基本相同,一般均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收获作业。  相似文献   

5.
(1)机械插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使用插秧机,充分发挥插秧机效能,规范插秧机作业质量标准,结合孝感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相似文献   

6.
十一、地头地边状况 1.名词定义 机械作业后,在作业地块的地头和地边的自然状况。 2.指标设置 因为地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上半年,连云港市农机跨区作业再次取得新成绩。全市参加夏季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8218台,较2005年同期增加56%;完成作业面积39.1万hm~2,较2005年同期增加24%;实现作业净收入1.3亿元。参加跨区作业的插秧机226台,作业面积1533hm~2,其中到省外参加跨区机插的插秧机达到65台,实现机插527hm~2,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8.
国产2ZZA-6系列插秧机田间作业已完全达到了农艺要求,而且与人工插秧对比,节约费用225~300元/hm2.但是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育苗不标准、机器调试不合格以及作业不规范等,造成插秧机无法正常作业,甚至闲置,影响了插秧机的推广.现就如何用好插秧机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插秧机的作业故障次数、提升插秧效率和插秧质量,对数学建模在水稻插秧机作业优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为了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分插机构的传动部件改进为非圆齿轮行星系,并针对传动装置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为了验证水稻插秧机的结构是否合理,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插秧机的结构合理,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新机手在耕地作业中都存在毛病,难以保证作业质量,其主要表现是:1 地头留得大,且不齐。这主要是由于新机手耕地时,机车在出地头时起犁早,进地头时落犁晚所造成的。为  相似文献   

11.
一、水稻插秧机作业技术 (一)技术路线:大田耕整→泥浆沉淀→插秧机调整→装秧→试插→插秧 (二)技术要求:田面平整,田面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软硬适中,无杂草杂物,稻草须压入土中;施好基肥。根据大田肥力情况,结合耕整、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肥;  相似文献   

12.
1插秧机的使用 1。1下田作业前的检查(1)停机检查。将插秧机放在平坦的场地,发动机熄火.进行以下检查:  相似文献   

13.
水稻插秧机自动作业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适应现代农机自动作业发展需求,实现插植作业和速度的自动控制,设计了水稻插秧机自动作业系统。以井关PZ-60型水稻插秧机为试验平台,研究了具有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通信接口和手动优先的手自一体插秧机速度与插植机构控制方案,设计了插秧机专家PID速度控制算法和PID插值机构控制算法以及插秧机自动作业联合控制策略。联合导航控制系统分别在水泥路面、泥底层平坦和不平坦的水田进行了速度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速度平均误差分别为3. 25%、5. 40%和8. 01%,速度平均误差不超过10%的概率分别为98. 6%、90. 1%和68. 0%;泥底层平坦水田联合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插秧机联合控制与人工操作相当,效果良好。插秧机自动作业系统满足插秧机在无人驾驶时自动作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机械化田间作业过程中,由于农田的大小、形状不规整,机组在田间行走方式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3类:直行法、绕行法和斜行法。1.直行法作业分析直行法的特征是,作业行程沿地块长边运行,转弯行程在地头,一般为180。转弯空行。往返作业行程依次相邻的,称为梭行法,适用于对称机组作业;往返作业行程依次不相邻的,则有开垄法(行程间隔依次变小)和闭垄法(行程问隔依次变大),适用于非对称机组,也可用于对称机组的作业。  相似文献   

15.
为为探究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的作业效果,将前装和后装自动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与人工驾驶高速插秧机作为试验对象,围绕行驶性能、插秧作业效果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开展田间作业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前装自动导航系统高速插秧机的直线精度为2.95cm,第2行和第3行的行间平均偏差分别为4.82cm和4.51cm,平均每公顷作业人工成本为134.24元;后装自动导航系统高速插秧机的直线精度为2.83cm,第2行和第3行的行间平均偏差分别为4.37cm和4.30cm,平均每公顷作业人工成本为139.89元;人工驾驶高速插秧机的直线精度为8.50cm,第2行和第3行的行间平均偏差分别为19.74cm和10.89cm,平均每公顷作业人工成本为241.36元。相比人工驾驶高速插秧机,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具有更高的直线精度、更小的作业行间距平均偏差和更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GPS导航的插秧机作业控制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满足农业智能化的需要,实现插秧机田间作业的自动控制,设计了与GPS导航系统相配合的插秧机作业控制系统.系统能够根据处方图的要求实现插秧机栽插作业和行驶速度的自动控制.以洋马VP6型高速插秧机为试验平台,在不影响手动操作的基础上对插秧机进行了电控改造,并与GPS导航系统进行了联合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正确执行处方图既定的插秧任务,速度控制平均误差小于0.0113 m/s,满足了插秧机作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插秧机在工作时,如何保证较好的作业质量,是每一个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在作业过程中对插秧机进行各项指标进行调整。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县水稻栽插作业中使用的机动插秧机主要型号是吉林省延吉市生产的2ZT93 5 6B型,日本产NS45 0久保田牌,南韩产PF45 5东洋牌、MSP -4U亚细亚牌、KP45 0K国际牌插秧机,对这些机动插秧机如不能在作业前及时按规则进行系统的保养,按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作业中不按规定正确使用,或者所培育的秧苗质量、水田整地质量不能适应作业的要求,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些质量缺陷。使用经验表明,各机型作业质量缺陷大同小异,现综合分析如下,供稻农们参考。一、影响作业质量的故障原因及其排除方法1 立秧差或发生浮苗产生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  相似文献   

19.
<正>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机组生产率极其重要,特别是春耕农忙季节.机力紧张,是机械作业的高峰期,如果机组生产率高.可满足农时需要和农技要求.而提高机组生产率的途径之一是提高机组工时利用率.机组工时利用率用公式表示为:纯工作时间/(纯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100%从上式看,要想使机组工时利用率高,就必须尽可能减少非工作时间,现就此问题谈几点意见.一、尽可能减少机组在工作中的空行转弯和田间转移.此工作所占用的时间为非工作时间,必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1.搞好土地规划.使条田连片,地块整齐,机组作业方便.并可连续耕作,以减少空行转弯和田间转移时间.2.合理区划作业小区,选择适宜的行走作业方法和地头转弯方法,使机组运行规范,应严格按《田间作业操作规程》进行操作.3.合理安排种植计划,减少花花田.尽可能使同一种作物种植在一起,以减少田间转移空行时间.4.机组人员应在作业前熟悉条田地块,选择最佳的转移路线和最短的路程.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有锐角地头存在,作业时机器回转时间过长、作业效率低。通过作业地块的反复田间试验和锐角地头的面积损失分析,研究出两种作业方法。经论证,这两种作业方法为在不规则形地块作业的最佳田间行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